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供應鏈管理是旨在促進社會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方式,它通過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而達到系統環境的最優化[1]。然而綠色供應鏈是由許多不同利益成員企業所組成的一個動態變化的企業聯盟系統。在聯盟內部,由于各個供應鏈成員企業所掌握的有關成本、技術、需求、環境等方面的一系列信息具有不完全性,從而引起了成員企業問的持續性博弈,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這樣一來使得供應鏈不能夠有效地運營。為了實現供應鏈資源的優化利用、實現供應鏈內部各成員企業活動與環境相協調發展,充分發揮集成化供應鏈的整體優勢,有必要妥善協調各個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2]。
本文引入了參與決策制定,跨部門合作障礙,關系連續性的期望,環境的壓力和在這個行業的背景下增加合作的愿望即慣例,這些都對合作行為產生影響,即影響團結和關系靈活性。合作比較正式的定義是,買賣雙方關系建立過程中參與者所持有的一系列想法[4]。這些想法體現了他們建立高度的合作關系的組織能力。
關系靈活性在關于買賣雙方關系的文獻中已很常見(Heide and Miner,1992)。關系靈活性表明買方和供應商自愿背離合同約定的義務來適應變化的商業環境或回應對方的要求[7]。敏捷制造和供應鏈管理的相關文獻指出靈活應變的供應商伙伴的重要性,他們能夠快速響應環境的變化和需求的變化(Swafford等,2006)。
采購職能已經從嚴格意義上的購買職能進化到戰略性職能(Ellram and Carr,1994)。Takeishi(2001)認為美國制造業公司需要內部能力來評估并整合外部資源,如供應商加入他們的運營。采購作為對供應商的管理職能,對于制造企業也是一個關鍵的外部能力資源。也有實證研究表明公司內戰略采購的職能定位與買賣雙方之間的合作關系有直接的正向關系[8]。例如,Carr and Pearson(1999)發現采購的戰略職能,會影響與供應商的溝通、合作。在采購職能分類的的實證研究中,Cousins等(2006)發現,公司把采購整合到戰略定位中可以達到較高的整合水平并與供應商形成更好的合作關系。從買方的角度,Faes等(2001)認為采購職能已經從主要關注價格、交貨時間、質量關系演變為重視管理戰略,與供應商長期的和復雜的協議。因此,我們假設采購職能參與的力度越大,更容易產生合作的行為。
H1a.采購職能介入供應關系的戰略決策越多,買方和供應商之間越團結。
H1b.采購職能介入供應關系的戰略決策越多,買方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靈活性越強。
跨部門合作對促進供應鏈合作的影響是比較新的研究[9]。相關文獻只關注整合客戶和供應商(Frohlich and Westbrook,2001年)。Eng(2005)發現跨部門支持改善了客戶滿意度和供應鏈的反應速度。
盡管我們發現采購與其他部門的整合對經營業績和買賣雙方關系有積極的影響,但組織行為學的研究表明,組織內沖突是時常發生的(Takeishi,2001)。Hillebrand and Biemans(2003)認為,為了搞好對外合作(買賣雙方之間),公司內部首先要有良好的合作。這個關系也已經被Frohlich (2002)實證,他認為“減少內部壁壘作為任何一個想要整合供應鏈公司的第一步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合作雙方的關系要看,其它的部門是否對采購部門參與更大的合作構成了障礙。因此:
H2a.與供應商合作的跨部門障礙越大,團結越弱。
H2b.與供應商合作的跨部門障礙越大,安排的靈活性越弱。
Krause(1999)提出關系持續性的愿望,或者換句話說,一個長期的關系,對推動組織間合作是很重要的。連續性關系的愿望是發展供應商的重要前提。如果沒有長遠承諾(如頻繁的更換供應商),公司將傾向采用純交易方式,而不是“價值投資”。當事人因為無法預見回報就不會對特定關系資產投資(Williamson,1993)。持續性關系的愿望應該反映在雙方合作的行為中。因此:
H3a.持續性合作的愿望越大,雙方越團結。
H3b.持續性合作的愿望越大,關系靈活性就越強。
提倡買家和供應商之間緊密的工作關系成為上世紀80年代初行業發展的趨勢(Spekman等,1998)。1983年,在一篇名為“供應商的預測”的文章中,采購雜志預測,在未來5到10年間,幾乎每一個產品制造商都要與有相關能力的供應商建立更密切的關系。同樣地,在20世紀90年代,許多的研究表明,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相對于廣告行為,買家更傾向于與他們的供應商建立更多的合作(Trent and Monczka,1998)。因此,我們認為供應商與買家雙方的合作行為會受到他們合作慣例的影響,不論他們是否認為這是正確的事,這已成為一種新興的趨勢。因此:
H4a.對慣例的關注越多,買家和供應商之間越團結。
H4b.對慣例的關注越多,買家和供應商之間安排靈活性越強。
由于當前迫于環境保護和資源有限的壓力,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為避免喪失競爭優勢,都積極進行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只有對原材料采購、產品設計及制造、銷售、廢棄物回收整個過程中實施環境管理,實現整個供應鏈的“綠色化”,才能真正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為此,企業首先必須從供應鏈的源頭抓起,強調綠色戰略伙伴的合作關系,全面實施綠色采購,走出“末端治理”的誤區,真正實現循環經濟所倡導的“源頭減少”策略。因此:
H5a.環境的壓力越大,買家和供應商之間越團結。
H5b.環境壓力越大,買家和供應商之間安排的靈活性越強。
概念模型如圖1。

