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端
(梧州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廣西梧州 543002)
淺析大學生自殺事件的預防和干預策略的尚存問題
吳燕端
(梧州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廣西梧州 543002)
全國各地大學生自殺事件時有發生,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大學生自殺是一個現實而又嚴峻的問題,其原因復雜多樣。該文從大學生自殺事件的預防和干預策略的尚存的問題入手,分析高校自殺事件呈上升趨勢的原因,從而為大學生的自殺預防和學校自殺干預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對研究預防和干預大學生自殺現象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自殺;預防;干預
隨著高校的改革,如高校的擴招、學分制的實施等,生源的整體素質和道德水準也隨之明顯下降,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的迅猛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如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增大和大學生信仰的缺失,使得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每況愈下,確實令人擔憂。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時有發生,自殺人數甚至呈上升的趨勢,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大學生自殺意念發生率為17.64%,自殺計劃發生率為2.71%;29.72%的學生對自殺行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態度,33.38%的學生從未聽說過有心理健康熱線,24.56%的學生從未接觸過防止自殺的健康教育,69.74%的學生認為需加強相關內容的宣傳教育[1]。自殺與心理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這都會給家庭、親朋好友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生活巨變,家人常背負著自責、內疚和羞恥感,這成為他們漫長人生路途的心理包袱,使得他們舉步維艱。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經濟負擔,給家庭帶來社會恥辱,造成社會人才的損失等,這已成為造成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雖然,不少高校都已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由于我國關于自殺預防的研究起步比較晚,自殺本來就是多學科應該共同去關注的問題,需要醫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法學家等去共同研究[2],可是目前各門學科僅從自己的領域零散地開展研究,彼此之間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協調機構。各高校也是近幾年才開始重視該項工作的研究,所以干預的時機和效果都不盡人意。許多高校的自殺干預機制有名無實,反應緩慢,干預能力較差。筆者從各高校大學生自殺事故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效果不盡人意的原因進行分析,希望通過此分析促進社會、高校、家庭及學生高度重視,為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指導。
當前,很多高校都把自殺危機預警干預的任務交給輔導員,雖然輔導員在參與學生自殺危機干預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比如高校輔導員積累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學生管理工作的實踐經驗,并且,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最基層實踐者,他們充滿青春活力、與大學生年齡相近,彼此之間有較多的共同語言、因此容易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溝通,這都使得輔導員們能夠及時準確地掌握了解學生的思想及心理狀態,這些優勢有利于危機干預,但由于大多數輔導員都比較年輕,他們的人生閱歷和工作經驗不足,理論功底也稍為欠缺,自己也正處于成長成熟過程中,對自己的前景定位也比較模糊,對學生中的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自己也存在困惑,同時他們所承擔的工作任務繁重,工作對象過多,根本不可能做到對有自殺意念的學生進行及時預警。但是學校管理和學生管理的很多工作都放在心理輔導,學生的人際關系、情感困惑、學習障礙等方面都和心理本身有關。輔導員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此項工作的開展。正如陜西省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鑒定組組長寇覺所說的“即將走向社會,心理品質和社會化能力是大學畢業生最應具備的,這往往比學習成績和獲獎證書更重要”。這句話的確很沉重,對個體而言,心理品質的培養往往比學習更重要,高校應怎樣去做呢?應該值得我們去深思。
