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狄 青
2012年的春節前夕,我坐在音樂廳大劇場的第三排聽陜西老腔。這已經是陜西老腔第三次到我所在的城市演出,我卻是第一次聽。一群年長的盲人,一條懂事的狗,一些瞧著土得掉渣的樂器,幾只看上去并不牢靠的條凳,再有就是集蒼涼、古樸、高亢于一身的由渾厚飽滿的關中口音所演繹而成的老腔了。因為座位比較靠前,我甚至可以看到演員們面部的某些細微特征。在一個高八度的高腔過后,臺上音樂戛然而止,我看到一位演員的眼角處有眼淚突然就涌了出來,并串成了線以極快的速度滑向了他的衣領內……或許沒有幾個人會注意到這一細節,但那一刻,全場鴉雀無聲。我的眼淚也開始在眼眶里面打轉,我想流淚,卻不是因為這些民間藝人全部來自于西北農村,那種感覺一下子說不清楚,但顯然與“西部”抑或“西北”沒有關系。記得上一次在劇場里流淚,是看電影《黃土地》,那時候,我還小,自以為已飽嘗人間困苦,卻不料,影片里的場面讓我覺得自己的“小苦難”在西北高原的“大苦難”面前已無從張口。直到親身到了陜北,親身到了西北更多的地方,我才明白,用幾經剪輯的畫面催下來的眼淚其實是欠缺說服力的,荒涼與貧困的反義詞也不是非健康與清新莫屬。而中華民族千年凝固的農耕狀態,并不能提高人性的審美高度以及“活著”的哲學意義,更何況,這些所謂“千年凝固”的狀態即使在西北地區也早已不知被打破了多少回,不管包括陳思和在內的許多人對此是否樂于承認。
不得不說,劇場是有其特殊效果的,無論是看大銀幕,還是看現場表演,其感受都與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不同。但我也明白,不管有何不同,有一樣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月亮下去之后,太陽會照常升起。不會有誰因為看了一場“西北風”的演出抑或讀了一篇陳思和先生力推的“西部小說”,惡毒的人即變得心靈純凈,拜金的人即不再紙醉金迷,沾血的人即就此立地成佛……我承認,以陳思和先生在當今文壇的位置,他顯然比另一些在大都市配有冷暖空調與飲水機的辦公室里、習慣以“海外奇方”的目光去欣賞并研討“西部文學”的編輯們更為冷靜,至少他還在強調“‘西部文學’不要只在外在形式上尋找特征”。是的,單純地展示“苦難”與落后無疑是笨拙的,因為那樣的結果只會吊足某些人的胃口。原本一眼沒有窗欞的窯洞前站著一個不穿鞋的女娃就可以將某些人感動,到后來則必須刻意渲染成一排行將傾覆的窯洞以及一幫衣不蔽體的男女才有可能令人動容。好在,這樣的作品,正在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畢竟,西部的現代化進程隨著西部大開發所帶來的現代工業文明的強力推進,正加速自身的根本性轉換,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這些年來,我的閱讀量算不上很大,但也不少,尤其是西北作家們那些獲獎的、受到關注的、引發爭議的作品,多半還是看的。也怪,我在他們的作品里,看到了輕盈巧妙,看到了清新美好,看到了世象變遷,也看到了文筆老道,恰恰沒有看到陳思和所一再強調的“西部文學”的“沉重歷史感”和“西部文學”能夠對中國當代文學乃至全社會世道人心所起到的引領與“凈化”作用。并且,以當下的“西部文學”論,我也實在看不出來“西部文學”與其他地區的文學有哪些顯著的區別,這對于多年來對“西部文學”“愛你沒商量”的陳思和而言,無疑會感到“愛恨交加”,甚至,在他的文字里還可以看出他因此而“恨鐵不成鋼”的某種無奈與怨尤。
2005年9月,陳思和在上海圖書館舉辦的“西部文化與文學精神”講座上提出,對于西部文化不應在外在形式上找特征,而應去感受其中善良的靈魂,關注在西部那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們的生存狀態。這場講座,被上海灘諸媒體稱之為“西部文學pk周杰倫文化”。
在講座中,陳思和借談“西部文學”之機對“口齒不清的周杰倫文化”提出了嚴厲批評,指出“表達上的不清楚與啰啰唆唆是其精神上空虛混亂的反映”。他認為,“關注西部文化、西部文學有助于把我們的城市,從狹隘的追求物質生活的目標中解放出來,使我們獲得更開闊的境界和更善良的心”。
