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杰(西南林業大學 圖書館,昆明 650224)
從2001年修正的《著作權法》開始賦予作者“信息網絡傳播權”開始,到2006年6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頒布,我們看到了我國對網絡信息傳播進行規范化的發展歷程。特別是《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在立法過程中相對廣泛地聽取了各方的意見,比較好地平衡了各方的利益,兼顧了中國的現實、國外的發展情況并對社會的發展趨勢有一定的適應性,對于完善著作權保護制度,保護版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規范網絡信息的傳播和數字圖書館建設,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但由于立法的謹慎與相關數字版權問題的復雜性,《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著作權限制等制度和相關條文的規定仍顯得過于謹慎,特別是對圖書館等公益性機構的相關規定還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仍需要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1.1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圖書館等公益性機構合理使用制度的規定過于嚴格,有對版權人利益過度保護之嫌
按照《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7條“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應當是已經損毀或者瀕臨損毀、丟失或者失竊,或者其存儲格式已經過時,并且在市場上無法購買或者只能以明顯高于標定的價格購買的作品”的規定,[1]圖書館事實上除了極少數館藏能夠滿足合理使用的條件外,絕大多數作品將根本無法進行數字化和提供網絡信息服務,即使是滿足合理使用條件的少數作品根據條例的限制性條件,往往是一些已經失去了使用價值的過時文獻。
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這種規定,實際上比美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要嚴格。筆者認為,這種立法似有以表面上的合理使用條款,掩蓋了事實上的過度保護之嫌。在如此嚴格的限制條件之下,國內各類圖書館及相關服務機構建設數字圖書館并提供良好服務的難度可想而知,建議對于立法機構在以后對《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修訂中,適當放寬對公益性、教育性圖書館的合理使用限制。
著作權法設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不應當概括所有的網絡信息傳播,應當考慮將網絡應用劃分為不同的類型,為非營利教育機構建設數字圖書館留出一定的空間,例如各圖書館的局域網,應當享有合理使用豁免,一些非營利的教育、科研機構的校園網(局域網)、教學網等,也應當有條件地納入合理使用的豁免范圍,從而為高校、科研院所圖書館建設非贏利公益性數字圖書館,提供教學、科研所需的數字化網絡資源與服務提供便利,這應該符合知識產權立法促進科學文化藝術的創造,平衡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一貫宗旨。
高校和科研機構圖書館的核心使命是為教學、科研服務,支撐教學、科研活動,保存知識文化,在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新的社會環境下,雖然信息傳播服務方式改變了,出現了新的信息使用模式和服務形態。但無論是傳統圖書館服務還是數字化網絡服務都要求圖書館面對并解決與之相關的著作權問題。比如各高校電子教參服務的正常開展就要建立在規范化的著作權對策的基礎上,當然其前提是版權相關各方利益的相對平衡。因此立法者需要做的是,保證版權利益平衡的基本理念在任何環境下都不能改變,唯有如此方可真正促進科學、知識與文化的傳播與利用。
1.2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合理使用條款中“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相關作品的規定不符合現代數字化信息的使用和交流特點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的合理使用條款規定:“通過信息網絡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
2003年11月至12月,清華大學肖燕博士的課題組對清華大學在職教師和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以多項選擇方式回答希望通過哪些途徑利用網絡資源時,選擇通過圖書館局域網利用教學信息的占38.02%,選擇校園網的占86.53%,選擇遠程教育網的占26.65%,選擇外部公開網的占30.84%;以多項選擇方式回答自己在哪些場所利用網絡資源時,選擇學生宿舍的占65.27%,選擇實驗室的占34.13%,選擇圖書館的占28.74%,選擇校內公用機房的占17.37%,選擇辦公室的占12.87%,選擇家中的占11.08%,選擇公共網吧的占1.2%。[2]
調查顯示,校園網和圖書館局域網是高校師生利用網絡信息的主要場所。
但是《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7條的規定表明圖書館局域網和高校校園網都沒有被納入合理使用制度豁免的范圍。這里“本館館舍”的概念,僅僅是指圖書館等機構的物理建筑范圍內,這種規定明顯與網絡信息的現代使用和傳播方式格格不入,而且按此理解,則國內大多數圖書館所提供的網絡信息服務都有違法之嫌。因為目前國內各高校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模式也都是在本館(或校)局域網內向本館服務對象提供信息服務,教師學生足不出戶,只要在學校校園網內,就可以使用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甚至現在各高校普遍開通的遠程訪問系統,可以使處于任何地點的用戶都能夠很方便地使用圖書館的信息服務。
