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湖北孝感學院 教育與心理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何謂師生沖突?目前教育界對師生沖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提出:“師生沖突是指師生由于在目標、價值觀、資源多寡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的對立、分歧和相互干擾的教育教學互動,具體表現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緒對立或公開對抗。”[1]有的則認為:“師生沖突就是指在現實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之間為了維護各自利益而采取公開或隱蔽的力圖阻止對方達到目標的互動。”[2]在討論師生沖突的概念時,很多人把師生沖突視為一種社會互動過程。從這種角度出發,我認為,師生沖突是發生在師生之間的一種使雙方都會產生緊張情緒的,并對教育教學活動產生干擾的,表現為相互對立或對抗的社會互動過程。師生沖突在各級各類學校都會發生,但比較而言,在中小學里發生師生沖突的概率要遠遠大于高等學校。
產生師生沖突的原因主要來自師生兩個方面。從學生方面來看,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些學生既缺乏基本學習能力,又缺乏責任感、同情心、羞恥心,當違紀違規的行為受到教師批評時,他們隨意頂撞教師;二是少數成績好的學生自視過高,虛榮心過強,在受到他所瞧不起的教師的批評時就會頂撞;三是一些學生干部在班級工作上與班主任的意見不一致而發生沖突;四是部分學生心理素質不穩定,自控能力差,容易和教師發生沖突。從教師方面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一是對學生冷漠,缺乏愛心,缺乏情感交流;二是對待學生不公平,厚此薄彼;三是情緒不穩定,容易將個人工作、生活中的煩惱、不滿遷移或發泄到學生身上;四是教育方法不當,對學生采取居高臨下的姿態,動輒訓斥學生;五是對學生施行體罰或變相體罰;六是在處理問題失當或失誤時,顧及面子,未能及時矯正,引起學生不滿而導致沖突。
中小學的師生沖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根據師生沖突發生的空間分類,師生沖突可以分為課內沖突和課外沖突。在中小學里,師生接觸最多的地方一般是課堂。課堂沖突多表現為一些學生違反課堂紀律不服從教師的管理,不愿接受教師的批評;有的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不公正的評價導致師生雙方沖突。課外沖突一般是在課間或在校外因偶發性事件引起的。實質上,這類沖突往往是課堂沖突的延伸,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發生過沖突或由于長期的隔膜所形成的偏見、成見,在課堂外某一特定場合或環境,因某一事端而引發的。
根據師生沖突持續的時間分類,師生沖突可以分為持續性沖突和短暫性沖突。持續性師生沖突的時間較長,沖突的過程分為不同的階段。在這種師生沖突中,師生之間的情緒對立很嚴重,甚至會出現肢體行為。持續性沖突一般有如下三個階段:一是沖突的醞釀階段,在教師當眾批評學生時,學生受到心理刺激,臉色微變,低頭或瞪眼不語或顯露輕視教師的表情。二是沖突的觸發階段,當學生不服從教師管教時,教師采取命令學生站立、走出隊列、離開教室或沒收學生物品等措施。學生因行為意志受阻,自尊心受到傷害而臉色變紅,或者低聲嘀咕,不理睬教師的命令或對教師怒眼相視,氣氛較為緊張。三是沖突的激化階段,教師用刻薄的語言諷刺挖苦學生,甚至動手拉學生、推學生或強行沒收學生的物品時,遭到學生反抗,這時學生面容兇狠,眼紅氣暴,惡語抗爭。這種沖突對教育教學過程會產生較大的干擾。短暫性沖突沒有如此復雜的過程,在剛剛產生沖突的時段里,由于教師采取冷處理方式或學生主動收斂不良行為未使沖突事態繼續發展和擴大,這種沖突對教育教學不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的教育理論的影響,我國教育界對師生沖突產生了一種懼怕心理,多數教育工作者把師生沖突看成對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破壞,是教師實施教學計劃和教學管理的失敗,甚至把認為師生沖突是組織崩潰的前兆,因此,必須徹底根除師生沖突。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師生在交往過程中隨時都可能發生沖突,即使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也潛伏著沖突的危機,師生沖突是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現象。在中小學里產生的師生沖突,實際上具有負面影響和積極影響雙重功能。
師生沖突的負面影響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師生沖突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率。師生沖突會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分散,如學生會思考沖突產生后的不良后果。師生沖突也會對課堂教學產生不利的影響,課堂氣氛不熱烈,師生間產生暫時性心理距離,教學雙方可能不太融洽,課堂效率下降。尤其是教師與在班級中有影響力的學生發生沖突,很容易引起學生群體的卷入、起哄、罷課,使課堂教學無法進行,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率,從而導致教師的威信下降。其次,師生沖突會對師生雙方的心理和情緒產生不良影響。一些學生因為自己的過錯引起了師生沖突,沖突過后產生一些恐懼心理,如害怕老師報復的心理和頂撞老師后的后悔心理等。在師生沖突過程中,師生雙方經常處于情緒緊張、不安、激憤的狀態下,這種狀態會影響師生身心健康。若情緒釋放得不成功,則可能使師生沖突進一步擴大,對雙方造成更大的傷害。最后,師生沖突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影響學校的聲譽和形象,因為學校里的師生關系還牽涉到與家長和社會的關系。
