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青,徐生剛,王庭瑞,王 稱,袁偉鵬
(1.張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張掖 734000;2.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3.張掖市疾病控制中心,甘肅 張掖 734000)
本文就目前臨床專業專科預防醫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如何提高臨床專業專科預防醫學教學質量問題進行探討。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專科學生的預防醫學教材是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教材的壓縮版[1],教材內容與實際工作脫節,部分內容落后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并與現行的社區及鄉鎮衛生服務不配套。對于一些新型行業、新型領域的健康危害、疾病預防等方面的知識更新速度較慢。特別是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及新農村建設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疾病譜、健康危害因素、健康服務、健康促進也相應發生了改變。但現在使用的預防醫學教材變化卻不大,仍然沿用以前的內容,并且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與其他課程重復,還有些內容已經在各種傳播媒體上進行過介紹。同時,目前的預防醫學教材理論性強,過分地強調了預防醫學學科的獨立性而忽略了與臨床實踐工作的融合性。
臨床專科學生學習時間短,學習任務重,要用3年時間學習本科生5年的課程,再加之“重臨床,輕預防”觀念的影響,絕大多數醫學專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授課學時一般是40~80個學時,學時數明顯不足,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因此,這也成為制約預防醫學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2]。
臨床專業預防醫學教學中仍然采用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由于在教學過程中淡化了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使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此外,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不足。盡管周承藩等[3]學者曾提出:“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只是將教材內容照搬進課件,并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
臨床專業專科學生底子薄、基礎差,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相對欠佳,對于理論性較強的知識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對“衛生統計和流行病學”方面。同時,由于受到社會及現行醫療環境的影響,學生的預防意識淡薄,對預防醫學的重視程度不夠,絕大多數學生主要以通過考試為目的,缺乏對學習的興趣,部分學生甚至認為學習預防醫學課程對臨床工作作用不大。
應針對社區和鄉鎮衛生院的需要,選擇符合基層衛生機構臨床醫生能力需要的教材。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組織當地基層衛生機構具有高級職稱的醫務人員、教師編寫符合當地衛生需求的預防醫學教材。教學內容的設置應該根據當地經濟、文化、環境、生活習慣、衛生需求、臨床醫生的工作特點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緊跟衛生事業發展的步伐,如增加“臨床預防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等內容。選擇醫學期刊中的經典案例,特別是與當地實際情況相似的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將理論教學和科研、臨床實踐相結合。因此,將教學內容設置為3部分:一是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二是臨床預防服務及技能;三是環境因素與健康。
針對預防醫學教學內容繁多、教學學時不足的現象,一方面,主動向教務處申請增加必要的學時數;另一方面,改變課程設置,將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例如,將預防醫學的總論、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的內容作為必修課;將健康教育、醫學科研設計、營養與膳食作為選修課。同時,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彌補教學學時的不足。例如,對“環境與健康”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并進行專題調查及討論來實現。
(1)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三級預防”為中心,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整合為一體,打破學科分裂的局面,采用案例教學法,引用與人群、環境相關的典型案例進行講授和分析,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臨床專科學生對預防醫學性質和任務的認識,突出“三級預防”的原則。王玉榮[4]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對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結果顯示,學生對教學改革滿意度高。
(2)采用討論式教學或現場式教學,如專題小組討論、選題小組討論、以問題為中心的小組討論等,這些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實際問題為牽引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可使學生深入學習,提高教學效率;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實現了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溝通與跨越,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3)在預防醫學教學中,還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結合教學內容把最新的新聞、圖片或案例制作成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利用現代化科技從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從而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和計算機網絡中心聯合開設EXCEL及SPSS統計學軟件操作實驗課,以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實驗教學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依附于理論教學,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體現了學生參與、師生互動、促進思維的現代教育理念,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5]。預防醫學教學中應適當增加實驗課的學時,特別要增加開放型、創新型、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實驗。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堅持啟發的原則,不對學生的觀點做任何“權威性”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注意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通過與團委、學生會聯合,利用大學生社團,在社區衛生實踐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實現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健康調查等預防醫學知識的傳播和技能的實踐。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使思維實現了大的飛躍,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
[1]唐娟.臨床醫學大專生預防醫學實踐能力的教學探討[J].基層醫學討壇,2011,15(4):184-185.
[2]劉慶武,賀莉萍,周少平,等.面向基層的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07,9(4):65-66.
[3]周承藩,朱啟星,楊永堅.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 ,15(5):449-451.
[4]王玉榮.新形勢下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5,12(1):48-49.
[5]張志方,王庭槐.培養醫學生科研能力的一種新方法[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0(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