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興春
凡是賦有藝術性的講授,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講,在教學上稱為導語。教師走進課堂講的第一句話,發出的第一個信號,做的第一個動作,要能先聲引人、先聲奪人、先聲服人,要象一個高明的琴師那樣,撥弄琴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如何設計語文教學的導語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了以下十種方法。
一.故事引入法
挑選一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故事,精要地講述給學生聽,并以故事與課文相聯系的內容作為銜接點,切入正題。如《飛奪瀘定橋》一文,教師引言:一百多年前,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率領部下四萬多名將士,來到這號稱天險的大渡河畔,面臨大渡河兩岸的絕壁峻嶺,面臨寬闊河谷中的滔滔洪水,沒法及時渡過,貽誤了戰機,而被圍追的清軍全部消滅于大渡河,成為歷史上的千古遺恨。就在七十多年后,我北上抗日的紅軍也來到了大渡河畔,當時河谷上空只懸著一座鐵索橋。蔣介石得知此事后立即調兵遣將,瘋狂揚言要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一橋系安危,一河定成敗。究竟是蔣介石夢想成真,還是紅軍戰士勝利渡河,今天,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懸念設置法
就是借鑒說書人“要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奧妙之術。其奧妙就在于講到扣人心弦之處,有意閉而不談,嘎然而止,讓聽眾產生懸念。這種方法能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迫使學生追根求源,閱讀課文。如《草船借箭》一文,教師導語:本課講的是三國時的一則故事,周瑜為了陷害諸葛亮,以交戰為名,迫使諸葛亮在十天之內趕造十萬只箭,借以不能按期完成任務,而治諸葛亮之罪。可諸葛亮不但沒推辭,反倒答應只需三天就能造齊,并立下軍令狀。生死就此一決!十萬只箭,三天能造齊嗎?難道諸葛亮有什么神奇之術,他是否受到了軍法處置?請同學們自己閱讀這則故事,弄清事情是怎樣發展的。
三.問題導入法
設計出一個精當的問題,由此引出要講的內容。問題是思維的開端,一個恰當的問題能一石擊起千層浪,使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如《獄中的聯歡》一文,教師一開頭便設問:我們平常看到監獄中關著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們能高興地聚在一起聯歡嗎?而本文卻偏偏寫的是“獄中的聯歡”,這是怎么一回事?這個獄中有些什么樣的人?他們為什么要在獄中聯歡?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看誰能把其中的奧妙講清楚。
四.實例引入法
引用一個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例子,抓住學生的思維,找準切入點, 由此推廣開去。如有位教師教《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以下面這段話入題:
解放軍的一個連隊每天點名時,連長高聲喊到:“馬寶玉”,沒人應聲;“葛振林”,仍然沒人應聲;“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還是沒人應聲,直點到第六位戰士的名字時,才聽到應“到”。前五位戰士為什么不應“到”?他們到哪里去了?既然他們沒應“到”,為什么連長每天要點他們的名呢?——因為他們就是犧牲在狼牙山的五位壯士(板書課題)。接著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比一比誰能把這個故事講請楚。
五.引趣導入法
教師采取一些有趣的教學手段,如畫畫、聽音樂、猜謎語,從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最常見的是猜謎語,如教學《蜜蜂引路》一文,教師出謎語“翅膀一展嗡嗡嗡,整天飛舞花叢中,手足不閑愛勞動,釀造糖食好過冬。”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引導:蜜蜂是采花釀蜜的,你們可見過蜜蜂引路嗎?我們今天來學習《蜜蜂引路》(板書課題)。
六.審題明義法
通過審題來領悟題意和文意,直接導入新課。這種方式,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理解標題與內容的關系,還可以引發情趣,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如《赤壁之戰》一文,教師可這樣引導:同學們,讀了這個題目,你能明白些什么(指明回答)?你還想知道些什么?這篇課文是圍繞題目中的哪個字寫的?課文寫了些什么內容?接著教師要求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課文先寫了什么?又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對題目的逐層分析,他們不但能正確理解題意,而且基本能推想出課文所寫的大概內容。
七.朗誦激情法
上課后,老師首先不急于開口,而是和顏悅色地面對學生,待學生鎮定后,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誦與課文有關的文章或片段,由此導入新課。如新編小語教材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課,教師設計如下導語:現在已經是初秋了,不知你們感受到秋天的雨沒有。秋天的語啊,是一把鑰匙,它幫我們打開了秋天的大門;秋天的雨啊,是一盒彩色的顏料,它把大地裝扮得如此絢麗多彩;秋天的雨啊,帶著濃郁的芬芳,它把各種果子浸得又紅又香;秋天的雨啊,吹起了號角,它告訴我們,冬天即將來臨,及早準備糧食和衣裳。你們想不想領略秋天的雨啊?今天,老師要帶你們走進秋天迷人的雨幕之中。教師有感情的朗誦感染著學生,從而把學生帶到了與課文相應的環境中,喚起學生的切身體念,激起濃郁的欣賞情趣。
(作者通聯:445400湖北省利川市團堡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