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符道禹
泰戈爾曾經說過,是否能喚起人們對自然和生活的感悟,由此給心靈添上飛翔的翅膀,在真善美的世界里暢游,是考量一部文學藝術作品成功與否的基石。閱讀了鄒清平先生所著的散文集《門前一棵樹》后,更加感到泰戈爾的話,是如此光亮和溫馨。鄒清平的散文就是帶著我們在他生活并熱愛的田園、森林、溪流、故居、老屋去漫步尋覓,去發現感悟,去觀光休閑,從而得到一份好心情,進入一種好境界,得到一種美享受。
鄒清平童年所生活的地方,是川陜邊境秦巴山區,綿延起伏的群山,層層疊疊的梯田,曲曲折折的山路,潺潺流淌的溪流。自然山水的原生態,給了他童年生活的快樂,也給了他最初的文學啟蒙。但恰恰又是這塊土地,山高路險,道路阻隔、貧窮饑餓,從童年開始就在培養和考驗他忍耐、堅強的激情和意志。也恰恰是在這塊土地上,他常常在抗擊北匈奴入侵、張獻忠起義軍同官軍激戰、白蓮教同清軍鏖戰、紅軍四方面軍國內革命戰爭的石寨、隘口和塹壕等遺跡里攀爬游玩,感受亂世戰爭帶給這塊土地上的災難和創傷。了解作者出生、生活的地方,你就具有打開讀懂作者的意圖和作品的深層和隱秘背景的鑰匙,就像我們讀魯迅了解江南的古鎮水鄉,讀沈從文了解湘西山區一樣,知道是在什么一種自然、人文的背景下生發出的文字意象。
鄒清平,祖籍陜西,高祖于明萬歷年間遷移到四川,家譜歷一十四代孫。五歲在本村仙龍庵小學發蒙讀書。據清平家人說,清平當年報名,班主任問及姓名時,清平說姓延名安,因為清平的父親在給清平起名時,就想到了他當年到延安社會部報名的情景,那是一塊革命圣地。這時已是“文革”開始的前兩個月的時候,清平的父親母親,晚年得子,是一種亂世中的安慰。在童年的牧羊拾柴割草的生活中融入自然家園,大自然給了他豐富的養分,給他上了人生最初的語言藝術的啟蒙課。所以在作品中他深情地再現了童年經歷,童年的目光看到的、心靈感受到的、耳朵傾聽到的,形成音節韻律的協和,讓人進入林中傾聽微微的清風,踟躕溪流追尋潺潺流聲。
清平對大自然山水的生動描寫,尤其是他對大巴山的自然景象,進行過細致觀察,在節令和氣候不同的情況下,寫出了它的特點、層次和變化,也寫出了它的聲、光、色、影交織的綺麗景象。由此,喚起人對自然的神秘美好的想象和熱愛,人們對自然生態優美環境的向往和保護的意識。據朋友講,清平每年再忙,“五一”、“十一”兩個節日,幾乎都要回老家大巴山山麓國家風景名勝地,觀賞自然風光,保持和大自然的聯系和牽掛,尋找蘊藏在自然里的溫潤和明媚,獲得啟迪和靈感。
清平的散文中留下了許多真誠質樸、厚道仁善和堅忍不拔精神的人的印記和回憶。把人放在時代,放在生活,放在自然的背景的敘述和描寫中,給我們提供的那些時代社會生活環境中的人的心靈、際遇、價值尺度和精神取向,往往比教科書和歷史讀物所得到的東西,更親切、形象,因而更具影響力。倒回去三四十年的時代是我們經歷的艱難歲月,是現代迷信、盲從、狂熱的時代,是人性普遍荒疏、缺失的時代,是交學費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當然又是我們逃也逃不掉的、不得不經歷的時代。這些散文,使我們獲得了許多真切提示和警醒。珍惜好時代,少些饑餓、寒冷和恐懼多好;開創好時代,少些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和飲水難多好。這些散文讀來,就像觀賞松柏、竹海、梅林,就如同感受在高山峽谷行走,聽到自己的足音。
清平散文中描述文物古跡的文字語言,體現大山厚重的文化底蘊。古代戰場的石頭寨子、石頭碉堡卡門、石頭禁山碑、石刻的“金榜”、石砌的“觀音井”等無一不閃爍出古人的智慧、燦爛的文化光芒,無一不體現著永垂不朽的創造的精神。聽朋友說,清平每每回到大巴山都要去踏勘文物古跡,通過拍照、采訪、探尋,記錄下來。清平說,可惜,這些地方眾多的人文景觀,許多不為人知,究竟是因為戰亂、瘟疫、饑餓的原因呢?還是當時的人不注意收集、整理、宣傳和保護呢?他是舉起探索的火把,用樸實有力的語言表達方式,謹慎、細致和認真的態度,當然亦是用心靈的激情在給讀者進行娓娓講述和傳遞。
清平散文中還有讓人讀來覺得驚奇的是,他對自然界的巨石、奇石和怪石的傾心關注。他童年少年所曾居住的老家,有許多的大石頭。如癩蛤蟆石、尖荷包石、船石頭、雷破石等奇形異狀的石頭,是他童年玩耍觀察日月星辰、放牧幻想和想象的天堂,是他讀書寫字的課桌,吃飯喝茶的桌椅板凳。他寫的石頭綠意蔥蘢,生命鮮活,暖和光亮。每一個石頭里面藏著一章童話,一個精靈,一方璞玉。讀了這些文字,筆者想,今天倡導加強和保護文物古跡,保護古樹名木,還不夠,還應該加上保護巨石奇石。中國文化中,石頭文化是深沉厚重的,具有永恒的魅力。
鄒清平散文給人親切、清朗、悠遠、愉悅、知性和美感。如果與在今天各種刊物、網絡出現的那些膚淺、散漫、浮躁、隨意的散文相比照的話,清平的散文當屬雅致、深味、高格之屬,所含蘊與釋放出的珍重自然生態,弘揚人文精神,彰顯真善美的審美取向,傳承健康向上文明進步的價值體系,都是值得閱讀欣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