●葛敬民(山東理工大學 圖書館,山東 淄博 255049)
自1984年教育部下文推廣文獻檢索課以來,高校圖書館一直是檢索課的教學主體。隨著文獻載體的電子化和信息傳遞的網絡化,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圖書館把越來越多的電子數據庫放在了網上。廣大師生上網即可自學、瀏覽和下載文獻,而不再需要親臨圖書館。就這樣,伴隨著圖書館現代化服務的重大進步,檢索課的生存出現了危機。
但危機往往與機遇并存,就在圖書館館藏所占檢索課內容減少的同時,因特網資源卻在迅速膨脹,極大地擴展檢索課的內容。于是,檢索課新一輪的改革已經開始,改革的重點在于教學內容的修訂和教學對象的調整。
由于電子數據庫有了網絡版,且提供使用說明,檢索操作要比過去印刷型檢索工具簡單的多,上網的高校教師或高年級學生大都能夠憑借自學掌握其使用方法,并且對專業數據庫的熟悉程度超過檢索課教師,所以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圖書館的老師講解。
近年來高校改革舉措頻頻,不斷壓縮教學時數,連許多重要的基礎課和專業課都受到壓縮,檢索課作為一門方法課,承擔課程的圖書館又非教學單位,受到排擠和壓縮當屬意料之中。據部分高校的調查,近十年來,檢索課學時已經被壓縮了三分之一。
教務處已將大部分課程設置權力下放各學院,各學院排課時自然會首先考慮本院系的教師,尤其是要平衡好專業課教師的工作量。專業課一般安排在高年級,而檢索課往往也是安排在高年級,在發生學時沖突的情況下,檢索課受到排擠、壓縮,乃至取消都可以理解。
綜上所述,檢索課優先占有圖書館資源的時代已經結束,檢索課的內容難度也已降低,檢索課的傳統內容實際上已成“雞肋”,所以檢索課面臨的生存危機是前所未有的。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一詞是個舶來品,可理解為信息時代要求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發表了“走向信息素養社會”的布拉格宣言,2005年UNESCO又發表了“信息素養和終生學習是信息時代的燈塔”的亞歷山大宣言,2009年10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了“國家信息素養宣傳月”(Nat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Awareness Month) 的演說,西方對信息素養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美國高校沒有專門的信息素養課程,只是制定了評價大學生信息素養的5條標準。我國學者把信息素養歸納為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個方面,由于檢索課的教學目標與西方的信息素養教育極為接近,所以被公認為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詞也是舶來品,是一種“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旨在“給20歲-25歲的青年一種關于人類興趣的所有學科的準確的、一般性的知識”,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一種大學的教育觀。信息時代的通識教育,必須注重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檢索課自然也屬于通識教育的時代性課程。作為重要的網民群體,大學生在青少年網民中居于龍頭地位,其信息素養的高低不僅影響自身完善知識結構,發展健全人格,而且對廣大青少年有著示范性影響。
《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指出:高等學校圖書館的工作是學校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高校圖書館“履行教育職能”,“開展信息素質教育”。[1]作為圖書館唯一的教學陣地,檢索課代表圖書館在高校講臺上行使著宣傳權。檢索課經過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終于使得圖書館的教育職能和教學水平得到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承認。截至2010年,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共有信息檢索精品課程14門(國家級5門、省級3門、校級6門)。[2]
2007年,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了13號文件“關于加強工程碩士‘信息檢索’課程建設的通知”。[3]通知認為:由于信息量的快速膨脹,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提高信息素養,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當代工程技術人員必備的素質和能力要求。通知要求將信息檢索課設為公共必修課,這也對高校圖書館的檢索課在內容深度和廣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檢索課依靠不斷改革,使得教學內容脫胎換骨、教學手段技術領先、教學對象范圍擴大,形成了突出的時代特色,也增強了課程的生命力。
