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銀珍(武漢體育學院 圖書館,武漢430079)
“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部”(Section for Libraries ServingDisadvantaged Persons) 倡導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提供信息和服務,[1]這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弱勢群體因其心理和生理的原因,往往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在服務中,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源,正確引導他們閱讀,通過閱讀療法幫助他們克服一些心理及情緒問題,使他們樹立信心,擺脫困境,戰勝困難,增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弱勢群體是指由于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去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導致其陷入困境、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他們包括個人生理性弱勢群體、自然環境性弱勢群體、社會排斥性弱勢群體。就現階段來看社會轉型與分化造成的社會排斥性弱勢群體占我國弱勢群體的絕大多數。我國的弱勢群體規模在1.4—1.8億人左右, 約占我國人口中的11%—14%,[2]而且還處于增長趨勢。
閱讀療法(也叫圖書療法)就是以文獻為媒介,將閱讀作為保健、養生,以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導他人通過對文獻內容的學習、討論和領悟,養護或恢復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閱讀不僅具有“成性格”和“醫愚”的效用,還具有治病的作用,尤其是針對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抑郁、焦慮、恐慌、煩惱等。“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是英國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名言,說明讀書對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國外,以讀書作為輔助治療的方法也有悠遠的歷史。19世紀,圖書輔助治療逐漸推廣,英、法、德等國家的內科醫生在為病人開出的處方中常包括閱讀圖書的書目。進入20世紀,美國首先創造出新詞“閱讀療法”,為一切需要幫助的人應用圖書輔助治病,得出閱讀療法是有效的,特別在增進自信、改變行為和人際關系方面的結論。
英國的圖書館情報委員會(LIC) 在報告《圖書館—社會融合的根基》中,從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成因等三方面描述了社會排斥的現象及呈現特點。他們認為,社會融合是消除社會排斥的根本出路,而圖書館和情報服務機構的本質已經決定了其在內的價值,即它們是實現社會融合的基石。它們是公共場所,它給人安全,予人關心、幫助和支持。這里關愛弱勢讀者,引導他們閱讀,并通過閱讀達到人性自我完善的療效。
圖書館是通向知識殿堂的大門,它能供給人以學習的場所和各種學習資源,它還是一個匯集各種思想的場所,這些思想由社會產生,并將進一步回饋、塑造這個社會。在圖書館這個和諧美好的公共場所可以讓弱勢群體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形成人人關心我,我關心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弱勢群體是社會各個群體中經濟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較弱的群體,他們表達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差,如果他們的利益被忽視或者處置不當,就會帶來更多的不和諧的社會因素。圖書館是傳播教育、文化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針對他們的這些心理情況,以豐富的圖書館資源為依托,通過引導閱讀的方式和途徑,化解他們心中的不滿,有利于消除隔閡,促進社會和諧。
弱勢群體由于在現實生活中長期處于社會邊緣,經濟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苦悶、焦慮、悲觀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主要特點,心態容易失衡和非理性化,當弱勢群體陷入困境卻求助無門時,宗教、迷信、邪教甚至不正當的行為就有可能成為他們尋求安慰和解脫的出路。
社會學研究表明,引發群體性事件的不滿情緒主要根源于“相對剝奪”(RelativeDeprivation)感。當人們在財富方面,還有社會地位、發展機會、精神領域、文化教育機會、政治權力等多方面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于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生消極情緒,可以表現為憤怒、怨恨或不滿,甚至對剝奪他們的群體懷有敵視或仇恨的心理。
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大是當今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態。當人們面對壓力無所適從時,就會導致壓力變為壓抑,當這種壓抑超過了意志控制的能力與心理承受力,就可能出現心理失常,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心理疾病,人格變態。
