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青
摘要:城市道路反應城市文化和特色,反應居民生活習俗。隨著社會進步,道路系統的建設越來越受到關注,城市道路景觀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道路建設也越來越重要,城市道路景觀通過自然和人文因素雙重作用給市民帶提供便利,并帶來美的視覺感受。
關鍵詞:城市道路;景觀;自然;人文
0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間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要素,城市中的任何活動都是通過交通來實現,道路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設施,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是兩者重要方面共同影響著現代城市道路景觀。隨著社會的進步,道路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簡單的交通功能,道路景觀已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對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規劃主要是遵循城市整體劃區規劃的職能、性質而定,在滿足美學的同時,又必須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滿足人們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需求,創造出具有城市特色的道路空間。
1網狀的城市空間形態
城市道路景觀并非像廣場、公園等以面或是點狀的形式出現在城市空間中,道路景觀主要是沿城市交通的走向以網狀形態出現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它如同城市的血脈滲入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務,也見證歷史在城市留下的痕跡。道路景觀主要表現為圍合性弱、視域相對寬廣、動態景觀等特點。
2城市道路與道路綠化的關系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道路景觀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生態環境急需治理和維護的時代里,城市道路與道路景觀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一方面,道路建設避免不了會破壞原有的自然景象,另一方面,道路景觀則是在原有自然景象之上對不完美的景象加以補充,形成的更好的視覺感受。如果道路景觀只是通過單純的硬質景觀,或是單純的自然景觀來體現,都將失去了道路景觀的美感所在,所以一定是兩者相互結合,才能真正的體現出道路景觀的美感所在。由此可見,道路景觀是由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兩個部分組成。合理的道路景觀有著明確的指向性,可減少視覺疲勞,使用者可感受到舒適,從而避免車禍的發生。總之,城市道路與道路景觀之間缺一不可,相互融合,相互影響。
3城市道路景觀的功能體現
3.1生態環境改善
城市道路景觀給城市提供了物質保障,維護了城市空間的生態平衡,為市民提供了休憩場所。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美的視覺感受,多樣的自然物種、豐富的色彩搭配、高低錯落的層次、時節變化帶來的不同美的視覺感受都給市民的生活和喧鬧的城市帶來了自然的和諧和美的享受。
3.2城市特色的體現
道路景觀是城市特色的一種表現形式。來到一個新的城市,最先接觸到的便是城市的道路系統,而道路景觀又是依附于道路首先引入人們的眼簾,留下了城市的第一印象。城市道路不僅僅反映城市風貌,也能承載城市文化;不僅能體現城市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狀況,也能展現城市歷史,是城市的靈魂。城市道路空間是市民活動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體現地區習俗和居民生活面貌的主要場所。道路景觀設計應該與當地人文特色相結合,把人文景觀融入自然景觀,如反應城市特色和城市歷史的文化廣場,主題雕塑、特色設施等等來豐富城市景觀的多樣性。
4道路景觀的視覺感受
道路景觀主要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個方面構成。合理的道路景觀不僅可以減少人們行車的疲勞,指引方向,更是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場所,是體現城市特色的視覺走廊。城市道路有別于高速公路和國道,除了有道路、綠化還包括了人行道、道路兩側的建筑以及道路設施,這些基本元素就構成了城市道路景觀,所有的構成元素的設計方案都會影響道路景觀的視覺效果。讓使用者在原本乏味的旅途中保持愉悅的心情,保障行車安全,體驗美的視覺感受。城市道路景觀有別于其他的景觀形式,首先是滿足交通功能,交通功能是道路最主要的功能;其次是滿足觀賞性。應該從美學角度出發,在保證使用者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道路景觀空間的觀賞性,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道路景觀的使用者不僅有游玩的人也有高速行使車輛中人,所以在做道路綠化時不能單純考慮步行中的使用者而做得太細致,做得太細致反而效果不理想,而應該相應的放大景觀設計時的尺度,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時要考慮到觀賞速度的問題,根據運行速度的變化適當的調整景觀比例。道路景觀設計要整潔有序、植物配置層次分明、線條流暢并賦予節奏感。
5規劃原則
5.1以人為本
人是城市道路的直接參與者和感受者,而城市道路景觀是為了給城市居住人群提供更好的設施環境。由于人們選擇出行方式的不同,對于道路景觀的感受也有很大區別。出行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車、摩托車或者是機動車輛等,出行方式在速度上又有區別,所以應該結合各個不同速度及不同的觀賞角度制定出一套相對完美的道路景觀方案,給不同的人群提供最大服務。
5.2現代與傳統相結合
傳統的道路設計主要注重道路交通的功能性;現代的道路設計不僅僅需要滿足功能性,隨著人們物質資源的豐富和精神生活的充實,越來越多的需要感官、生態環境上的滿足。設計思想和設計目標的不一樣,所得出的結果也是截然不同,而這關鍵在于是否將生態理念、人性化理念、美學理念、文化理念注入設計中。在設計中我們不僅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還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不僅完善和強化自然景觀,還要體現城市文化與城市特色。
5.3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相結合
城市道路生態也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恢復和創造城市生態環境,通過自然景觀柔滑道路硬質線條,為市民提供自然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并推動經濟發展。將道路的功能性與觀賞性相統一來整體規劃道路景觀,對于不同性質的城市道路應該采取不同的景觀規劃,建筑、綠地、道路節點都應該與之相協調,竟可能的體現不同的城市特色,讓城市道路表現形式豐富起來。
6結語
城市道路景觀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雙重影響,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美的。道路景觀設計學科面廣,而以后要吸收和接納更多更好的內容來完善道路景觀,不僅是加強自然和人文因素,更要注重景觀的美學價值,相信在多方努力的情況下,道路景觀會給城市市民提供更多的便利,更好為城市居民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小佳.道路景觀設計元素的探析[J].交通科技,2008(2).
[2]陳飛,王政梅.城市道路景觀要素淺析[J].山西建筑,2009,12(1).
[3]王云,崔鵬,沈玉琳,陳學平.道路景觀美學研究初探[J].水土保持,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