說實話,什么是陳先生所說的“周杰倫文化”我并沒有搞清楚,至于陳先生與此對應所談到的“西部文化”、“西部文學”到底是什么我就更沒有搞清楚。原本好像還是清楚一點的,但是,當陳先生把關注“西部文學”上升到了能夠或者有助于把已經深陷于物質權力聲色等世俗淵藪的城市人“解放”出來的地步,并認定“西部文學”能讓我們擁有更開闊的境界和更善良的內心的時候,我對陳思和所說的“西部文學”就只剩下肅然起敬了。要知道,連道德約束、榜樣力量、市民規范、組織原則、廉政條例乃至刑事法庭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寄希望“西部文學”來解決未免顯得荒唐。但我同時也明白,陳先生應該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像他在答記者問中所談到的:“現在傳媒炒作與許多利益集團(如書商、獎項等)直接相聯系,取代了嚴肅的文學批評;也取代了作家真正深入生活、認識生活和表達生活的興趣。一個二十歲不到的青年人可以同時與幾家出版社簽約,而且都是寫長篇小說,他不靠胡編亂造怎么活?所以我對這個時代的文學真是有些失望。我向往西北,就是想在一片還未受污染(或者說少受污染)的土地上發現真正能貼近生活大地的文學創作……”沒錯,陳思和顯然對上述當今文壇中已成常態的件件種種深惡痛絕,但他所能想到的改變力量,卻只有他所向往的并多少帶有個人理想化憧憬成分的西北以及那里的“西部文學”。然而,陳先生不知是否想過,他對“西部文學”的這一托付是否過于沉重了呢?
比方陳思和還說過這樣的話:“上海是一個燈紅酒綠的繁華地,也是國際化現代化的大都市,但是在文學上實在是一個三類地區,貧乏地區,需要依靠扎根生活的作家們扶一下‘貧’。”
讓“西部文學”來給上海“扶貧”,或者更廣義地說,讓“西部文學”來給東部地區的文學扶貧,而且不光“扶貧”,“西部文學”還肩負了“把我們的城市從狹隘的追求物質生活的目標中解放出來的”的使命,我想,這實際上體現出陳先生的一種書生意氣,甚至難言沒有某種浪漫現實主義文學中的暢想成分在背后支撐。而“西部文學”則像是一個原本只想低調的人,卻不斷地要被有關人士叫出來巡回演講,并樹為各級干部群眾學習的榜樣,我想,在這件事情上,別扭的恐怕絕不止一個人。
既然一直在說“西部文學”,那就有必要給所謂的“西部文學”一個范疇和定義。地理學意義上的中國西部,包括了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而“西部文學”在某些人的語意里也包含了這兩大地理區域。也就是生活或者曾經生活在西部的作家描寫這兩大區域內的世道人心、風土人情的作品便是所謂的“西部文學”。但我覺得,這其實是極不科學和嚴肅的一種分類。首先,西部地區構成復雜,廣西和廣東在歷史上多數時間聯系廣泛,文化相互影響和滲透,即使在解放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廣西的沿海地區行政管轄權也是歸屬廣東的。而現在則一個屬華南,一個屬西南。再有重慶和四川,雖然其地處西部,但因其地理環境優越,歷史上物產豐富、人文薈萃,一直以來就是經濟文化繁盛之區,其政治、經濟、文化與所謂的東部和中部更為接近。因而,可以肯定地說,陳先生一直以來不遺余力所大肆推崇并倡導的“西部文學”,其實質就是“西北文學”,或者說是混紡了“西北文化”、“西北民族風情”以及“西北文學”的“西北風”。用不著遮掩,也只有大西北才能找到陳先生所欣賞的大漠孤煙、礫地千里、駝背上的愛情故事以及戈壁高原上生命力的彰顯,也只有大西北才有陳先生以為有的人情的純美、人心的良善與人性的豪放。事實上,愛好文學的人都清楚,在陳先生掌控《上海文學》的幾年時間里,主要推出來的也都是西北地區的作家作品。甘肅的“小說八駿”最初能夠登陸上海灘,寧夏的“幾棵樹”能夠茁壯成長且枝繁葉茂,首先是自身實力使然,當然更有陳先生的偏愛。
