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錚渭
(湖州師范學院 黨委宣傳部,浙江 湖州 313000)
高校校報是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高校重要的思想輿論陣地,是高校校園內占主導地位的媒體,是我國新聞媒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報作為高校重要的新聞宣傳陣地,擔負著宣傳教育、信息傳遞和人才培養等重任。在高校校報人才培養作用的發揮上,以對校報記者最為直接、最為特殊。
高校校報學生記者作為校報的一支重要的辦報隊伍,協助責編老師進行新聞的采寫與編輯。因此,學生記者具有“學生”和“記者”的雙重身份。在實際培養過程中,將一名學生記者培養成一名優秀學生記者是一項重要任務,但在目前就業形勢嚴峻的壓力下,能否讓大多數學生記者進媒體或從事相關行業工作,也是校報培養學生記者過程中的另一個出發點。因此,如何在培養學生記者過程中體現育人功能,如何與他們今后的學習、就業等結合起來,具有重要意義。現結合《湖州師范學院報》近幾年的實踐,對此問題做一探討。
(一)嚴把選拔關。
校報需要的學生記者隊伍,必須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集合起來的一批長期開展活動的、相對固定的、具有一定水平和能力的人員。要建立一支優秀的學生記者隊伍,對人的選擇是關鍵,必須對選拔人員的政治、思想、業務都有一定的要求。校報編輯部應挑選那些熱愛黨的新聞事業、關心校報、有一定寫作基礎和社會活動能力、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團隊精神的學生來擔當。
選拔學生記者,具體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把握好時機。每年伴隨新一屆學生的入學,校報編輯部就要開始緊張的招新工作,因為新生的可塑性較大,而且可以相對延長其工作時間。二要考慮分布問題。不要過于集中,應有各類專業和各年級在校生,以防止報道工作出現死角的現象。三要從嚴要求。每年的招新工作都要經歷報名、筆試、面試、見習記者、正式記者五個階段,通過這些階段并經考核合格,才能成為校報的正式記者,由校報編輯部頒發校內記者證。
(二)德智雙重培養。
1.思想政治素質培養。思想政治素質是學生記者開展工作的方向盤。指導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記者學習黨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了解國內外形勢,掌握宣傳法規和宣傳紀律,要結合學校階段性的工作要點、近期任務、主要目標向學生記者及時傳達學校黨委、行政的決策,做到上情下達,把他們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學校的重要精神上來,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進行宣傳報道,要幫助他們樹立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團結協作、嚴謹求實、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要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來激發學生記者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2.新聞業務素質培養。經過選拔進入學生記者隊伍的優勝者雖然比其他落選者的素質高一些,但他們絕大多數都沒有新聞采編經歷,存在新聞理論與實踐經驗嚴重不足的問題,要使他們在學校的宣傳工作中充分發揮作用,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快速提高學生記者新聞采編能力。
(1)老記者的傳幫帶與新記者的主動學習相結合。新記者在第一個學期所有采訪任務都跟隨老記者進行;校報編輯部為學生記者訂閱相關學習報刊與雜志,購買相關書籍,讓新記者盡快掌握新聞采寫的基本知識。
(2)每周召開一次例會和每期報紙的評報會。每周例會上,指導老師對上周的新聞采寫得失進行總結,并布置下階段的采訪重點;評報會上,指導老師對本期報紙上的所有稿件進行點評,肯定文章的長處和閃光點,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也可讓優秀稿件的作者暢談采寫體會。
(3)每學期邀請一位校外新聞從業人員對學生記者進行專業培訓。通過開設新聞理論、新聞寫作、新聞采訪等主題講座,讓學生記者從多角度掌握新聞稿件的寫法等,提高業務水平。