圖1 概念模型
此次研究中許多方面是在以前研究的成果之上改進的,如對關系的靈活性,團結和對關系持續性期望的度量方法的研究就是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所得到的。另外參與決策制定和管理也是在之前的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并加入一些新的內容所得到的。
為了對綠色供應鏈合作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與探討,該文特別針對某一行業進行了研究,我們挑選了制造業這個行業,接下來有了研究對象之后,我們開始施行了研究方案,我們分別在北京,西安,包頭三地分發了調查問卷,研究樣本為綠色供應鏈系統中的內部成員企業中的管理人員。問卷共分發了200份,回收了180份,其中有效的問卷有157份,有效回收率為78.5%。
驗證性因子是用來評估模型的可信度和有效度的。分析的結果表明了上面的那個模型展現了我們一個有效的,合理的測度,所以原始的指標都被保留。研究表明,大多數的測量系數都大于0.60,而且是正向的。其余的測量系數是小于0.60,但大于0.50,這些條目也被保留了,因為每個載荷的臨界都是比較顯著的,這說明了這些條目是能夠很好的代表潛變量。總的來說,這個模型中的測度都是線性的,而且有聚合的效度。通過評價可靠性系數來評估模型的可靠性及平均變異抽取值(AVE)。除了其中的一個維度(團結),所有的維度的可靠性值都大于0.7,所有的AVE值或大于或略低于0.50,這說明了這個模型是可信有效的。
之前的研究和表1的表格向我們展示了團結跟關系靈活性是相關的,這個誤差項,能允許獨立變量,是自由相關的。

表1 相關系數矩陣:皮爾遜相關矩陣
為了檢驗假設,我們隊整體理論模型的擬合指標進行了計算,圖2為我們給出了模型的驗證結果,結果中包括這標準化的結構系數和內生變量的誤差方案。以上的指數表明了理論模型跟實證結果的數據時擬合度是很高的:
χ2=12.94,df=9,p值=0.17,IFI=0.96,NNFI=0.84
CFI=0.95,RMSEA=0.07。
表2表明了,最初我們的分析是準確的,盡管我們隊這個研究所取的樣本不多,分發的問卷調查也不多,但是它還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的。

注意:*p<0.05;**p<0.01圖2潛變量路徑系數圖

表2 系數顯著性指標p值
結果表明了參與決策制動對關系靈活性是有影響的,越是積極,影響就越大(r=0.19,p<0.05)。同樣的,持續性關系的愿望對團結(r=0.41,p<0.01)對關系靈活性(r=0.32, p<0.01)也是有正面的影響的,環境壓力對團結(r=0.40,p<0.01)和關系靈活性(r=0.29,p<0.01)也是由正面的影響。但是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跨部門障礙和慣例對合作卻是沒有顯著的影響。表3對假設驗證結果做了總結。概率大于0.05的假設都被拒絕了。
從研究中可以看出連續性關系的期望對團結和關系靈活性的影響最強。參與決策制對團結和靈活性都會產生影響,但是對關系靈活性的影響較大,而對團結的影響不是很明顯。對此的解釋是買方融入供應商的企業,對他們的企業內部提出要求,對之間的合約提出看法會對供應商企業造成影響,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他們之間的團結關系。跨部門障礙對買賣雙方的合作關系影響并不明顯,因為各部門的工作職能不同,各部門成員的能力也不同,就針對產品的買與賣,雙方企業的負責人都認為自己是對此最有權力與能力的,并不需要借助其他部門的幫助。慣例對雙方的合作行為也沒有顯著的影響,因為買與賣只是自己企業的問題,他們不怎么會模仿其他的企業運行方式。

表3 假設驗證結果
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局限性。第一,研究的方式只是針對于企業之前的行為經驗,而且對復雜的公司間關系采用基于問卷的截面調查,但是社會是在發展向前的,買賣雙方的關系會通過外界情況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所以建議未來可以研究縱向合作的影響因素。第二,研究只著眼于高度合作關系,而沒有關注買賣雙方的沖突以及去觀察強制壓力,如關系中的不平等權力或其他不良的行為。第三,持續關系的愿望與合作行為的關系還是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1]David A.Johnston,Mehmet Murat Kristal.The Climate for Co-opera?tion:Buyer-supplier Beliefs and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2008,28(9).
[2]Qinghua Zhu,Joseph Sarkis,Yong Geng.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Pressures,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2005,25(5).
[3]Alvarez Gil,M.J.,Jimenez,J.B.,Lorente,J.C.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Performance of Span?ish Hotels[J].Omega,2001,29(6).
[4]Trond Hammervoll,Channel Cooperation:A Reflective Scal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20(3).
[5]Zhu,Q.,Cote,R.Integrat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o an Embryonic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he Gui?tang Group[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10).
[6]Cousins,P.D.,Lawson,B.,Squire,B.An Empirical Taxonomy of Pur?chasing Fun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200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