危機干預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不能僅憑愛心、熱情、責任心,而更需要專業化,還要有一定的醫學背景。有意自殺的人通常是充滿心理矛盾的,既想自殺又想活下去。這個時候如果有受過良好訓練的工作者及時地進行干預,自殺的預防是完全可能避免的。但由于各高校對于自殺危機預防及干預直到近些年才開始重視,缺乏專業人士,由于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危機干預培訓,不了解危機干預的知識和技能,也沒有一定的醫學背景,缺乏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和實踐,故應對效能不佳,他們往往以個人的經驗來評估學生的危險程度,或者不知道應該怎樣幫助學生渡過難關。干預的時機和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為此,各高校組建一支正規的自殺危機預警干預專業隊伍很有必要。
目前,我國的自殺預防機構在大部分的地區都還沒有建立。雖然各地已經大多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也有專職的老師和必備的工作場所及工作設施,但只有極少數有心理危機或企圖輕生者前去求助,所以心理咨詢是不可以替代危機干預的。必須建立自殺預防和危機干預機制,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及干預手段來有效地降低大學生的自殺率,充分認識自殺死亡事件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絕大多數自殺是可以被干預的,學生的寶貴生命是可以獲救的。
一直以來人們都普遍認為與想自殺的人討論自殺將誘導其自殺、不要在人面前提自殺問題、一般人不會有自殺念頭或者認為自殺是突發的,無規律可循等[3],其實,這些都是一些錯誤的看法,危機干預工作者應該知道,一般人也會有自殺的念頭,據有關資料表明,30%的學生有過一次或多次自殺意念,因此,危機干預工作者應該清楚這些誤解,并且在評價求助者潛在的自殺危險時應予仔細考慮,對有自殺危險的人應及時進行危機干預,使其得到充分的宣泄和疏導,從而走出困境。另外,目前教育部門一般都不會向專家通報大學生自殺事件,不作個案研究。只要家長不鬧,事情就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許多高校也把學生自殺事件看成是學校不光彩的事,一般都會避而不談,并且拒絕接受媒體采訪,結果導致這方面研究工作的困難。
大學生自殺危機干預本來就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運作需要各方各面的支持系統的彼此配合,才能順利開展,但當前只是停留在高校這一支持系統層面,而對其他方面的關注卻相對較少。高校雖說是大學生自殺危機干預最直接和最關鍵的支持系統,但家庭和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使大學生真正走出危機的困境,家庭、社會等也必須與高校一起正視這一問題,個人、家庭和社會都需要在自殺干預中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只有通過全體人員的關注,整合各高校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才能形成良性運作,才能正真有效地降低大學生的自殺率。
學生自殺事件的預防和干預工作,通常只有各系和學生工作處承擔,其他部門由于思想不統一,未能對自殺危機給予很好的分工合作。學校各部門都應對學生自殺危機的預防和干預起配合作用,如:教務處應安排相關課程,在教學體制和管理上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積極干預,可將生命教育與加強、改進道德教育相結合,加入與生命、生活休戚相關的內容,使學生接受愛及生命教育等;保衛處應檢查校園是否存在不良環境;后勤部門應對校園的環境進行檢查和修繕,避免危險環境的存在等。
在學校中關于大學生自殺事件的預防和干預,培訓最多的是輔導員。但學校的任課教師和員工(包括各級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宿管員、清潔工、食堂工作人員等),他們也是經常接觸學生,但卻普遍缺乏心理疾病的預防和干預素質,學校對于這部分人員的培訓也相當少。如果能對這部分人員進行心理衛生科普知識的培訓,包括對心理問題的敏感、最基本的鑒別方法以及自我心理保健的基本常識等方面進行培訓,不僅有利于建立支持與通報系統,還能從更多的方面給學校提供自殺預警信息。同時,出現危機時在場的人員也能夠及時給予反應及處治。
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本該利用青春年華積累知識和技能,而他們中的一些人卻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留給家人的是無窮的傷悲,帶給社會無盡的問號。為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應該充分調動家庭和社會的積極性,促進家校關系的發展,實現個體—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效協作,進而構建完整的自殺預防和危機干預機制,抓住挽救生命的契機,幫助大學生渡過心理危機期,重塑健康人格。
[1]范存欣,馬紹斌,王惠蘇.青少年自殺相關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雜志,2005(3):717-720.
[2]翟書濤.中國自殺問題的現狀及干預對策[J].中國健康教育,1999(12).
G64
A
1673-8535(2012)06-0082-03
吳燕端(1972-),女,梧州學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高堅)
2012-09-12
2011年度廣西教育系統維護學校安全穩定工作立項研究課題《大學生自殺事故的預防和干預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