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易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作為主要面向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索中前行。通過實踐,我們深感傳統的理論講述和案例分析,甚至是大量生動視頻資料的播放,已經不能滿足目前專業教育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礎的基礎,雖然它屬于素質教育類課程,但由于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從流行教材到實際教學基本上都是學科本位,仍然是教師講得多學生做得少、體驗的少,嚴重的背離了開設本課程的初衷。
筆者希望通過比較徹底的項目化教學改革,使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專業和企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掌握更多對當下學習和將來就業最有效的行為模式,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和延長課堂教學的實效和時效。
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項目化改革后,能夠幫助學生更加適應專業的學習環境以及將來的就業環境,尤其可以避免學生在實習階段社會適應能力不足導致各種問題提早暴露。
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通知中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性質、主要授課方法、授課內容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教學設置了。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重視,也迅速的推重了教學改革的進程。
以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園區為例。該高教園區共有本專科學校14所。據初步調查,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高校均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是課程開設的力度、深度和具體情況差異比較大。特別是在本專科學校之間,有比較明顯的差距。
對于該課程的開設,也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些專家支持以理論為主路線開展教學設計、有些學校的專家則更傾向于開設生動活潑的拓展類課程。相比較而言,學生的主觀感受往往是后者好于前者。
盡管有了一定的教學實踐探索,但如何系統合理的配比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內容,如何設計各個教學環節,以及如何鞏固教學成果,評估教學效果,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我們去進一步深入探索的。總的來說,教育部隊該課程的體系化設定比較合理,基本上均包含了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了解和發展自我以及如何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三大模塊。
但是落實到具體學校的具體情況中去,教學方法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學校所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體系和方法均比較零亂和充滿爭議。特別是在高職院校,在學生特點比較鮮明、教學時間相對緊張、師資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如果發揮出心理健康教育最佳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結合高職生的認知特點和將來個人發展的需求來設計課程。
本次教學改革,主要是針對下沙高教園區某高職開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課程進行。該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一開始面向少數學生的選修課,到后來必修課程,經過多次教學改革后變得更加規范。本課程目前已經形成了由24個課時組成、10位專兼職教師參與授課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課,并自編了相應的教材,并按照精品課程進行建設。
該課程進行改革前后的課程內容相近,均分為12個模塊來進行,包括熱愛生命、提升自我、完善人格、學習心理、大學生人際心理、大學生常見心理障礙及保健預防、戀愛心理、網絡與網絡使用、職場心理、情緒管理、挫折與壓力管理、學會休閑等內容。
對比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老師講,學生聽的形式,把心理健康中相關知識要點,通過案例、視頻短片以及理論分析等方式傳授給學生,期末統一考核。
改革后的班級采取項目化教學的方式驅動學生學習,教師給學生分組,分配任務、采取過程考核的方式考核。大量的教學環節由各小組通過項目任務成果來展示。在活動過程中相互協助,相互打分,最終累積成為一學期的課程成績。12次課程需要學生完成子項目19個,整體項目12個。主要完成2個大的項目教學任務,一是影片的賞析,二是心理表演劇的匯演。設置這兩個任務的目的是可以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前者著重訓練學生搜集資料,判斷分析,以及自學能力;后者以體驗為主,讓學生充分的換位思考,自我察覺,學會共情等心理能力。每個主題在班級中又被充分的分享,教師更多的精力放在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和班級的管理上。希望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自信心得到全面的提升。

表1 各題結果的均值比較
選擇該校國際貿易101班為試點班級,選擇國際貿易102班為對比組,從而保證研究對象和對比組基本同質。選擇合適的場所(桌椅可以移動的團體活動室)進行教學活動,對兩個班級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均按照教學大綱統一安排。對于國際貿易101班,我們采取的是精心設計的項目化教學方式,而對于國際貿易102班,我們采用的普通的講述分析為主的教學方式。