《著作權法》第32條規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刊登,但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據此規定,在我國對已經發表的作品,傳統媒體可以在著作權人未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情況下進行轉載,只要支付著作權人報酬即可。這種規定在實際應用中已經證明對于版權人和傳播者之間的利益調整比較符合利益平衡原則和著作權法的宗旨,而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數字化環境下的網絡媒體卻沒有這種權利。版權局原來在網上公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草案第7條規定:“文字作品、美術作品、攝影作品在報刊或者信息網絡發表后,除著作權人事先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可以在報刊或者信息網絡上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使用,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和出處,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但后來這一規定被刪除了,形成了目前這樣一種局面,即法律對傳統作品的傳播者和數字網絡環境下的作品傳播者作了區別對待。實際上,傳統作品的傳播者和數字網絡環境下的作品傳播者都是傳播者,只不過傳播作品的載體和方式有所區別而已,后者作為數字化環境中影響越來越大的主流媒體卻沒有傳統作品的傳播者的權利,影響了其功能的發揮。
建議在適當的時候,對《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進行修訂,并恢復原草案中的第7條,對傳播者,無論是傳統傳播者還是網絡數字傳播者都平等對待,以保證數字環境下版權利益的平衡。
在充分考慮數字化環境下版權人與社會公眾信息權利保護和平衡的基礎上,對傳統的著作權限制制度進行革新和擴展,使其更加適用于新的社會環境。可以從一些爭議相對較少的一些領域著手。
筆者認為,目前首先應加強對于國家享有版權的作品的管理和規范,推進這部分作品的利用,充分發揮其價值。其次,對各級國家財政資助的研究項目、研究成果的版權及其使用應當立法進行明確,以保證國家投入的資金效率的最大化,同時也保證公眾對最新知識和信息的獲取和使用。
國家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和各級國家財政資助的研究項目、研究成果,由于具有資料的權威性、價值性、學術性、前沿性等特征,因此對社會公眾的工作、學習、研究具有巨大的影響,但這部分作品由于各種原因,在數字時代的今天,要么只是以傳統的方式發揮作用,要么無人問津,要么由于版權限制阻礙公眾的使用,其利用狀況與社會對其的需求及它們本身的價值不相稱,與它們作為國家資源或國家財政投入的角色不相稱。更重要的是,在數字化版權法律問題還存在較大爭議的今天,筆者認為對這部分作品實行更嚴格的著作權限制應該是爭議或阻力最小的,因此,國家應該從立法及制度層次上采取行動來加強對這部分作品的利用,以充分發揮其在信息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美國2008年綜合撥款法案規定,大部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 資助的研究者必須在商業出版一年后,向公眾免費提供其研究成果。據此,政府資助的衛生研究者必須在美國國家圖書館的醫學在線檔案數據庫“公共醫學中心”(PubMed Central)存放合格原稿的電子副本。[3]
政府年鑒本來應該由政府享有著作權,但由于目前很多政府年鑒的編纂,不是政府投入,而是市場化、商業化運作,政府沒有投入或沒有全部投入,版權的歸屬也往往無法確定,因此規范此類作品的編纂和出版體制,是今后確定版權歸屬的前提條件。而如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國家自然基金資助項目、863攻關計劃項目等國家投入的研究項目的成果,著作權歸屬相關立法未有明確規定,實際上這部分作品是具有很高的價值的,但由于其版權歸屬模糊,大多數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水平都很低下,沒有充分發揮出其作用。
筆者建議,對國家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和國家財政資助項目的成果,應由國家出臺或修訂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其數字化采集、保存和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或經有關機關認定不宜公開的作品外,應當在作品或項目成果出版(或結題)一定時間(如一年)后全部向社會公眾公開。國家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和各級國家財政資助的研究項目、研究成果,與一般作者自行創作的作品不同,對其著作權應當進行更嚴格的限制,以使其在社會進步和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而這種作用的發揮,首先需要使社會公眾都能接觸和使用作品,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看出:
(1)修訂《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國家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和國家財政資助項目的成果的著作權賦予更大的合理使用權限,對這部分作品應無償提供給公益性圖書館使用。
(2) 在下一次著作權法修訂時將著作權法第22條(8)關于合理使用的規定延伸到數字環境下圖書館對國家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和國家財政資助項目的成果的利用。
(3) 國家應該進行專項投入,委托相關圖書館(如國家圖書館等)或信息服務機構,對國家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和國家財政資助項目的成果進行數字化和數字庫的建立、維護和提供服務,積極推進該部分作品的全社會資源共享。
(4)國家應鼓勵著作權人將其作品著作權捐贈或低價轉讓給公益性圖書館或相關信息服務機構。
(5)對目前被商業性數字資源服務提供商使用的國家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和國家財政資助項目的成果,應追繳屬于國家的著作權。
數字圖書館的版權法律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數字圖書館的版權法律問題的最終解決,也必然是一個系統性的難題,它不可能單純的在社會、經濟、法律、實踐、觀念、技術的某一個方面得到解決,而只有在各利益主體間長期博弈的過程中,并在深入研究和實踐摸索的基礎上,以綜合化、系統化的觀點才能逐步、漸進式地解決這一世界的難題。
在此過程中,需要研究、引入或完善的方法與制度,還有版權授權模式及其創新、技術措施保護、數字著作權的集體管理、公共借閱權、著作權的法定賠償制度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M].北京:中圖法制出版社,2006.
[2]肖燕,等.網絡教育資源的傳播與合理使用[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