還有一個現象比較耐人尋味,那就是對于圍繞“西部文學”所展開的話題,一直以來其他地區的作者及論者很少有參與其間者,對他們而言,這倒真像是一件“沒有的事”。這也正是使我一直猶豫的地方,要不要對貌似與自己無干的“西部文學”說三道四呢?是的,對于“西部文學”乃至西北而言,我的身份無疑只是一名旁觀者,也可以說只是一個“外人”抑或“過客”。但是,當我在看過最近某些著名論家對“西部文學”的種種認識與三十年前的認識本質上并無不同之后,尤其是看了陳思和最近有關“西部文學”的文字并重新溫習了陳先生近些年來有關“西部文學”的各種表述之后,我覺得該說的話還是有必要說。尤其是嚴英秀女士作為“西部文學”“當事人”近期在《文學自由談》上對“西部文學”所抒發的困惑與感悟,使我自己原先模糊的判斷開始明晰了起來,同時也夯實了自己先前的某些想法。
是的,我不是一個西北人,但我對西北的關注卻不比西北人少,甚至,我覺得應該也不比陳先生少。那一年,我坐長途車從蘭州出發,經古浪、武威、永昌、張掖、高臺、嘉峪關、安西直到星星峽。我當然是帶著目的去的,但卻不是文學的目的,只是要滿足自己亂七八糟的一些想法。比如我到古浪是要看紅軍西路軍最慘烈的那場戰役的發生地,到永昌我是要看匈奴王墓的遺址還有古羅馬軍團的后裔,我到高臺則是因為當年的“夾邊溝”就在那里……我也曾經從西安出發,到固原,再從固原經西吉、海原至銀川,穿越西海固……但對于西北而言,我承認我只是一名過客,匆匆忙忙,一目十行。我看到的西北至多也就是某些自駕游者、背包客所看到的西北。或許,那些自駕游者背后還有書商追著他們討稿子,我就親眼見過有人只是到西北跑了半個月,回去就寫出來兩本書,至今還在熱賣。而我呢,僅僅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點興趣,便與操著方言的老鄉一起擠長途車,顯得孤獨又小眾。我想,我比他們惟一稱得上強項的就是,無論走到哪里,腦子里常能想起某些西部作家小說里的情節。比如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屬的農場,我會想到“古爾圖荒原”和“白豆”;在西海固,我的腦海里老是不斷冒出那新老“幾棵樹”以西海固為背景創作的大量作品,這些作品令他們在國內拿各種文學獎項拿到手軟;在天山,我想起周濤;而火車剛剛入青海界的民和,我就記起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昌耀……
西北的城市比一些人的想象要繁華得多。我比較喜歡蘭州。我到蘭州,人家帶我去的都是蘭州最繁華的地方,我知道他們希望我看到的是這里的與時俱進,要展示的“是這里并不是外人以為的那種‘西部’”。甘肅“小說八駿”之一的作家葉舟在我看來更像是東部某個城市里的作家,從談吐到思考,只是他還有西北人所共有的豪放。我看他的《姓黃的河流》,我不知道別人如何以為,在我看來,葉舟的許多作品都可以作為東部小說家在創作城市體裁小說時候的某種參照。我的朋友、甘肅“小說八駿”之一的李學輝應該算是一位嚴格意義上的“西部作家”,他說的故事總是那么神奇而高妙,他的長篇小說《末代緊皮手》無疑屬于西北獨有的題材、西北獨有的故事,但我從中看到的卻不是對“西部”的再三渲染與借力,而是對現當代中國農民來說具有普適性的命運書寫與智慧闡釋。
據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也就是“文學晉軍”、“文學湘軍”等地域文學表現最為活躍的時候,有人就曾經探討過文學的“地理決定論”。陳思和心目中的“西部文學”無疑也是一種“地理決定論”。但是,恰恰我以為在當下它變得越來越行不通。因為八十年代的社會還相對隔絕或封閉,而現在的地理劃分因資訊和交通工具的發達實際上已經“形同虛設”。而且就按“地理決定論”來講,賈平凹的家鄉屬于陜南漢水流域,比如《浮躁》,就不太像是“西北作品”,其作品中的描寫更接近于南方的人文景物;而賈平凹的《廢都》恐怕也遠離陳思和對“西部文學”的期許。陳忠實筆下的關中實際上與地處中原的豫西有許多相似之處。按說路遙是黃土高坡上的作家,但路遙的作品我以為卻又是最具有普適性的。以我最為欣賞的路遙的三部作品(《在困難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為例,路遙對饑餓的描寫絕不像某些“販賣”西部題材的作者那樣,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為手段,來博取更多驚異和憐憫的眼球。事實上,高加林與孫少平這兩個人物,是中國當代文學中難得一見的兩個人物,就如同巴爾扎克筆下的拉斯蒂涅,又或者司湯達筆下的于連。雖然,這些來自于西北偏僻“小地方”的年輕人的個人奮斗有他們更為獨特而艱辛的軌跡,但究其內核卻都是一樣的。路遙的人物有“西部特色”,但更多的還是放之九州而皆準的普適性,因而才能引起廣泛共鳴。換句話說,一個東部發達地區的年輕人同樣可以從中得到感染和啟示,這就是文學的魅力。
