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武 歆
2012年1月28日這一天,在意大利的北方城市烏迪納,“諾尼諾”熱烈地擁抱了詩人楊煉。應該說,這一天是楊煉詩歌創作的一個節點——“諾尼諾”這個意大利籍的“世界文學小姐”似乎等待楊煉、已經等待了許久——詩人楊煉在這一天獲得了具有世界聲譽的國際文學獎項“諾尼諾國際文學獎”。該獎評委會主席、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出席了儀式。楊煉是繼作家阿城、莫言之后,第三位獲得這一獎項的中文作家。
楊煉是一個有著生活魅力和詩歌誘惑力的人。楊煉的詩,魅力在哪里?他的詩歌為何能打動我這個詩歌的局外人?由“諾尼諾文學獎”,我想到了他的最新長詩《敘事詩》——楊煉在1988年出國后,在中國大陸出版的第一部詩作單行本。
詩人唐曉渡評價楊煉的《敘事詩》:“再次展現了無與倫比的結構-創造力。在這首處理個人命運和大歷史糾結的長詩中,音樂統攝著現實、鏡像、夢境和哲思,令人信服地凝聚成一個既層次分明,又自由穿越的有機整體。最終建構了思想深度和形式精美的極致?!?/p>
的確,在這部“最終建構了思想深度和形式精美的極致”的敘事長詩中,楊煉以對時間的哲學思考為內在線索,以英國作曲家本杰明·布列頓的三首大提琴組曲為結構,以自身的經歷為劍,帶著獨特的“家風”,直指歷史的內核,仿佛地核巖漿的爆裂,帶著熱度,噴涌而出。
于是,我在第一部“照相冊:有時間的夢(不太快的快板)”中,率先讀到了這樣的詩句:又一個人質抵押給家園……他愛上自己不在的夢中夢……
1955年出生于瑞士伯爾尼的楊煉,在凝望著自己出生第一天的照片時,想到了“抵押”。這就是楊煉,在出奇不意的詩意中,總有著那么一點可愛的自戀。詩人都是自戀的,但楊煉更深愛著早已離世的母親。他在“母親的手跡”中,帶著濃烈的情感,低聲吟道:她的手撫摸,死后還撫摸,深海里一枝枝白珊瑚,被層層動蕩的藍折射?!瓋鹤拥幕匦胖荒苣嬷鴷r間投遞,兒子的目光修改閱讀的方向……
楊煉還仿佛看到了母親懷抱他時的鏡像:袖子高高挽著,溫潤的光,抱起他,滿溢香皂味兒的海岸,告訴他畢生得枕著海風的臂膀。母親在他耳邊關于“海風臂膀”的呢喃,幾十年以后似乎得到了驗證。奔波的楊煉,二十多年始終在海邊游走,澳洲的海,歐洲的海,還有其它大洲的海,他在奔走中,也似乎驗證了諾尼諾獎授獎辭所說的“一個全方位流亡和有深刻距離感的詩人,遠遠超越出我們的時空”。
楊煉觀望世界的視角是奇特的,就像他在詩中回憶離開瑞士的情景,他把阿爾卑斯山描繪成“雪山像一支煙裊裊燃起”。當然,這是他現在的視角遙想彼時的景象,那時襁褓中的他,可能更多記憶的,還是母親的懷抱和溫馨的奶香。楊煉在伯爾尼的童年很短暫,隨后他就跟隨外交官的父母親離開了出生地瑞士,回到了成長地——北京。
在今年“諾尼諾獎”的授獎辭里,評委會對楊煉是這樣評價的:楊煉的詩意創作,構成當代中國思想的高標之一。這奠基于他的千古文化之根,他重新闡釋它,朝向當代張力再次發明和敞開它。他的詩句觸及了關于我們存在的所有最重要提問,并提醒我們“詩歌是我們唯一的母語”。他在一種并非僅僅疏離于自己土地的漂泊中,把生存和寫作的景觀推到了極致。
楊煉獲獎后,在接受采訪時說道:當然高興,但不僅因為獲得一個獎,而是因為評委們敢把這樣嚴肅的獎,評給“我這樣的”中文詩人!想想這里包含多少挑戰性極強的層次:對中文古典詩歌和文化的占有;當代對傳統的再闡釋和再理解;中文當代詩在觀念和形式實驗上的極端創造;我三十年寫作中每一部作品的區別和它們構成的漫長旅程;最后卻絕非不重要的——原作對翻譯提出的高要求,構成了我一直追求的中外深刻交流的基礎!高興太膚淺了,值得振奮的是這個獎肯定了思想和詩歌的真價值!
