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捷
近年來,常德市牢牢把握經濟建設第一要務,把發展中小工業作為做大做強區域經濟的突破口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攻方向,發揮優勢、優化環境、打造特色、培育亮點,推動了工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據相關資料顯示,2011年全市共有個體工商戶81095家,從業人數達到125.2萬人,全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492億元,占全市GDP的57%。2010年中小工業企業實繳稅金24.12億元,占稅收總額的51%,2011年,雖然有后金融危機的沖擊,但常德中小企業通過增加收入、控制成本仍實現了較好的經營效益,中小企業稅收也穩步增長,實繳稅金33.91億元,對地方財力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目前分別有桃源創元工業園,鼎城的灌溪工業園,武陵工業園,三一重工常德工業園(灌溪),中聯重科常德工業園(灌溪),常德橋南工業園,常德德山高新技術工業園,石門海螺建材工業園,武陵區東江工業園等,大部分中小企業集中在園區,依托大中型企業形成了煙草、食品、鋁材、機電、紡織、電力、紙業、建材、鹽化工、醫藥等十大產業集群。
從吸納就業來看,目前26445家民營工業企業共吸納就業61萬多人,占全部企業總人數的78%,其中50%以上曾經是下崗職工,且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2010年為53.4萬人,2011年為61.2萬人,增長14.66%。近幾年,我市80%以上就業人員由中小工業企業解決。在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常德市政府發布了《常德市“企業服務年”活動實施方案》和《扶持我市中小企業平穩較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對發展中小企業提供了政策支持,據統計,2011年幫助中小企業累計獲取各類貸款21億元,極大地緩解了企業資金短缺的問題。
由于很多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資信不足,在進行貿易活動中,供貨商一般不愿意給予中小企業貿易賒賬的待遇,而沒有貿易賒賬的支持,中小企業就不得不用現金或銀行存款來付款。這就使得不同類型中小企業貨幣資金的持有比例較低,貨幣資金常常處于短缺狀態,對貨幣資金的需求往往較大。中小企業還不具備向公眾發行債券和償還的能力,又因為中小企業效益低、風險高、企業誠信度低,致使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借款相當困難,而這些都是制約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的一個“瓶頸”。相當一部分成長性好、效益也不錯的中小企業苦于資金短缺無法實現規模擴張,難以做大做強。林宏鍋爐公司2005年搬遷至陬市以來,先后新增投資1100多萬元,多屬自有資金,沒有銀行貸款,現正在進行企業技改擴建,資金缺口較大。嘉達摩擦公司自重組以來,主要生產經營指標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遞增,生產的無石棉制動片供不應求,現正準備整體搬遷到德山開發區,但苦于資金不足而難以實施。
盡管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但擔保難、融資難仍然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一是負債過多,融資成本高,風險大,造成中小企業信用等級低,資信相對較差;二是國家沒有專設中小企業管理扶持機構,國家優惠政策未向中小企業傾斜,長期處于不利地位;三是大多數中小企業是非國有企業,有些銀行受傳統觀念和行政干預的影響,對其貸款不夠熱心;四是中介機構不健全,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服務的金融中介機構和擔保貸款機構;五是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經營成本和交易成本較高。
常德市工業園區雖然有發展、有進步,但與外地相比,顯得發展不快、進步太慢。園區工業不發達、園區特色不鮮明。
技改投入少,使不少企業裝備落后,嚴重制約了企業發展。調研中我們發現,除了常德煙機、常德紡機、凱斯機械、中聯重科等核心企業擁有國內比較先進的生產設備外,很多企業的設備仍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有的已經折舊得差不多了,但仍在生產中充當主“勞力”。設備老化,產品質量難提高,生產成本降不下來。據安福氣門公司負責人介紹,如果用進口的先進設備制造氣門,整個過程只需20多個工序即可完成,但安福氣門則需要40多個工序,整整多了一倍。
中小企業技術人才難引進,引進了留不住,人才缺乏成為制約企業跨越發展的一大難題。金龍電機公司303名員工中,專業技術人才18人,中級技術人才12人,高級技術人才1人,分別只占員工總數的5.9%、4%和0.3%,難以適應企業創新發展需要。大部分企業普遍出現招工難、用工難問題,勞務成本上升,勞資糾紛增多。
據調查,資金問題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方面要繼續加強政銀企合作,改善金融生態,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另一方面要調動銀行向中小企業投放貸款的積極性,引導銀行貸款向中小企業傾斜;鼓勵支持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創造條件積極爭取上市。
一是中小企業要充分尊重銀行債權,不逃廢、懸空金融債務,真正在社會上樹起守信,重履約的良好形象。中小企業財務信息透明度低,擔保主體又無法確切落實,使得銀行不敢輕易放貸。針對這種情況,中小企業應以更長遠的眼光守善自身,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收益水平之外,還要努力樹立好的信用形象,按期償還貸款,積極和銀行取得聯系,增進雙方了解。有條件的話,企業可以建立獨特的內部信用評價體系,以誠信為基礎,自己提供有關信用價評的信息,解決目前中小企業信用評價的窘境。目前,中小銀行尤其是一些地方商業銀行正在成長之中,中小企業可以同它們增進交往,共同商定企業的發展規劃,力爭取得他們的理解和長期支持。此外,應按銀行規定使用借入資金,取得銀行信任。
