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經香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醫院眼科, 河北 唐山 063300)
白內障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白內障疾病的防治仍是我國現階段防盲工作的重要內容。白內障的發病率具有地域及職業差異,本文通過調查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唐山市豐南區不同職業人群白內障發病情況,探討白內障的致病因素。
1.1 篩查地區與人群:唐山市豐南區位于中國華北平原東部的渤海之濱,總面積1568平方公里,總人口52萬,該區北抵唐山市區,南臨渤海,海岸線長23.5km,轄胥各莊鎮、銀豐鎮、稻地鎮、錢營鎮、唐坊鎮、黃各莊鎮、西葛鎮、小集鎮、王蘭莊鎮、大新莊鎮、柳樹瞿鎮、濱海鎮、黑沿子鎮、南孫莊鄉、大齊各莊鄉、東田莊鄉、尖字沽鄉。在調查中按職業將篩選人群分為礦工、農民、漁民、工人,其中選取職業人群相對集中的幾個鄉鎮作為調查對象:北部錢營鎮有全國最大的現代化豎井煤礦—開灤錢家營礦,為礦工的集居地;南部黑沿子鎮、濱海鎮瀕臨渤海,居民以出海打漁、海產養殖為生,是漁民的集居地。中部胥各莊、銀豐鎮、黃各莊鎮、小集鎮、柳樹瞿鎮有國豐鋼鐵集團、惠達陶瓷等大型企業及小集、柳樹瞿等工業區,居民以工人為主。西葛、尖子沽、大新莊等鎮為棚菜示范區,居民以農民居多。本項篩查面向40歲以上人群,將持續從事10年以上的工種定義為該工作人員的職業。
1.2 篩查隊伍:復明工程技術組由區復明工程領導小組抽調3名高年資主治醫師負責復明工程的技術指導,分別對各個鄉鎮衛生院的醫師進行專業培訓,使其成為專業調查的技術骨干和防盲人員,組成以區醫院為中心,鄉鎮醫院為依托,鄉村為前哨的三級防盲治盲網。
1.3 篩查方法:每村設立篩查地點,由區殘聯組織各鄉鎮殘聯、在各村莊進行村里喇叭廣播,村干部根據戶口核實姓名、年齡發放統一的檢查記錄表,組織患者到所在的鄉鎮衛生院進行初步篩查,篩查出的低視力及眼疾患者再于指定時間到我院眼科門診進行復篩,由3名高年資主治醫師負責,將篩查出的白內障患者按性別、年齡、職業、住址等資料進行登記,經整理后,輸入電子計算機進行統計學處理。
1.4 篩查內容與設備:應用早期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研究視力表檢查受檢者的日常生活視力。對日常生活視力<0.7受檢者均采用裂隙燈檢查晶狀體,一般在小瞳孔下檢查。對于日常生活視力<0.7、小孔視力不能提高至0.7以上及視力下降不能用其他眼病進行解釋者,散瞳后再檢查視力。對于淺前房者則不進行散瞳檢查[2]。
1.5 診斷標準:白內障的診斷標準:①晶狀體混濁,包括空泡、水裂,板層分離、輪輻狀混濁、楔形渾濁、核混濁及后囊,膜下混濁等,不包括少數對視力無影響的點狀混濁;②小孔視力<0.7,且除外白內障以外原因引起的視力下降;③術后無晶狀體和人工晶狀體者均以白內障計入。無論受檢者的雙眼或單眼診斷為白內障均計為白內障患者[3]。
1.6 統計學分析:所選資料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 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不同職業人群白內障患病情況
共檢查23565例,其中礦工3751例,篩查出白內障病人2288例,患病率為61%;農民8223例,白內障病人1726例,患病率為21%;工人(不包括礦工)6229例,白內障病人,2180例,患病率為35%;漁民4362例,白內障病人,348例,患病率為8%。3 討 論
白內障的防治是我國目前防盲治盲的首要任務,做好盲和視力損傷防治與康復工作前提必須摸清盲和低視力的患病率及其致病原因[4,5]。既往有資料表明白內障的患病與年齡、性別、環境等因素有關[4],在本項調查中將唐山市豐南區17個鄉鎮及街道中40歲以上人群按職業進行分類,試從職業角度對白內障的發病原因進行分析。
在本項調查中我們發現在白內障患病人群中礦工患病率最高,漁民最低,農民白內障患病率與以往報道資料相比有所降低[1],工人患病率與以往相比差異不明顯。長期的低氣壓缺氧環境可引發白內障,在本項調查中3751例礦工,83%為60歲以上的退休礦工,人均深井采煤工齡達30年以上,長期暴露于低氣壓缺氧環境中是礦工白內障高發因素之一。此外,矽肺為礦工的常見職業病,在本項調查中1031位礦工被職業病防治中心診斷為矽肺,其中有948例患有白內障,矽肺礦工的白內障患病率高達92%,這可能因矽肺病人長期的慢性肺部疾患,肺部有效通氣量降低,血氧交換障礙,機體長期缺氧,影響晶狀體的正常生理代謝,從而導致白內障。科學研究發現正常機體內硒含量不足時可導致晶狀體中的谷胱甘肽氫化霉活性降低,晶狀體正常生理代謝紊亂,從而導致白內障,而合理的膳食補硒能改善白內障患者的視力效果,降低白內障的發病率[6]。而魚、蝦、牡蠣等海鮮類食品中硒含量豐富,漁民白內障發病率低可能跟漁民長期食用富含硒類海鮮產品有關。此外,紫外線輻射,特別是長波紫外線輻射可以穿透角膜和晶狀體,被晶狀體吸收,造成晶狀體氧化而混濁,也是白內障形成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7]。沿海地區海拔低,空氣濕度大,不利于長波紫外線穿透也可能是漁民白內障發病率低的原因。近10多年來我區開展大棚養殖,機械化耕種,農民暴露于紫外線的幾率下降,導致我區農民白內障患病率較較以往有所下降。
因此,我們認為白內障的發病與職業環境有關,適當的職業防護和合理的飲食能降低白內障的發病率。
[1] 劉開太.不同職業人群老年白內障發病情況調差研究[J].眼科研究,1988,6:168-171.
[2] 趙家良,雉瑞芳,賈麗君,等.北京市順義區白內障患病和手術狀況的調查[J].中華眼科雜志,2001,37:3-8.
[3] 胡錚,趙家良,董方田,等.北京市順義縣白內障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眼科雜志,1989,25:360-364.
[4] 趙家良.我國防盲治盲工作的進展[J].中華眼科雜志,2005,41:697-701.
[5] 張士元.我國白內障的流行病學調差資料分析[J].中華眼科雜志,1999,35:337-339.
[6] 葛懿云,黃昕,朱玉珍,等.膳食補硒改善老年性白內障視力效果觀察[J].同濟大學學報,2011,32(3):67-76.
[7] 李軍琪,曲超,鐘守國,等.長波紫外線與核性白內障相關性研究[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0,32(5):39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