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山東
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這是語文這門課程的特點,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但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像我們的初中語文,很多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或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在教學時我們就應多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課文。
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時,可以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八國聯軍侵華的書籍,參觀一些博物館或觀看一些影視資料等。這樣使學生能較全面的解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同時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也興趣盎然。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實現,首先是教師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活動,如學了《中國石拱橋》、《臺階》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回去后看看自己家鄉是不是有那些東西;又如讓學生課外做一些社會調查,宣傳等實踐活動等。其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與兄弟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如我們家鄉的歐陽修、文天祥故居、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就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報、幫商家設計廣告詞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
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也倍加贊許。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文字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課文。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作者通聯:343918江西省遂川縣左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