二是要創造條件,爭取從社會募集資金。通過向社會集資募股不僅可以增強中小企業的發展后勁、減輕競爭壓力,還可以打破原有的權益結構,突破家庭式管理的約束,增強公眾的了解,提高知名度。目前,中國證監會對中國證券市場進行了重大改革,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股份制中小企業,可以考慮創造條件爭取在主板市場發行股票融資。允許中小企業通過進入創業板的方式融資。此外,中小企業還可允許投資者以廠房、機器設備、材料物資、無形資產等方式參與投資。
一個產業的發展,僅靠中間產品是不夠的。常德市中小工業企業的發展規模連續多年沒有大的突破,主要原因是其產品大都是配套產品,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自主發展的空間有限。所以應大力鼓勵配套企業開發生產終端產品,著力引進一批終端產品生產企業,并積極促進現有終端產品提質創牌。
品牌是一種新經濟。在品牌經濟時代,除產品和服務外,品牌成為贏得競爭的重要因素甚至主導因素。現在人工成本、資源成本、環境成本越來越高,過去中小企業的低成本優勢逐步弱化,今后的發展主要要靠產品質量、產品品牌來贏得競爭。支持和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加強自主研發和新產品開發。幫助和引導企業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提高產品質量。注重從商標注冊、管理、保護和品牌申報、論證等環節,加強對企業品牌創建指導和服務。實行品牌激勵政策,對獲得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省名牌產品、省著名商標給予獎勵。
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提高熟練工人的比例,培養一批高技能技術的人才隊伍,將是常德中小企業保持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政府應采取適當措施支持、鼓勵有關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人員培訓工作,包括對為中小企業舉辦的培訓給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應堅持培訓內容的實用性、人員參與的便利性和總體培訓工作高效性,通過定期與不定期、經常的培訓活動安排,提高中小企業營銷、管理和技術水平,培養擁有較高素質的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生產技術人才,逐步提高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建立、完善失業、醫療、養老保險制度,解除員工就業的后顧之憂。
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統一對中小企業實施管理,把《常德市“企業服務年”活動實施方案》和《扶持我市中小企業平穩較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落到實處。完善《關于民營經濟扶持資金的管理辦法》、《關于加強擔保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鼓勵民營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實施辦法》等,切實加大財政對工業的引導性投入,及時解決人才、資金、用地等生產要素問題。舉辦中小企業展覽會、項目洽談會,為中小企業發展牽線搭橋。要組織中小企業赴國外參展、考察、交流,促進中小企業對外合作。此外政府及行業協會還應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進一步理順和優化工業經濟的管理體制,確保責權一致。并建議把區縣(市)工業局改為經委,便于工業主管部門對電力、石油、交通等與工業經濟運行相關的職能部門的協調。不斷提高企業家的政治和社會地位,真正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納稅人、愛護納稅人”的濃厚氛圍,激活民資、做大民企。
工業園區實際上是一個企業聚集地和產業集群地。眾多的企業在園區內集聚發展,有利于促進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形成產業集群;有利于促進企業產供銷相互銜接,形成競爭優勢;有利于促進企業戰略性重組擴張,形成規模效應。要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水平,必須大抓園區建設,大興園區工業,利用園區的政策優勢、基礎優勢和集約優勢,推動中小工業企業向兩型化、規模化、集群化方向發展。堅持園區興工戰略,努力使各種要素向園區集中、各類工業向園區集聚,把園區建設成為工業發展的主戰場、區域經濟的動力源。
產業集群是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現象,是提升產業持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說,產業集群具有明顯的成本低、生產率高、創新速度快、創新能力強、產業吸引力大、擴張能力強等優勢,使整個區域競爭功能的增強。浙江有名的塊狀經濟,如溫州的制鞋業、義烏的小商品、平湖的服飾等,就是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典型。因此常德中小企業的發展應由各自為政引向同一地區、相同行業的企業相對集中發展,加強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調研中發現,有一部分坐落在城區、人口密集區的企業,由于區位條件受限,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和擴張。對這部分企業要實行有選擇性地整體搬遷,引導向特色工業園、產業集聚區靠攏,推動生產能力提升和規模擴張。如國力變壓、東鼎動力、嘉達摩擦、大力建設等有異地搬遷擴建愿望的企業,要深入做好引導和協調工作,協助做好搬遷過程中的土地置換、規劃調整、公共服務配套等問題,盡快促成向工業園區搬遷擴建。可以預期,這些企業搬遷投產后,產銷規模可以實現成倍增長。
[1]章振東.我國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控制[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06.
[2]錢小利.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4.05.
[3]張德友.常德市加速推進全民創業的幾點做法[J].中國經貿導刊.2010,09.
[4]經濟社會發展報告.常德統計月報[N].2011.01.
[5]王偉寧.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現狀及對策[J].湖南稅務.2002.09.
[6]廖華麗.常德市中小工業企業發展現狀研究[J].財會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