在印刷型文獻資源一統天下的時代,圖書館有許多引以為豪的“鎮館之寶”——從不外借的貴重工具書,為檢索課提供了唯我獨有、唯我獨會的生存基礎。現在,網上的工具書資源數量遠遠超過了圖書館館藏,而且不受時空限制,使用更方便,你知我也知、你會我也會,在圖書館的工具書失去吸引力的情況下,檢索課教師必須重新尋找自己的責任和位置。
圖書館已經把越來越多的電子文獻放到了網上,讓每一個校園網用戶都能在忽略時空的情況下方便使用。眾多的圖書館連同其他文獻提供商的上網,形成了巨大的海量文獻和信息超市,因特網上各種信息媒體和文獻載體百花齊放,且沒有物理界限,沒有人為的學科界限,開放程度史無前例。
大學生作為接收能力極強的網絡群體,業余時間喜歡在網上瀏覽和學習。然而,網絡信息并不都是知識寶藏,信息垃圾和陷阱也很多,對于涉世不深的大學生來說,獲取知識和鑒別信息并非易事,而且容易上當受騙。
因此,積極對大學生實施網絡知識導航,推薦一些權威網站和知識站點,講授一些網絡工具和信息檢索技巧,傳授一些信息判斷和識別的方法,無疑是當代大學生最需要的。可惜的是,現行的高等教育模式比較死板,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墨守成規,教學院系難有大的改革舉措。在這種情況下,圖書館承擔的檢索課必須抓住時機,積極為大學生提供網上資源導航。
權威網站主要是指政府發布信息的網站,如政府網、新華網、統計局、國研網等。這些網站的新聞、內容和數據比較嚴謹。其中政府網站上各種法律法規的查詢有助于大學生知法、學法、守法,在頭腦中樹立一定的行為規范。
知識網站主要包括重要的教育和科研類網站。如教育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精品課程網站、開放教育協會網站等。這些網站的教育政策、科技人物、創新產品、網絡課程,以及檢索課的教材和課件等內容對于大學生擴展眼光、樹立榜樣、自學知識和創新思維都很有幫助。
文獻網站主要指高校圖書館網站,重點介紹本校圖書館購置的多種數據庫,特別是中外期刊全文數據庫。對于低年級新生,可減少數據庫內容,增加本校圖書館的聯合書目檢索,穿插《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簡介。對于研究生,可增加學位論文數據庫和超星數字圖書館的讀秀檢索。
工具網站主要指谷歌和百度等主要搜索引擎和軟件站點。搜索引擎具有與大學生自學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功能,主要有:多語種翻譯、工具書使用、科技書閱覽、地圖查詢等。許多軟件站點設有軟件學院,以動畫形式介紹一些常用軟件的使用。
檢索技巧主要是介紹網絡常用的布爾邏輯運算功能,以及搜索引擎的高級搜索功能,如檢索結果文獻類型(文本、圖表、課件等)的選擇,常用閱讀器的使用等。
信息評價的原則課歸結為“真、準、新”,三個字是互相關聯的,同時滿足三個字要求的網站即為原始信息源。由于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會產生失真,而原始信息和原始文獻記錄原始的數據和事實,所以往往是我們檢索的目標。
檢索課是通識教育的時代性課程之一,屬于公共基礎課,應該面向所有專業開設。高校的公共基礎課通常安排在大學生的一年級和二年級,這個階段的課程安排相對輕松,檢索課也應該由高年級開設提前到這個階段,既可以避免與專業課爭搶學時,又便于為其他課程提供網絡資源參考。
檢索課既要擴大學生的信息視野,也要融入高校課程體系,積極為大學生學習其他課程提供幫助。網上有許多國內精品課程和國外優秀課程站點,檢索課應該引導大學生光顧;網上有許多學習外語的軟件和課件,檢索課可以介紹;網上有許多軟件站點,提供自學軟件的課件、動畫和手冊,檢索課也可以介紹。
山東理工大學教務處2009年批準將檢索課由高年級調整到低年級開設,同時決定將檢索課設為全校公共必修課。兩年來,我們經受了面向20多個學院(包括理、工、文、農、商、音、體、美等)授課以及承受了高年級和低年級課程交叉造成的工作量洪峰(年授課人數超過1萬學生),克服了師資不足、教案不同、學生差異、工作沖突等多種困難,完成了由高年級向低年級轉移的課程更新,贏得了各級領導的信任和廣大師生的好評。
高年級學生接受能力強,聽課效率高,雖然到課率不高,但實習基礎好無需過多指導。越是接近畢業,高年級學生聽課率越低,有時聽課率可以降到50%以下甚至更少。低年級學生就不同了,上課接近全勤,聽課非常認真,提問積極,甚至提出近乎幼稚卻是意想不到的問題。
不同年級的學生有著不同的信息興趣與需求。高年級學生最關心的是考研和就業信息,老師授課為他們解惑并提供幫助,是他們非常歡迎的。給高年級學生授課切忌重復,課程信息量要大,以擴大信息視野為主,作業量可以多一些,但輔導工作量并不大。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授課重點是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基本上是依靠教師的啟發、引導和指導去嘗試獲取知識,這是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過渡的初始階段。給低年級學生授課可以減少信息量,盡量突出重點,作業量不宜多,防止造成消化不良。
由于在新生開課的同時高年級學生的課程尚未結束,于是造成了四個年級上課的交叉重疊,不僅是教學工作量的成倍增加,而且增加了課程的備課難度。圖書館授課工作量越大,進館實習的學生越多,占用電子閱覽室的機器也多,給圖書館帶來的麻煩也越多。
檢索課面向網絡教學要求知識的即時更新,任課教師必須隨時關注網上的信息變化,對信息量占有的不斷增加也在持續提高著老師們的知識基礎。與其他一本教案使用多年的傳統類基礎課相比,檢索課的生命力就在信息海洋的不斷發展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