為了給自己所倡導的“西部文學”理想增添說服力,陳思和還曾經多次提到了美國的“西部文化”與“西部文學”。他認為,美國的“西部文化”被作為豪放、驚險、俠義、硬朗精神的代表,與東部的現代化城市相對立,中國的文化現狀與其也有部分相通之處。說實話,我沒有看出其間有多少相通的地方。美國的西部文化實際上主要是被他們自己的電影給“放大”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所扮演的西部硬漢總是騎著快馬來去如風,他們殺富濟貧、嫉惡如仇,美國式的“英雄不死”在美國早期西部片中看上去比我們習慣的國產片中的“英雄不死”還要可笑。至于美國“西部文學”,實際上在美國文學發展史上并不占據多少分量。庫柏應該算是美國西部文學的鼻祖,他的“皮襪子”系列是美國西部文學的代表作,但是,其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并不高。而美國所謂的“西部文學”在歐·亨利之后,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出生于美國西部的大作家有辛克萊·劉易斯、菲茨杰拉德與斯坦貝克,他們卻并不是靠“西部文學”走上美國文壇的,他們的作品實際上與美國其他作家的作品只有風格和手法的不同,沒有地域的區別。而且,作為來自美國西部農業小鎮的辛克萊·劉易斯,卻創作出了揭露西部鄉村落后與偽善的長篇小說《大街》。那是1920年,在劉易斯之前,美國文學的寫作“慣例”是:鄉村是美好的,尤其是西部鄉村,而城市是藏污納垢的。但劉易斯描寫的卻偏偏是城市人來到落后的鄉村,用精神文明和現代知識一點點來改造和影響鄉村,卻最終被鄉村“污染”并不容的經過……誰說未被開發的鄉村就一定代表了良善與美好?在劉易斯之后,美國作家的創作變得不再糾結于地域,而變得更加隨性與自然。
在《西海無帆船》中,曾經創作了大量藏區題材小說作品、并參與構筑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西部文學”的馬原如此寫道:“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從什么時候開始/西部/成了一種象征/成了真實的存在/與虛幻之間的一塊布/誰也不稀罕的空白。”如果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對西部的想象,是站在優越于西部的文化位置上的浪漫主義的描述與假設。那么,三十年過去了,某些人對西部的看法和假設卻沒有本質上的改變,這,卻是讓人驚訝的。
本雅明說:“大城市并不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中的人身上得到表現,相反,卻是在那些穿過城市,迷失在自己的思緒中的人那里被揭示出來。”而這些穿過城市的人,無疑就是來自于鄉土文明的人。其實,在當下,“西部文學”與其他地域的文學一樣,都要面臨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的沖突,而總的來說,前者并不一定要凌駕于后者;同樣,后者也不能凌駕于前者之上,文明與愚昧的沖突在當下有時候是完全可以“互換”的。
“我的家鄉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想,對于陳思和來說,這些當年被打包稱作“西北風”的歌曲一定并不陌生。事實上,在這些歌曲流行之后,就再也沒有表現西北的歌曲能像它們當年一樣風行一時。于是歌曲里的“西部”成為了一種靜止,而陳思和先生的“西部”也成為了一種靜止,抑或說,這種靜止只是一部分人寧可信其有的結果,就像總有人相信,自己的青春無敵,而歲月,只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