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巴斯
本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
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18日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給予俄語第二官方語言的地位。初步計票結果顯示,有78%的人投了反對票。這場看似簡單的“語言大戰”背后卻隱藏著拉脫維亞主流社會擺脫俄羅斯影響的堅定態度。事實上,“脫俄入歐”已成為整個東歐國家的戰略方針和社會主流趨勢。
俄羅斯《晨報》19日報道稱,拉脫維亞原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44%的人口是俄羅斯族居民,超過94%的人使用俄語交流。1991年獨立后,拉脫維亞政府一直實行親西方政策,因此與俄羅斯交惡,沖突不斷。該國修改憲法將拉語定為國語,俄語定為外語,同時規定國語達到一定水平才能成為拉脫維亞公民。這讓許多拉國境內的俄羅斯族人無法獲得拉脫維亞國籍,從而喪失了包括選舉權在內的大部分政治權利,由此引發強烈不滿。為此,以俄羅斯族居民為主的政黨“和諧中心聯盟”多次提出議案,要求將俄語列為國家的第二官方語言,但遭到政府的堅決反對。
去年11月,俄羅斯族居民發起“為了母語”行動,征集超過18萬民眾簽名,要求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將俄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由于簽名數量達到法律規定,拉脫維亞議會被迫同意于今年2月18日舉行全民公投。而拉國總統、總理在投票前公開呼吁民眾在公投中投反對票。最終,俄羅斯族居民的這次行動以失敗告終。
俄新網19日報道稱,俄語和俄羅斯族居民在前蘇國家中的地位,一直是俄政府十分關注的問題。前蘇聯解體后,許多國家放棄俄語而使用本國語言,尤其是波羅的海三國十分抵觸俄語,認為俄語是對其國家“侵略”的一種象征,提高俄語地位會削弱本國主權,增強俄羅斯在國內的影響力。但由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多數前蘇國家目前仍將俄語視為第二官方語言。為了保護俄語的地位,2007年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曾下令將當年定為俄語年,目的是加強俄語在前蘇國家中的地位。
據俄新網19日報道,俄羅斯外交部當天發表聲明說,拉脫維亞拒絕俄社會院以觀察員身份監督俄語地位全民公決,是忽視自己的國際義務。俄專家稱,此次公投結果可能進一步惡化俄羅斯與拉脫維亞間的關系,使兩國圍繞俄語、俄羅斯族居民地位的爭斗長期持續下去,進一步加劇拉脫維亞國內民族間的矛盾。俄專家強調,雖然俄語在一些國家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就此斷言俄語很快被這些國家徹底“遺忘”也是片面的。▲
環球時報201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