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嫦 曾蘭玉
臨床上將一種基于個性化、整體化以及創造化的護理方式稱為舒適護理。臨床應用舒適護理的關鍵在于:使臨床患者能夠達到身心、社會,甚至是靈魂上的最愉悅狀態,進而合理降低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疼痛與恐懼感[1]。對于分娩而言,盡管產婦分娩行為是一個自發且自然的過程,但分娩過程中所產生的劇烈身體疼痛與心理恐懼仍舊使得大量產婦畏懼自然分娩,而傾向于選擇其他分娩方式,這對于母嬰健康均有著一定的影響。基于此,我科自2011年1月起將舒適護理應用于初產婦分娩行為中,所取得效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6月~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住院分娩的初產婦100例為研究對象,無明顯異常且無頭盆不對稱、無妊娠及內科合并癥,有陰道分娩意愿。將產婦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50例,年齡21~34(25.1±3.6)歲,孕37~41(39.9±1.7)周。兩組年齡、孕周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產婦采取舒適護理方式,對照組采取常規臨產護理方式,就護理行為的實施對產婦所造成影響進行觀察與記錄。產婦分娩結束后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的方式(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針對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將無痛感定為0分,輕度疼痛感定為1~3分,中度疼痛感定為4~6分,重度疼痛感定為7~10分。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處理,所得結果以率表示,在χ2下進行檢驗,相關數據對比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初產婦分娩過程中疼痛程度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初產婦分娩過程中疼痛程度比較[n(%)]
3.1 第一產程的舒適護理
3.1.1 環境舒適 環境舒適主要是指個體生存狀態下所處物理環境中的各種關鍵因素能夠使個體產生舒適性感覺[2]。結合產婦分娩臨床護理而言,應針對初產婦提供帶衛生間、空調以及陪伴床的單間分娩室;確保分娩室保持通風狀態,調整溫度24℃~26℃,濕度50%~60%。
3.1.2 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做好心理護理和提高治療依從性的前提。助產人員應該主動接近產婦,做到態度和藹、儀表端莊,使產婦產生安全感和滿意感。通過積極地溝通了解她們的思想顧慮,針對孕產婦分娩期的舒適需求實施個體化護理。
3.1.3 進行健康教育指導 針對初產婦對分娩知識缺乏及對分娩過程恐懼的心理,因此助產人員更應耐心給予心理疏導,讓產婦了解自然分娩是一種生理現象,告知在分娩過程中可能出現問題。助產人員應當耐心講解,在講解過程當中關系產婦,心系產婦,幫助產婦消除消極思想,積極地配合整個分娩行為。
3.1.4 疼痛的舒適護理 分娩期宮縮會導致產婦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護理人員應向產婦及其家屬對產生疼痛的原因進行講解,引導產婦能夠在各個不同階段學會采用不同的呼吸方法、局部熱敷、播放產婦喜好的音樂等方法,以減輕疼痛。同時鼓勵丈夫積極參與,在疼痛間歇期給予擁抱、愛撫、安慰及感情上的支持。
3.1.5 飲食支持 臨產后產婦胃腸功能減弱,都不愿進食,加之宮縮不適,部分產婦可能有惡心、嘔吐等癥狀,應鼓勵其在宮縮間歇期進食易消化、高熱量的食物,采取少量多餐,以適應分娩時體力消耗。
3.2 第二產程的舒適護理 正確指導產婦運用腹壓,配合宮縮屏氣用力,加強娩出力量。宮縮過后全身放松,使體力得以恢復。每次陣痛以后都應對產婦給予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增強其自信心,緩解和消除緊張、恐懼情緒。同時還應當及時向產婦說明整個產程的進程,激發產婦分娩信心。整個護理過程當中應當注意動作的熟練與輕柔,避免產婦因不必要的刺激而出現疼痛問題。
3.3 第三產程的舒適護理 隨著胎兒的娩出,產婦感到身心放松。但產婦對嬰兒性別的期待可引起情緒激動,影響其對子宮收縮的調節,導致宮縮乏力而大出血。此時,應給予適量子宮收縮劑加強宮縮,預防產后出血;另一方面對產婦進行正面的安慰和引導,并進行早接觸、早吸吮,并囑其丈夫和家屬多關心體貼產婦,避免因產婦情緒波動而導致產后出血。
舒適護理模式自提出以來始終處于不斷研究與完善的過程當中,其最為核心的思想在于:舒適護理提出患者就醫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接受質量與感受舒適。對于初產婦而言,除安全完成分娩行為之外,增強產婦舒適度同樣是極為關鍵的。本研究證實:舒適護理與產婦分娩臨床護理的融合能夠使產婦在接受手術時建立對分娩的自信心,能有效減輕分娩的疼痛,使產婦安全且較舒適地度過分娩的全過程,從而把“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宗旨真正落到實處。
[1]蕭豐富.蕭氏舒適護理模式[M].臺灣:華杏出版社,1998:5.
[2]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