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成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6)
醫學是為了呵護人的健康、解除人的種種不適而產生的一門學科。就本質而言,醫學是為了人、為著人的。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反映了人類對生命的根本態度。衛生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大量基層衛生技術人才的重任,而醫學人文教育則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礎。當前,人文教育普遍缺失或失效的困境在衛生高職院校表現得十分突出。
(1)從學校總體情況來看,重技能、輕人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衛生高職院校尤為注重技能培養,并以醫學專業成績(技能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這就導致學生有意識地追求專業成績而忽視人文知識學習,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文素質[1]。
(2)從課程設置來看,人文課程比例設置不合理。衛生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一般為兩年或兩年半,面對眾多的醫學專業課程,用以安排人文類課程的時間較少。許多學校為此采取很多措施,如整合課程、壓縮課時,甚至直接刪減人文類課程等。在有限的公共人文課程中,英語和計算機等課程又占很大比例,相比而言,醫學人文類課程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加之人文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知識陳舊枯燥,教學形式沿襲傳統的灌輸說教模式,缺少實踐和體驗,忽視學生主動性、創造性,也嚴重影響了人文教育教學效果。
(3)從師資隊伍來看,復合型教師缺乏。一方面,醫學專業課教師人文素養缺乏,缺少臨床經驗和崗位體驗,對崗位和職業對從業人員人文素養的要求把握不夠;另一方面,人文教師缺乏醫學專業知識和醫學工作實踐的體驗。同時,專業課教師忽視在授課過程中貫穿人文素質教育,而人文課教師缺乏人文知識與工作實際和專業知識結合的能力。
(4)從學生自身來看,功利實用主義價值取向導致其對人文教育不重視。在“以就業為導向”高職教育理念引導下,一切有利于就業的顯性知識和技能成為學生的關注點,而隱性的人文精神、情商等非智力因素常被忽視。
科學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自身的發展。傳統的醫學教育強調為生產力服務、為經濟服務,強調職業訓練,造就“醫學技術人”,而忽略了培養“完善的人”。醫學人才雖然掌握了醫學專業知識,但卻產生了心智與情感、知識與道德、科學與藝術等的分裂,制約了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這不利于社會的進步。所以,醫學院校應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科學的思維判斷能力和非智力素質,引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以健康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具備“敬畏生命、關愛生命、善待生命”的生命觀,而這些也正是醫學人文教育的終極目標。人文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發展的動態過程,伴隨人的一生。因此,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營造人文關懷、尊重人性、呵護生命的良好環境。
確定將醫學人文社會學的核心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并開設人文學科選修課(如西方哲學史、公共關系學、衛生法規等),確保人文課程比重。大力開展以培養人文素質為中心的校園文化活動,有組織地舉辦各種人文講座、文化藝術節、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圍。將人文教育貫穿醫學教育的全過程,實現人文教育人人有責,全員參與、全過程培養的局面。醫學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也要承擔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責任,將人文精神體現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傳授中,促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與反思自己及其所從事的職業,為醫學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回歸提供最佳契機,實現“仁術”與“仁德”的完美統一[2]。
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良好的師德,豐富的情感,優秀的人文素質,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形成將起到長久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目前,許多醫學高職院校中醫學人文教師數量不足,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醫學人文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專業課教師文史哲功底不深,人文課教師又缺乏深厚的醫學基礎,人文與醫學不能相互貫通融合[3]。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就現實情況來看,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加強現有從事醫學人文教育教師的知識儲備,彌補知識空白點;學醫的要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學文的要增加醫學知識。專業課教師和人文課教師可以通過自學、互相聽課、參加臨床調研、專業實踐等方式進行體驗、總結和提高。鼓勵教師更多地選擇跨學科的研究課題,創造更多合作機會,為醫學研究注入更多人文因素。另一方面,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走工學交替、專兼結合的師資培養道路。校內專任教師可以定期到臨床、企業一線進行崗位實踐,同時也可聘請行業專家參與教學或實踐指導,實現“課崗融通,教、學、做一體”。同時,教師要注重人文教育內容、教學方法革新,注重課堂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體意識,最終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醫學人文教育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和書本里,要通過實踐把醫學人文知識內化為熱愛人生、尊重生命、終極關懷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需要通過社會實踐逐漸地去體驗、感悟。只有通過實踐,醫學生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含義,親身感受和體驗人文精神,從而產生人文情感。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深入社會、深入社區、深入基層,通過志愿者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群眾疾苦,了解基層衛生狀況,喚起他們的使命感與人文情懷,自覺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嚴,發自內心地去關心和愛護患者。人文教育只有與實踐結合,源于實踐、融于實踐、指導實踐,才會真正發揮教育功能[4]。同時,醫學人文教育應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包括課程成績、見習實習、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工作表現等方面,形式上應采取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鑒定、家長意見、用人單位反饋等方式進行綜合評分。評價是一個系統、動態的過程,通過這種評價,一方面可以較客觀、全面地了解醫學人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校及時調整和完善醫學人文教育策略。
[1]曾祥福,盛瑤環,李啟華.試論我國醫學院校的人文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6(21):109-111.
[2]袁力,劉林祥.中美高等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的比較及啟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5):131-132.
[3]張亞斌,石凱,黃義玲,等.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意義及對策探討[J].社科縱橫,2010,25(2):277-278.
[4]郝軍燕.衛生高職醫學人文教學模式探新[J].醫學人文教育,2011,32(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