心理壓抑表現有內向性,即當與外界現實發生矛盾時,不是積極地調整與外界的關系,而是退縮、回避、以求得心靈上的安靜;消沉性,回避矛盾不等于解決矛盾,只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體驗到不愉快的情感 ,并且與日俱增,逐漸使整個心理消沉下去;潛意識性,受挫的思想與情感壓抑在心頭,久而久之,就會轉化為潛意識,其結果往往導致行為的異常。[7]
在市場競爭形勢下,弱勢群體往往于處于劣勢地位。一方面是社會強者獲得了社會利益最大化,而另一方面卻是社會弱者勉強或者是難以維持基本生活所需,這樣就產生了較強烈的受挫感,同時也產生了對社會不滿和仇恨的情緒,更甚者則伴有反社會的行為。
圖書館針對弱勢群體的這些心理特征,引導他們多讀些圣賢哲理、名人傳記、勵志、心理醫生等類書籍,并將此類書編成目錄,通過宣傳欄、閱覽室開辟讀書角、發放小冊子等形式進行宣傳,達到安慰、化解、調整、干預心理的作用。
圖書館要樹立為弱勢群體服務的意識,建立弱勢群體檔案,以便對弱勢群體有充分的了解、熟悉,針對其不同的心理特征,進行不同類型書籍的引導閱讀。為了將這項工作做得更好更細致,圖書館可與當地勞動部門、民政部門、街道、居委會等取得聯系,準確地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情況,了解心理狀況、文化水平、信息需求,分析心理形成原因,針對心理特征“對癥下藥”,引導閱讀達到心理干預的目的。
圖書館是公共場所,是知識和文化的聚集地,利用圖書館的資源,開展圖書閱讀推廣宣傳,如舉辦好書閱讀報告會、好書排行榜等宣傳活動,同時舉行弱勢群體閱讀交流會,通過閱讀交流互相促進,通過閱讀來尋找解決他們苦悶、焦慮、悲觀的方法和途徑,讓閱讀凈化他們的心靈,達到領悟人生價值的目的,讓他們沉浸于閱讀之中,從閱讀中尋找自信和解脫困境的方法。
壓抑心理表現為憂郁、優柔寡斷、社交障礙、軀體化焦慮、改向行為等,針對這些心理特征,建議閱讀《心靈雞湯》《問天之人》《一杯安慰》《生命的重建》《心理醫生》等書刊 。
對于因交際困難而產生壓抑者,推薦閱讀《演講與口才》《交際禮儀》《八分鐘交友》《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等圖書,其目的就是讓他們與心理學家進行無聲的交談,增長心理健康知識,增強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為自己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火墻。
所謂消極,就是人們常說的“沒勁”,是心理不充實的表現,是因為不思追求、無所事事或不愿事事造成的。因為不思追求,無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失去了人生的奮斗目標,就會感到生活無聊、心靈空虛,產生一種消極心理。建議多讀偉人或名人傳記以及中國文化的經典書籍,通過閱讀,使自己受到鼓舞,調動積極性,樹立目標而為之奮斗。
當今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與工作壓力,高科技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使弱勢群體處于劣勢的地位,他們往往很容易表現心神不寧、焦躁不安、盲動冒險等急躁心態。通過閱讀,可以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書中的哲理,達到心靜如水的境界。
閱讀療法是圖書館服務內容的一部分,圖書咨詢館員的素質及其服務質量是決定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咨詢館員必須熟悉館藏業務,在了解弱勢群體檔案的情況下,根據讀者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推薦書刊并引導閱讀。閱讀療法對圖書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利用現有人力資源,重視咨詢館員的素質,組織館員參加“圖書館閱讀”系列活動,也要鼓勵大家走出去學習別人經驗,以便更好地利用閱讀療法為弱勢群體服務。
圖書館員應在尊重和關愛的前提下,注意服務的主動性。對于不同情況的讀者,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專門建立弱勢群體讀者檔案,針對他們的不同特性和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服務方式可采取電話查詢、預約、送書上門、代查代檢、EMAIL文獻傳遞服務等,這樣將大大方便弱勢群體讀者。
館員除了熟悉和精通圖書館基本業務外,還要學習啞語和盲文,方便和聾啞人、盲人進行交流,為他們排憂解難。
作為圖書館員,通過閱讀療法對弱勢群體進行心理干預,需要學習心理學。面對弱勢群體讀者,首先要對他們的心理進行分析,在服務態度和言語表達方面,一定要熱情謙和,千萬不能傷害和刺激他們脆弱的心靈,讓他們在圖書館這個文化氛圍里,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通過學習和交流增強自信心,使他們的人格得以升華。同時圖書館在規劃文獻資源建設、調整預算分配等方面,應該設計針對弱勢群體心理需求的各項服務舉措。
[1] Libraries Serving Disadvantaged PersonsSection.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 brary Associations,Division 3,Section 09,Annual Report2003-2004.http://www.ifla.org/VII/s9/slsdp.htm,2003.11.5.
[2]王波.閱讀療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