然而,從社會學、文化學的角度來觀察師生沖突,能夠使我們比較客觀地理性地看待師生沖突,可以說,師生沖突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也有合理的一面。“齊美爾在20世紀初,承認沖突與對抗是正常的現象,把沖突列為互動的基本形式之一,使西方社會學界驚詫不已。齊美爾認為沖突本身解決了對立雙方的緊張對峙,沖突旨在和平,沖突包含某種積極的東西。然而它的積極面與消極面是聯結在一起的,概念上能將他們分開,在經驗中則不行”。[3]也就是說,師生沖突也具有積極作用。首先,師生沖突有利于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在沖突中,雙方更容易把以前沒有表達的看法和意見說出來,使雙方能夠相互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和愿望,達到有效溝通,由此可能理解對方,化解誤會,重新調整心態,為今后的關系確立新的起點。其次,師生沖突有利于建立合理有效的學校規章制度。教師往往是學校制度的維護者和執行者,許多師生沖突的矛頭正是針對學校的某些規章制度,沖突加深了學生對學校規章制度的體驗,也促使學校重新審視現行的規章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最后,師生沖突有利于師生雙方的共同成長。沖突使師生雙方把內心的壓抑和不滿釋放出來,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可以促使雙方自我反思,教師可以對自己以往的教育手段再認識,從而努力提高教育的藝術性;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行為、態度反省。師生雙方可能以此為契機完善自我。
1.轉變教師角色,消除文化沖突。當今社會信息源多元化,新的價值觀、新的文化信息將通過各種傳播渠道不斷涌現,使得師生同處一個信息源的平面,教師的教育優勢因此逐漸弱化乃至喪失。對學生而言,學校和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在教育過程中,師生都將面臨著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共同任務。所有這些變化,要求教師重新審視自己在師生關系中的位置,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研究學生。教師要從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和文化權威轉變為知識的詮釋者和組織者,把自己看成利用學到的專門知識和新的教學技術為學生營造文化學習環境的人。
2.建立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教師的職責不只是傳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在師生互動中體驗平等、民主、尊重與理解,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的核心是把師生看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強弱之分。教師應時時提醒自己: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可剝奪的利益和主體尊嚴,師生關系應是一種互相敞開和接納的關系,師生要本著溝通和理解的目的,通過教育對話的途徑,彼此吸引、參與、包容,從而分享對方的知識、思想、意向和情感。
3.提高教師素質,將制度權威與自身威望結合起來。教師的權威來源于兩方面:制度性因素和個人因素。制度性因素賦予教師外在的法定地位,地位決定角色,角色代表權威。所以,教師權威其實是一種角色權威,是一個人在扮演教師角色時才存在的。個人因素通過個人努力獲得,包括教師的專業學識、人格魅力等。當一個教師過多地利用外在權力不去提高自身的個人素質和吸引力時,他很難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歡迎和佩服,容易與學生發生沖突。因此,教師要克服自己的權威心理,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拓展知識面,加強個人的品德修養,樹立自身威望。
4.建構師生沖突的平衡機制。一方面正視、允許合理的師生沖突的存在,另一方面將沖突“制度化”,就是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如設置意見本、開會、辯論、磋商等,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心聲,發泄不滿情緒。教師要主動走進學生的世界,在面對師生沖突事件時要冷靜分析事件的背景情況,在應對沖突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方式是否對學生有教育意義。
[1]羅雯瑤.1999-2009年國內師生沖突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2010,(12).
[2]同上.
[3]李金霞.師生沖突的正向功能[J]現代教育論叢,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