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豐寧
(廣西醫科大學,廣西 南寧 530021)
醫學生交流能力培養的研究
湯豐寧
(廣西醫科大學,廣西 南寧 530021)
現代醫學模式提出加強醫學生交流能力培養的新要求,而現今醫學教育僅強調對醫學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要求,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特別是與患者交流能力的培養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本課題從醫學教育角度出發,結合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探討醫學生交流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在校學習期間對醫學生交流能力培養的有效方法,為開展醫學生實踐教育提供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對策。
醫學生;交流能力;有效方法
現代醫學模式對醫學生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就是要加強醫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具備與患者及其家屬,與醫生、護士及其他醫療衛生從業人員有效交流的能力。因此,探討醫學生交流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在校學習期間對醫學生交流能力培養的有效方法,為開展醫學生實踐教育提供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對策是非常必要的。
1.1 是降低醫療糾紛和獲取醫學實踐知識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緊張的醫患關系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浙江省統計,2006年浙江省醫療事故組織鑒定數與2005年同比增加了19.5%,醫療事故與2005年同比增加了29.8%。浙江省衛生廳在分析上述醫療糾紛(事故)的因素時認為,“溝通、告知不到位”成為其重要因素之一。另有學者對108起醫生造成醫療糾紛的原因調查中,發現因醫生責任心不強而引起的占36.2%;因專業知識技術方面原因引發的占26.9%;因醫生法律意識淡薄,不會保護自己所致的占15.4%;因醫生服務態度不好引發的占19.8%。2002年4月,南京大學專家組對30所醫院調查結果顯示,患者對醫務人員不信任的比例達43.8%,醫務人員認為雙方相互信任的比例僅為25.9%,這種不信任正逐步演變成“集體不信任”[1~2]。
又據中國醫科大學孫寶志、李娟2007年5月至11月,用SEGUE量表對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進行現場觀察測評了該校372名臨床醫學生,測評結果為:(1)溝通技能最好的得分24分,最低得3分,中位數為16分,均數為15.55,標準差為3.65,其中溝通技能成小于15分的學生占37.4%。(2)將該校醫學生溝通技能與美國的醫(學)生相比較,發現該校臨床本科畢業生溝通技能總成績平均比美國加里福尼亞北部的通科內科醫生低3分,比美國西北醫科大學二年級學生低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從上述數據表明,目前我國醫學生交流能力低下,究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對交流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專業知識較薄弱,缺乏自信;三是缺乏必要的交流技巧。目前的醫學教育重視自然科學知識,輕視人文素質教育;教師在臨床帶教中,往往偏重專業知識的傳授,欠缺交流技能的培訓,在醫患溝通中只停留在詢問病史上,使得醫學生難以和患者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在各類醫學考試中,重操作技術考核,輕溝通技能評估。
未來的醫生作為社會人,一生中交往的主要社會人群是患者及其家屬、醫生、護士及其他醫療衛生從業人員。有效的交流是降低醫療糾紛和獲取醫學實踐知識的有效途徑。
1.2 是適應現代醫療模式的需要
現代醫學模式“以患者為中心”,要求醫生不僅要了解疾病,還要了解患者的心理、人格特征、社會因素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兩種東西能治病,一是藥物,二是語言。”可見交流能力在疾病治療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8年教育部、衛生部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提出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應達到的技能目標要求“具有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與醫生、護士及其他醫療衛生從業人員交流的能力”。因此,作為未來醫生的醫學生,必須掌握良好的交流能力,提高人性化醫療服務水平,才能成為現代醫學模式所要求的合格醫生[3]。
2.1 國外醫學生交流能力培養的現狀
