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麗,田衛東,李志成,趙小芳,張正晶,劉愛萍,劉興國
(甘肅省衛生學校藥學教研室,甘肅 蘭州 730000)
β-內酰胺類抗生素說課設計
徐明麗,田衛東,李志成,趙小芳,張正晶,劉愛萍,劉興國
(甘肅省衛生學校藥學教研室,甘肅 蘭州 730000)
說課是將備課思想外化的一種教研活動形式,以β-內酰胺類抗生素為例,通過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從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和授課過程等方面闡述對說課過程的見解,實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β-內酰胺類抗生素;說課;設計
說課就是教師在制訂教案后運用口頭語言闡述“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將備課思想外化,以便讓同行了解如何把握目標、用何手段、達到何目的的思路,實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1]。說課要求過程完整,重點突出,語言簡練干脆,整體連貫緊湊,過渡流暢自然。現將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說課設計與大家分享如下。
1.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說課內容選自姚宏主編的《藥物應用護理》第二章——β-內酰胺類抗生素。
青霉素的應用開辟了人類用藥史上的抗生素時代,是藥學史上的三大經典藥物之一,到目前為止,青霉素仍然是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抗生素,其歷史地位與臨床地位舉足輕重。在教材的編排上也正好位于第一章總論的學習之后,是學習將抽象的藥動學、藥效學理論化為具體實踐應用中的第一個藥物,因此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1.2 教學目標
我們依據教學大綱和中職教育的生源特點,聯系“必需、夠用”的指導思想,制訂了以下3個方面的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應用、主要不良反應及用藥護理,熟悉青霉素的理化性質、體內過程;(2)能力目標:能夠運用所學對病人進行正確的用藥指導和用藥護理;(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具備勝任臨床護理崗位必需的基本技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
1.3 確立重點與難點
依據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即青霉素的理化性質、抗菌作用、主要不良反應及用藥護理;教學難點是青霉素的抗菌機制及過敏性休克防治措施。
1.4 教材的處理
依據藥理學學科特點及認知規律,調整講解順序,先歸納總結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共性,再依次講解青霉素的體內過程、作用、應用、不良反應及防治,構建由共性到個性,由藥動學到藥效學的藥理學學習方法。
授課對象是我校護理專業二年級的學生,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專業課學習跨度大,對學習缺乏自信;但他們也有其自身的優點,比如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表現欲,也有了一定的基礎醫學知識做鋪墊。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讓教材內容貼近生活,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依據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借助教材、青霉素實物及多媒體課件等教具,選擇使用的主要教法有以下幾種。
(1)啟發式教學法。由于青霉素是一個很貼近學生生活的藥物,大多數學生有過用藥的經歷,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和精心設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2)講授法。講授法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系統的知識,而且便于及時補充、調整、吸收新知識、新進展。
(3)演示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相關圖片、情景與授課內容相銜接,使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便與學生理解和記憶。
依據藥理學的學科特點,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使用的學法有自主探究、橫向比較、歌訣記憶、筆記輔助及習題鞏固等方法。
5.1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4分鐘)
通過問題“什么叫抗生素”來溫故知新,然后再提出問題:“你們知道二戰期間的三大發明嗎?”然后教師自答是原子彈、雷達、青霉素,拋磚引玉,拓展知識。通過問題“青霉素為何有這樣高的歷史地位,你用過青霉素嗎”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再結合課件,講述青霉素的研發故事,啟發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哲理,體現“教育無小事,事事都育人”[2]的教學理念。接著教師展示二戰期間的一張關于青霉素的宣傳畫:“感謝青霉素,他們可以安然回家了!”最后教師再引出:“青霉素為何如此神奇呢?下面我們就一起通過講授新課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5.2 講授新課(30分鐘)
5.2.1 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概念、分類及共性這部分內容主要通過演示動畫處理后的化學結構式進行講授,通過對比觀察,讓學生明確此類藥物命名和分類的依據——β-內酰胺環。接著展示細菌細胞壁結構示意圖,啟發學生思考β-內酰胺類抗生素為什么對人和動物的毒性小從而引出其共性。了解了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共性,接下來重點講解其代表藥物——天然青霉素。
5.2.2 天然青霉素(1)理化性質:①展示化學結構式,解釋別名“芐青霉素”和“青霉素G”的含義,拓展知識;②展示青霉素實物,讓學生觀察劑型,思考為何不能制成水溶液,引出青霉素的理化性質;③引申,如配后久置會產生怎樣的后果等,強調現用現配,培養學生的護理責任意識,升華情感目標。
(2)體內過程:①過渡提問:“青霉素可以口服嗎?”引出體內過程;②結合藥動學相關概念講授青霉素在吸收、分布及排泄方面的特點;③師生共同歸納總結青霉素的缺點,引出長效辦法及長效制劑。
(3)抗菌譜與臨床應用:從“青霉素對所有感染都有效嗎?”這個問題入手由藥動學過渡到藥效學的學習。①從學生熟悉的病例著手,講解這類藥物的抗菌譜,如咽炎、扁桃體炎→化膿性鏈球菌→G+球菌,抽象變具體,突破重點;②總結抗菌譜并引導學生由抗菌譜推出臨床應用,形成正確的藥理學學習方法;③給出記憶歌訣并進行解釋:“三菌一體一放,窄譜,陽盛陰衰”,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容易記憶。
(4)不良反應與用藥護理:從問題“青霉素高效、低毒、價廉,但為什么在臨床中有些醫生不愿意使用呢?醫生使用青霉素最擔心什么呢?”答案是不良反應,尤其是過敏性休克,從而過渡到不良反應的講解。①設置青霉素的用藥情境,讓學生回憶用藥經歷,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掌握過敏性休克的發生機制是什么及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應該怎么救治,筆者主要通過動畫的方式演示青霉素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和搶救時首選腎上腺素的原因;②筆者結合學生回答總結主要不良反應,給出過敏性休克防治措施[3]和記憶歌訣:“一問、二試、三避免、四觀察、五搶救”,突破重點與難點;③小結天然青霉素的主要缺點及彌補措施,課件展示常用藥阿莫西林、青霉素V鉀片等,說明現在青霉素的使用方便了,再展示兩個加入了他唑巴坦和舒巴坦的藥物,告訴學生它們不怕β-內酰胺酶了,再提問:“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從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為下節課的內容做好鋪墊。
5.3 課堂小結(2分鐘)
通過課堂小結再現學習的重點與難點。
5.4 效果評價(3分鐘)
圍繞本節的重點、難點設計一些相應的題目,以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時查漏補缺。
5.5 作業預習(1分鐘)
督促學生及時復習并做好下節課的預習工作。
分主板、副板兩部分。主板提綱式,層次分明,便于學生做好筆記;副板演示課件,使知識直觀化、形象化。
教法上,采用情境引導、問題驅動的PBL教學方式,用貼近生活的實例和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法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活躍課堂氣氛,使枯燥內容趣味化、易記化;教學手段上,采取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課件制作嚴謹、簡潔,避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體現了專業課課件的嚴肅性和科學性。
[1]運懷英,王興家.議說課是高職院校優化課堂教學的探究性教研活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5):44-46.
[2]李穎.高職說課的關鍵點要落在哪[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0(7):94.
[3]莊嚴.注射用青霉素藥理及副作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18):227.
G420
B
1671-1246(2012)16-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