通過問卷調查和教師訪談來搜集學生對課程在評價以及兩個班級所在學生身心狀況的各種變化情況。訪談問卷見附錄。
通過統計分析軟件SPSS18.0進行問卷數據統計和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除2.3、2.4題以外,其他各題的結果均為試驗組好于對比組。接下來,通過進一步的差異顯著性檢驗,我們來了解這樣的差異是否存在統計學意義。

表2 各題結果差異的t檢驗
從表2我們可以發現,兩個班級的學生對本課程在1.1總體映像、1.2授課內容、1.3授課方式、1.10對心理健康看法的改變這4個問題上回答的差異達到了.001的顯著水平,且均是試驗組高于對比組。在1.7自我評價程度、1.9家庭氛圍融洽、2.1班級氛圍改善3個問題上回答的差異達到了.05的顯著水平,試驗組也均高于對比組。其他幾題的回答結果差異不顯著,就不再進行深入分析。
班主任和輔導員老師對兩個班級的整體情況,做出了如下反饋:
1)試驗班級氣氛活躍,但是存在一個學生退學的現象。而對比班級則顯得沉悶,學生學習工作主動性不強。
2)兩個班級學習成績差異不明顯。
3)對心理課程的熱情存在差異,試驗班對心理健康課程評價較高,對上課非常期待,而對比班則上課熱情不高。
4)試驗班學生對將來的職業發展規劃更清晰,有更多的思考和理性的定位。
5)其他情況還需要深入了解,總體來說,兩個班級的基本情況都還不錯。
試驗班學生提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建議是希望課程能夠更跳出枯燥的課本教育,讓學生可以多參與實踐,相互之間用心交流,在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另外,除了課堂教學,課外心理活動可以再多一點,相關的心理測試希望能夠增加。
對比班的同學則均表示課堂中理論教學過多,不能理解為什么不采用更活潑的形式來展開教學。認為實用和指導性不強,強調希望能夠提供更多互動和體驗的機會。
綜合之前的數據和訪談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項目化的教學方式,頗受學生歡迎,在教學內容、形式和對課程的總體映像上,都顯著的好于一般的教學模式。學生對心理健康的看法的改變也明顯存在差異,效果顯著。
在自我評價的提高、家庭氛圍的改善和班級氛圍的改善方面,項目化教學課程效果也更加明顯。后面的班主任輔導員老師反饋也很好的佐證了調研的結果。
但是,在人際關系改善、家庭關系滿意度和自我認知程度的這些態度改變上差異不大,在學習成績和違紀行為、心理問題和身體健康幾個方面的差異也不大。以上這些方面改變,可能更多的涉及到長期的發展所致,不能說心理健康教育和項目化的教學方式沒有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很有可能效果會延后產生,需要進一步的跟蹤調研才能發現問題。特別是在身心健康和家庭關系滿意度水平的恒量上,也存在很大的難度,也是本研究將來持續深入的一個重要方面。
隨著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通知的印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久將會在全國各大高校的全面開設。但是在這之前,相關的教學實踐并不多,而且也很少有深入系統的研究,大家都在進行一個從無到有的起步過程。所以,本課程改革和研究的開展,缺乏相應的前人研究可以參考,研究內容不免有些寬泛和粗淺,但也是一種比較新穎的嘗試和探索。
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效果評估存在很大的難度,態度指標容易立刻發生明顯改變,但是一些需要逐漸內化或者在遇到特定問題才能體現出效果的知識點,則存在延后生效的問題,很難立刻發現差異,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縱向研究。
目前的項目化教學課程設計中,項目任務變成了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是全新的嘗試,我們在授課之后發現,在設計之初,雖然各項目任務是圍繞著一個主題設計的,但是相互之間缺乏比較強的邏輯性,項目任務的難度沒有明確的層層遞進關系,對學生能力的提高不利。另外,所有項目任務的設計和考核雖然已經考慮了一個整體的權衡,但還是存在著有一些重復和不太有效的任務出現。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貫徹生動活潑、積極實用在原則,針對每項任務的效果和學生反饋,進行修改,重新構建一個項目任務體系。以由簡入難,由小到大,由形式到內涵的邏輯順序來編排設計。從更宏觀的角度,把握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的培養和內在領悟,不過度注重細小、零散知識點的傳授。
總在來說,通過研究發現,將心理健康教學進行項目化改革后,教學效果還是有明顯的提高,相比傳統的教學形式,效果更好。同時,這一教學形式又與高職教學的其他課程形式相一致,容易與其形成一個體系,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入的進行跨學科的交叉性、實用性課程的開發。筆者認為,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教學目標和高職的特點,項目化的教學實踐是比較有效和成功的,我們可以更加深入的進行探索實踐。
[1]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Z].2011,05,28.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3]陳解放.工學結合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01.
[4]伍棠棣,等.心理學[M].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濟.工學結合 半工半讀 實現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突破:周濟部長在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6(4).
[6][美]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M].李文湉,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7][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