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敏,鄒 磊
(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
近年來,電動自行車作為一種新型交通工具,以其便捷、環保、經濟等優勢受到工薪階層的喜歡。據資料顯示,2011年底,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繼續保持在1.4億輛以上的高位增長,電動車社會普及率10%以上,每百戶擁有電動車數量普及率達到76%,電動自行車行業得到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電動自行車占用機動車道、超速行駛、駕駛人交通安全意識薄弱等問題日益突出,給城市交通帶來混亂,危害到居民的出行安全。許多地區紛紛制定管理條例,對電動自行車的出行加以限制,甚至禁止電動自行車在城市中行駛。本文對電動自行車交通管理問題進行剖析,提出應對措施,對進一步規范電動自行車在城市交通中的發展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近幾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自行車越來越不滿足居民的出行要求,且在公共交通不準時、油價節節攀升的環境下,多數人改騎乘快捷靈活的電動自行車。我國目前有獲得生產許可證的電動自行車企業近2 000家,產品系列林林總總,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1.4億輛的電動自行車增大了城市交通工具的復雜性,管理難度極大。其次,為使其輕便靈活,電動自行車的很多零部件還是按照自行車的標準生產,如窄輪胎、線剎制動,作為一種兩輪交通工具,其制動性能和平衡性能差,且騎行人沒有相關的身體安全保護設施,因此在高速行駛時,一旦發生交通安全事故,極易對騎行人造成傷害。
1999年10月頒布的《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GB17761-1999)規定:“電動自行車速度小于20 km/h,重量不大于40 kg”。為控制速度,電動自行車上應安裝限速器。但這樣的電動自行車并不能給騎行人帶來相比于自行車的優越感,且配置高的自行車的速度就可達到20 km/h。因此,為迎合消費者,電動自行車生產廠家將速度提高至40 km/h甚至更高,重量加大,有些廠商干脆取消了已經成為擺設的人力騎行功能,使電動自行車向摩托車發展。由于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上行駛,一旦與其他車輛或行人發生碰撞,沖擊力較強,極易產生意外事故。
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條第四項規定了電動自行車屬非機動車,也就是說駕駛人員不須經過專門的培訓考試就可上路,安全駕駛技能相對較差,再加上一些駕駛人交通安全意識薄弱,違章現象時有發生。如超速行駛、占用機動車道、闖信號燈、強行左拐彎、載人載物、逆向行駛等。由于宣傳不到位,懲罰力度較輕,電動自行車的違章現象為機動車和自行車帶來了安全隱患,使城市交通混亂。
城市交通中的電動自行車騎行人員70%以上屬于中低收入階層,而電動自行車價格低廉,一般在1 000~3 000元之間,價格只及摩托車的1/3至1/5,速度卻接近摩托車。與自行車相比,它同樣有輕便靈活的特點,且兼有摩托車強勁的動力,速度是普通自行車的2~3倍,因此消費者在選擇時更青睞于電動自行車。此外,電動自行車利用電能而不是以汽油為燃料,在如今油價持續上漲的大環境下,電動自行車行駛每km花費不到一分錢,后續費用投入較少也成了電動自行車的一大優勢。在城市中,中短距離的出行占據著居民出行的很大比例,與公共交通相比,電動自行車可以實現“點對點”的效果且停車方便。資料顯示,在電動自行車的出行目的中,上下班占到了七成,如表1所示。

表1 電動自行車出行目的表
因此,在道路擁擠的上下班高峰期,電動自行車無疑滿足了上班族的交通需求。此外,對于物流業,電動自行車在“最后一公里”的路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優良的性價比和可達性使得電動自行車成為我國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城市工薪族、農村殷實家庭勞力、學校教師學生出行代步的首選交通工具。
自電動自行車出現以來,關于電動自行車屬于機動車還是非機動車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將電動自行車歸入非機動車,但前提是電動自行車最高時速不得超過15 km。現在道路上行駛的電動自行車普遍速度在20~30 km/h,按照1999年頒布實施的《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規定,電動自行車的最高時速不大于20 km、整車重量不大于40 kg,那么現在全國90%以上的電動自行車都嚴重違規超標。原有的法律法規已經跟不上電動自行車產業飛速發展的步伐,使得管理滯后。此外,電動自行車“機”、“非”界定的猶豫不決增加了交通管理難度,不同的界定將造成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不同,直接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故認定或損害賠償。如今,雖然各地區紛紛出臺了電動自行車的管理條例,但由于執法力度不夠,管理不到位,城市電動自行車交通現狀仍舊沒有得到改善。