國外醫學教育界早已重視醫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1987年英國醫學會已將對醫生交往能力的評估作為醫生資格考試的一部分。1989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在福岡宣言上指出:“所有醫生均必須學會交流和人際關系的技能。”早期接觸臨床是當前世界各國高等醫學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甚至提出學生進入醫學院校的第1年、第1周、第1天開始就安排接觸患者。美國醫學院校十分重視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把它列為21世紀醫學生教育課程重點加強的九項內容之一。美國醫學院協會(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美國醫學教育聯絡委員會(The US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等組織要求醫學教育工作者在培養未來醫生時,仔細講解、傳授、評估其交流技能,使每一位醫生不僅具備精湛的醫術,更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醫學院在第一學年就安排正式的溝通技能課程,建立醫學生有關醫患溝通的態度和自身能力的基礎數據[4]。
從2009年“第二屆北京國際醫學院校長高峰論壇暨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中了解到:近年來國內外醫學院校都把醫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教改內容,其中:(1)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從2008年開始,在“合格”與“不合格”的成績評定基礎上,增設了“優秀畢業”這一檔,以鼓勵那些具有更強人文關懷精神、更好溝通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學生。較早地讓學生開始臨床實踐活動,讓他們接觸患者,從而更好地了解患者。同時,通過小組討論教學,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另外,還挑選最具人文關懷精神和職業精神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應如何對待患者”。(2)美國康迪涅格州大學醫學院:每年專門開設3個時段的人際溝通技能課程,教授學生如何與患者更好地溝通、交流。同時,還有專門的考察人員,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觀察和測評。(3)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廣泛采用PBL教學方式,同時,還開展實景案例教學,邀請演員扮演患者,模擬救治場景,或者使用機器人對學生進行培訓,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4)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專門建立了醫學生社區,使學生自由溝通、交流,互相學習,并通過自己組織開展志愿者活動、參加國際會議,開闊眼界,調動主動學習的熱情。(5)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對醫學生的評價以能力為導向,除了對醫生實施治療過程中治療方法正確與否的考查外,還對其醫患關系進行觀察。對待患者的態度是衡量一個醫生水平、能力的重要因素。
2.2 國內醫學生交流能力培養的現狀
我國許多醫學院校都開設了心理學、社會學、醫學倫理、醫學人文等綜合課程。同時,在實際教學中開展“案例教學”、“床邊教學”,讓學生在與患者的交流中,學習診斷,培養人文關懷精神。開展PBL教學和借鑒國外臨床技能考核(OSCE)方法,應用“仿真型臨床實踐技能考核”系統,包括模擬診療站、內外婦兒科技能站、實驗室檢查站、醫患溝通站等,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多站式臨床實習考核,培養醫學生的交流能力。如:(1)香港地區醫學院: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自我指導和問題式學習。授課基本都以小講座(tutorial lectures)、小組問題討論(small-group problem-solving sessions)等形式進行,每個人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針對教師、學生的提問進行解釋和爭論,不論是門診、上課、查房都很準時地去參加。他們經常分成小組學習,他們都習慣預習,主動地去把握,而不是被動的“填鴨式”教學。(2)浙江大學醫學院:課程設置中,每周進行2次PBL教學,并讓學生和教師互評、打分。同時,要求教師多鼓勵、表揚學生。(3)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在對八年制醫學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后,嘗試考試與評估相結合的能力測評方式,對學生參加的各種活動進行量化測評;設立專門的教師對學生見習、實習和小組討論進行觀察記錄;通過記錄學習檔案、學習心得和反思進行自我評估以及面試等方式,力求在學生專業知識、責任心、角色意識、表達交流和教育他人的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方面做出評判。
傳統教學方法培養的人才理論基礎扎實,學風嚴謹,但是醫學生直到第4年學習臨床專業課和第5年臨床實習時,才能真正接觸患者,造成基礎課與臨床課教學內容不能有機地結合,缺乏醫學生接觸患者和與患者交流的訓練。且目前醫學院校基本無系統的溝通能力課程,有些院校雖有相關講座,也僅是業余安排,學生自愿參加,所以醫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是現今醫學教育中的薄弱環節。
3.1 認清醫療形勢,樹立人性化服務理念
根據各個教學階段設立不同的相關必修課和選修課,有計劃地開設醫患溝通系列課程。制訂交流技能培養的目標:培養醫學生熟悉醫師的交流工作內容,打好與交流工作內容有關的技能及策略基礎。醫學生學習如何處理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培養與家庭成員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學習與醫療同行及醫療組其他成員的交流技巧和策略。建立起一套量化考核的制度和方法,并把它納入到學生綜合考評體系中去,確保醫學生交流能力培養的有效進行。