《湖州師范學院報》有一支專兼結合的學生記者隊伍,平均每年都有三十多位學生記者活躍在校報采編工作中。他們來自學校各個院系和專業,但其中絕大多數都來自學校的新聞專業。校報編輯部通過與新聞專業的合作,并模擬報社的管理模式,使學生記者在“實戰”中加強就業競爭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適應市場需求。
(一)與新聞專業合作培養,讓專業的學生更專業。
湖州師范學院文學院從2004年開始設有新聞專業。為了讓新聞專業學生能就近實踐、就地提高,2009年,湖州師范學院黨委宣傳部開始為新聞專業學生建立校內實踐基地,其中,《湖州師范學院報》為這批學生提供了新聞采寫、編輯的平臺。
從2009年起,除了通過每年招新招進的一批新聞專業的學生記者外,新聞專業老師還會為《湖州師范學院報》推薦幾位優秀學生。他們除了參與新聞采訪外,還參與校報的版面編輯、設計工作。經過指導老師的幫帶后,現在,這些學生采、寫、編一條龍,很多都能獨立制作一個版面了。
(二)引入報社管理模式,讓學生記者在競爭中成長。
1.建立“采訪制度”、“培訓制度”、“考勤制度”、“獎懲制度”、“例會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通過制度的落實實行有效管理。例如,規定學生記者例會制度,會上除學習新聞知識外,還進行思想和信息、稿件的交流、討論;要求每個學生記者每月必須交一定數量的新聞稿并提供新聞線索;對工作不負責任、不能完成任務的學生記者予以開除等。
2.每周召開選題會,各成員根據自己的發現,上報新聞線索和選題策劃。由指導老師最終確定各版面需采寫的內容,落實到個人。如《湖州師范學院報》三版“透視”均由學生報送有價值選題,指導老師確定由選題成熟者擔任版面責編,并由此人按照選題策劃要求向其他學生記者布置采訪任務,最終完成編輯工作交稿。本年度中,所報選題均無價值者將予以批評警告。
3.每年按校報學生記者總人數的20%評選優秀記者,并評選出好新聞若干篇。對學生記者有稿件在省市級媒體錄用的采取計分制,并在年終發放獎勵。
這些方法讓學生記者在工作中逐步走上相互競爭、優勝劣汰、良性循環的軌道,使這支隊伍充滿活力與生機。
近年來,《湖州師范學院報》作為學生記者的實習基地,推動一批批學生由校園走向社會,很多學生畢業后在浙江在線、湖州廣播電視總臺、《湖州日報》、《湖州晚報》、《吳興時訊》等省市媒體工作。這些成果表明,《湖州師范學院報》編輯部多渠道提升學生記者就業能力的方法取得了實效。
(一)鼓勵學生記者參與學校大型活動報道,鍛煉膽識。
《湖州師范學院報》學生記者團在學校校慶、黨代會、教學迎評等學校重大活動中亮相展示,被公認為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在辦報實踐中,學生們認為參與記者工作提升了一個人言談舉止的內涵、鍛煉了一個人的膽識。
(二)為有志于從事新聞工作的非專業學生提供就業平臺。
除了新聞、漢語言文學等文科專業的學生外,《湖州師范學院報》校報學生記者中理工科學生記者占20%。對這部分中優秀的學生,校報編輯部根據他們的就業意愿,進行媒體就業推薦。他們其中有一名化學專業的學生,經過在校報幾年的學生記者經歷,畢業后順利進入湖州廣播電視總臺工作,現在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編輯。
(三)選送優秀學生記者到專業新聞媒體實習,畢業后進行就業推薦。
《湖州師范學院報》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城市的新聞資源來培養學生記者的新聞實踐能力,每年推薦5—10名優秀學生去《湖州日報》、湖州在線、《湖州晚報》等媒體實習,每年平均發表各類新聞稿件二十篇以上。近幾年,平均每年都有五名學生畢業后進媒體工作。
[1]彭鳳儀.強化“四個一”開拓校報發展新空間——《浙江大學報》改革發展實踐與探索[J].2010浙江省高校校報編輯培訓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6):58-63.
[2]李洪華,婁進舉.論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高校校報的育人功能[J].中國市場,2010,(41):174-175.
[3]穆冠成.論高校校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J].山東師范大學,2009.
[4]王晨暉.增強高校校報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6):71-72.
[5]曹葦舫,金一斌.校報學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8:101-103.
本文為湖州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KX030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