電動自行車占用城市道路資源較少,停車方便,在中短距離的出行中,比自行車更快速,比公交車更靈活,需求量大。在我國大部分城市,步行和非機動車出行的比例占到了居民出行的50%,而近七成的道路資源卻被機動車占據著。在機動車日益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為保證機動車道的通暢,在道路改建時,往往通過壓縮非機動車行駛空間來擴增機動車道,大部分改造后的非機動車道≤2.5 m。此種與交通需求量不符合的道路資源分配,嚴重侵犯了非機動車的路權。很多道路的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沒有分隔欄桿,只有道路標線。當非機動車道上擁擠,而機動車道空閑時,電動自行車騎行人極易行駛在機動車道上,進而妨礙機動車的通行。這種現象在混合交通中尤為突出。此外,本來就不寬敞的非機動車道還要用來讓公交車靠站,讓小汽車臨時停車。在商業繁華區,大批人流也將涌入非機動車道,有些道路甚至沒有非機動車道,使電動自行車無路可走,這也在客觀上造成了電動自行車的違章。
法律法規的滯后,監管工作的缺失直接導致了電動自行車技術超標,管理困難,所帶來的交通安全隱患問題日益突出。應盡快修改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關于電動自行車的相關條款,制定出專門針對電動自行車管理的法律條例,使電動自行車的生產、銷售、管理和使用有法可依。盡快推出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的修訂,對電動自行車最高車速、整車質量、腳蹬騎行功能等重點指標進行科學規范,從源頭上加強對電動自行車的生產管理。同時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對銷售超標電動自行車的銷售部門嚴厲處罰。交管部門嚴格執法,對電動自行車的載人載物、亂穿亂闖、逆向行駛等違法行為予以查處打擊,取締各類嚴重危及交通安全、造成交通事故隱患的違法行為,迫使電動自行車駕駛者對交通法規、安全意識加強認識,規范交通參與者的交通行為,遏制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逐年上升的勢頭。
政府部門應重新認識非機動車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完善非機動車交通體系的建設。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不得通過擠壓非機動車道來增加機動車道的寬度,嚴懲機動車在非機動車道上停車,盡快加強非機動車交通出行系統的總體規劃,為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提供安全通暢的道路空間,并通過完整的非機動車道騎行路網、合理的交通設施布局、平整的路面、清晰的交通標識等交通管理措施,保持非機動車交通的安全性、連貫性、舒適性,保障非機動車的路權。同時,在對電動自行車進行管理的基礎上,規范電動自行車的行駛路線,讓電動自行車“有路可走”,減少因其“無路可走”而與機動車爭道導致的交通秩序混亂和交通事故隱患。
對電動自行車進行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交通狀況,保證道路的通暢性,因此在管理電動自行車的同時,還應該加大對公共交通事業的投入。全面推進公交優先戰略,增加公交線路、班次,延長公交營運時間,擴大公交覆蓋面,做到方便、快捷、準時、通達,吸引電動自行車騎行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從長遠眼光來看,未來的城市交通發展模式將由快速軌道公共交通、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三個層次復合構成,快速軌道公共交通和電動自行車交通是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應均衡發展,相輔相成。此外,注重公共交通附屬設施建設,在公共交通站點適當修建非機動車停車場,為換乘提供方便。
電動自行車的便捷、環保、經濟、可達性好等不可替代的優勢滿足廣大居民的出行需求,讓電動自行車迅速發展成為必然。電動自行車作為城市交通中的一部分,解決其交通管理問題要從城市交通整體規劃著手,對注重對電動自行車合理引導和管理,可使電動自行車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交通事業的健康發展。
[1] 全球電動車網.2011年電動車產業運行報告[R/OL].http://zt.qqddc.com/html/directSeed/dirc_4775_1.html,2012-02-16.
[2] 唐洪.電動自行車的交通安全現狀分析及管理對策[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0,(3).
[3] 王曼麗.城市道路電動自行車的交通安全特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0.
[4] 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規范電動自行車生產銷售[EB/OL].http://news.xinhua08.com/a/20120312/919434.shtml,201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