3.2 開辟交流平臺,提高現場交流能力
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還要輔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早期接觸社會、早期接觸臨床。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根據各階段的特點,組織學生到醫院導醫臺、急診科、醫務科進行現場實踐,多與患者接觸、積極參與問診,訓練他們如何幫助患者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他們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得到提高。鼓勵學生到敬老院與老人交朋友,聊天、做好事,利用假期做一些有關醫患關系以及醫患溝通方面的社會實踐項目,如“三下鄉”,到社區開展義務咨詢活動、進行健康宣教等,讓學生以調查員的身份接觸群眾,了解群眾的疾苦和愿望,引導醫學生重視溝通,提高溝通的技能,幫助醫學生樹立信心,提高患者對醫學生的信任感。
3.3 開設多種途徑,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加強醫學生語言交流能力培養,讓其掌握語言的專業性與通俗性的綜合運用,嚴謹性與可能性的統一,特殊環境、特殊人群的語言陳述以及文明語言的習慣使用,要學會使用文明禮貌的10字用語,即“請、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在上診斷學課程的時候要重點教會學生采集病史的技巧,其他課程盡可能開展以問題為基礎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學,以小講座(tutorial lectures)、小組問題討論(small-group problem-solving sessions)等形式進行,還可開展醫學生小組學習,課堂討論、讀書報告會、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使每個人都得到鍛煉。
3.4 強化臨床實習,提高醫患溝通能力
臨床實習是醫學生由理論學習向臨床實踐的重要轉折,是培養醫學生交流能力和醫療實踐技能的重要階段。臨床帶教教師應將醫患溝通技巧培養滲透到每一天的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在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的同時,教給他們與患者溝通的切入點,通過對患者、家屬的心理、行為等方面的分析,讓學生學習如何面對不同患者進行不同形式的溝通,并有意識、循序漸進地安排學生在實踐中與患者溝通,建立一個平等的、良好的、互動的醫患關系。
3.5 強化法制觀念,提高培養的有效性
當前我國的醫學生教學正處于舊的生物醫學模式向新的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初始階段。患者的權利和法律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日益重視自己的就醫權利(如隱私權、知情權、治療方案同意權等),特別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頒布,在法律上給醫療衛生行業,同時也給高等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具體的要求。具體包括:一要提高教師的道德水準和法律素質,以良好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指導學生;二要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專業的特點,利用多種形式和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強化醫學生舉證責任倒置法律意識教育,開展醫療事故案例分析討論或法律案件專題辯論會,培養法律實踐能力,培養大學生用正當程序解決糾紛的意識,開展生動活潑的法制教育,營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養成良好的醫德醫風。
3.6 改革考核方法,確保交流能力培養
實行臨床實習畢業考試理論加技能操作的“1+1”模式。借鑒國外臨床技能考核(OSCE)方法,應用“仿真型臨床實踐技能考核”系統,包括模擬診療站、內外婦兒科技能站、實驗室檢查站、醫患溝通站等,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多站式臨床實習考核。
總之,從醫學教育角度出發,結合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探討醫學生交流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在校學習期間對醫學生交流的能力培養的有效方法是當前醫學院校的重要課題。
[1]盧仲毅.實施醫患溝通制,改善醫患關系[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12):726.
[2]邱俊霖,鐘黎黎,黃慧,等.醫學生對醫療糾紛認識情況的調查和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5:509-510.
[3]教育部、衛生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R]. 2008.
[4]王勁,戴肖黎.美國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及啟迪[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5(3):166-167.
G640
A
1671-1246(2012)16-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