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蘭
(贛南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傳統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過多注重對學生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的培養,忽視了其他智能的開發。學生剛剛接觸英語便不得不接受大量語言知識和各種語法規則,伴隨大量習題訓練和機械式的朗讀課文,語言在得到內化之前目標語言內容已經變得枯燥乏味。[1]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多元智能理論以學生為中心,重視開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活動,充分挖掘不同學生的潛在智能,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正好可以彌補當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宗旨。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一種關于智能的新理論——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即MI理論。他針對傳統智力理論的局限,把智力界定為:智力是在單元或多元文化環境中解決問題并創造一定價值的能力。[2]他先后提出了九種智能,分別是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加德納的研究表明:“智能總是以組合的方式運作的,任何有經驗的成年人在解決問題時,都會運用多種智能的組合。”(Gardner,1983) 對于特定的某個人來說,他既有智能強項,也有智能弱項,一個人不可能只憑借強項智能去解決所有問題。對學生而言,盡可能全面地發展多種智能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弱項智能的發展可以為強項智能的發展提供重要的補充。
由于多元智能理論的獨特性,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已經成為21世紀外語教學的一種趨勢(Rodgers,2000)。將多元智能理論運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之中,是傳統教學向新型課堂教學轉變的切入點。它要求我們從多元智能的角度出發,在教學設計方面充分利用各學科間相互滲透的特點來進行跨學科設計。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的各種潛能,在開發語言智能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其它方面智能的挖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課堂參與性較少。這種模式的長期運用只會令學生感覺乏味,使學生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扼殺他們的智能發展。筆者認為英語閱讀教學中應該將閱讀訓練與智能發展結合起來,這樣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利于發展他們的多種智能。所以將多元智能理論運用到英語閱讀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
為了發展學生的智能,加強閱讀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我們采用 Gardner 多元智能表對學生進行檢測,并統計學生各種智能的得分情況對學生的智能傾向進行分組。根據智能傾向分布,教師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分成語言智能組(15人)、數理-邏輯智能組(12人)、視覺-空間智能組(13人)與自我認識智能組(14個)四個組。這種小組的劃分便于課堂操作,有助于布置不同的閱讀任務。四個智能組的活動是圍繞同一篇文章在同一時間段完成不同的任務,然后匯報各自的成果,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四unit 1Women of achievement的課文為例介紹運用多元智能進行高中英語閱讀學。
高中英語教材的課文形式不一,主題多樣,所以老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充分利用不同活動發展學生不同智能。依據Willis的任務型教學所需的三個步驟: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閱讀教學一般也經歷三個階段:閱讀前階段、閱讀階段和閱讀后階段 (楊俊平,2007)。
1.閱讀前階段
本階段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為后面的教學作鋪墊。本課可以布置學生課前瀏覽描述Jane Goodall的文章,讓他們熟悉相關背景知識,并對故事的主人公有感性的認識。待學生完成這一任務后,請語言-智能組的學生說說他們心目中的Jane Goodall;讓數理-邏輯智能組的學生解釋Jane Goodall能夠成為偉大女性的原因。其余學生的任務則是傾聽和發表自己的看法。背景知識的激活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閱讀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
2.閱讀階段
該階段是老師進行閱讀教學和布置任務、學生閱讀和完成任務的重要階段。這階段老師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和策略外,還應根據實際內容,采用靈活的方法來發展學生的多種智能。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閱讀與思考時間,然后給不同智能組布置不同的任務:言語-語言智能組的學生側重閱讀課文中有關Jane Goodall和非洲黑猩猩的故事部分;數理-邏輯智能組的學生運用跳讀技巧,找出Jane Goodall為保護非洲野生動物所做的大事,并將其排序;視覺-空間智能組的學生閱讀Jane Goodall在非洲與黑猩猩生活的段落,并預測或想像保護非洲野生動物的信念與行動對她一生的影響;自我認識智能組的學生掃讀全文,并歸納文章大意。
3.讀后階段
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對閱讀內容進行延續和鞏固是本階段的任務。語言智能組的學生結合自己所閱讀的材料和已有背景知識,口頭表達Jane Goodall的故事。邏輯-數理智能組的學生按照課文的敘述順序列出Jane Goodall為保護非洲野生動物,尤其是黑猩猩所做的事情。內容如下:①Studied these animals for many years; ②Spent many years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ir daily activities; ③Discovered that chimps hunt and eat meat; ④Discovered how chimp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⑤Argued for chimps to be left in the wild; ⑥Set up special places; ⑦Working with animals in their own environment.
視覺-空間智能組的學生自由組成合作小組,根據課文中的內容和自己查找的資料積極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將Jane Goodall的書面信息轉化為視覺蛛網圖。如下圖:

自我認識智能組的學生完成學習日記后,要求依據對文章的理解,就Jane Goodall的努力和成就談談自己的感悟。該組學生還依照文中提到的Jane Goodall為保護非洲野生動物所做的貢獻以及“視覺蛛網圖”等信息對Jane Goodall做個簡短的介紹。內容如下:
Dame Jane Morris Goodall, DBE, Ph.D.(born Valerie Jane Morris-Goodall on 3 April 1934), is a British primatologist, ethologist, anthropologist, and UN Messenger of Peace.Considered to be the world's foremost expert on chimpanzees, Goodall is best known for her 45-year study of social and family interactions of wild chimpanzees in Gombe Stream National Park, Tanzania.S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 and has worked extensively on conservation and animal welfare issues.
As a child, her fondness for the toy started her early love of animals.In africa she began studying and resaerching chimpanzee community in Gombe Stream National Park.Without collegiate training directing her research, Goodall observed things that strict scientific doctrines may have overlooked.She got some new findings about chimps and did many works to protect the wildlife.These researches help peop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se wild animals.
In 1977, Goodall established 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JGI), which supports the Gombe research, and she is a global leader in the effort to protect chimpanzees and their habitats.Its global youth program, Roots & Shoots began in 1991 when a group of 16 local teenagers met with Goodall on her back porch in Dar es Salaam, Tanzania.Today, Goodall devotes virtually all of her time to advocacy on behalf of chimpanzees and the environment, travelling nearly 300 days a year.
由此可見,依據學生的多元學習風格設計閱讀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從自身的多元智能出發,找到各自的切入點,而且能使閱讀活動豐富多彩,增強學習的樂趣。學生匯報成果以后,教師總結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活動表現,肯定學生所做出的努力,表揚學生的出色表現,并指出有待提高的部分。
中學英語學習的過程既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綜合素質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即九種智能開發和整合的過程。雖然中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言語語言智能,但在語言能力的形成過程中,其他幾個智能的發展與言語語言智能的發展之間也有著相互促進的關系。多元智能理論,無論是從教學,還是從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方面都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較好的理論依據,而且實用性與操作性都很強。教師可注意各種智能的組合與操作方式,注重結合學生個體能力的差異,科學地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以實現高中英語教與學的最優化。
值得說明的是,在多元智能理論支撐下的英語教學并不強調面面俱到[3],而是以學生運用多元智能理解文章為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壓力,同時也提高了其閱讀興趣。筆者藉此探討多元智能理論視野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希望尋求更多適合教師和學生的閱讀的教與學的方法。
[1]沈德立.高效率學習的心理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霍力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及其主要依據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0,(3).
[3]吳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論、方法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