是的,今年“諾尼諾獎”的真正意義,就是定位在“思想和詩歌的交點上”。楊煉是極為看重思想以及思想深度的一位詩人,就像他在《敘事詩》中的自序《家風》中所講的:在當代中國,語言、現實、文化層層錯位,每個有抱負的詩人,必須是思想者,除了“發出自己的天問”,別無他途。就是說,今天的中文詩,要么就是思想深刻到位的作品,要么就什么都不是。
“要么思想到位,要么就什么都不是”——楊煉就是這樣一個極端的人,也是一個在詩歌創作上追求完美的人,他不僅對自己要求苛刻,就是對他者,也同樣苛刻。在茫茫無際的詩歌大海上,他殘忍地只造出了一架獨木橋,只給了蕓蕓眾生一條路。
如此“殘忍、苛刻”,一定來自于他的“深度”。在意大利的烏迪納,他對采訪他的外國記者,說到了他心中的“深度”。他說:對古老傳統的自覺;對自我處境的追問;對詩歌觀念和形式的創造。它們又聚焦于一個詞——深度。
就是因為自覺地追求思想深度,楊煉的詩歌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視點上,因此也更加具有“世界性”。不用很復雜,僅從《敘事詩》的形式上,就能完全看出來——以英國作曲家本杰明·布列頓的三首大提琴組曲為結構,以“不太快的快板”、“極慢的慢板”和“小快板”三部分,完成了一首中文長詩的吟誦。
楊煉的青春期,是在北京度過的。很容易作出判斷,今年五十七歲的楊煉,他的青春期是灰色調的。但我看到他青春期的照片全都是笑呵呵的,無論是和家人出游香山、頤和園,還是下鄉時在中越公社南店村戴著“趙本山的帽子”,扛著一把大鋤頭,所有照片上的他都是滿面笑容,幾乎很難讓我想到這就是日后寫出《諾日朗》、《同心圓》的深沉的楊煉。
可能這就是楊煉,總是與時代相悖。當我們“灰色的時候”,他在笑;當如今我們“彩色的時候”,他卻在凝眉沉思。但,這可能就是詩人,詩人應與“眾人”拉開距離,“應和別人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我指向的是“獨立思考”。但我又有些懷疑,那時候青春期“笑容滿面的楊煉”,可能還是“無意識之笑”。戴上“獨立思考”的高帽,似乎顯得有些牽強?
但,我很快發現,我錯了。
當我仔細閱讀了《二姨的肖像》和《姐姐》時,我這才發現,那時在灰色的大氛圍之下,楊煉的“小范圍”充滿著溫馨,充滿著人性之美。他的笑容滿面是發自內心的,是真實的,是他的“獨立思考”。
二姨,是楊家的老保姆,一個面容和藹、善良至極的老人。在《二姨的肖像》中,楊煉僅以三個“細部”,就動情地表達了他對二姨無比的懷念和發自內心的崇敬:一側發亮的手指得得叩打,男孩子粘著夢的玻璃映出一頭白發;烤得熱乎乎的饅頭包進手帕,熱熱的目光送他上學,咳嗽聲應著朝霞;遺容似的天空靛青如一塊蠟。
奔走世界的楊煉,曾經在許多國際場合非常精確地說:在中西文化的撞擊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文化雜交的案例。真問題永遠是:你如何應對這處境?我的原則很清楚,作一個主動的他者——獨立思考為體,古今中外為用。我在世界各地,我更始終在中文之內。只要對自我、對語言提問的能量在,詩歌寫作的血脈就一定通暢豐沛。今天,利益全球化而思想危機空前嚴峻,它塞給世界一個“大現實”,詩人思想家,必須還給它一個詩意反思的“大傳統”。
楊煉注重文化上的思考,尤其注重不同文化思想的碰撞?!爸Z尼諾獎”之后,在威尼斯著名的摩納哥酒店,楊煉和奈保爾,圍繞著奈保爾《印度:一個受傷的文明》的寫作,以及楊煉獲獎的詩作,進行了一次深刻的對話——在對中國和印度的文化反思間,進行了深刻的交流。他們不從單一視角、單一層次,去觀察和思考這些進行著艱難現代轉型的古老文明。相反,他們既鋒利剖析自身傳統思維的僵化惰性,也不回避西方殖民歷史帶來的加倍復雜,更關注全球化時代中,知識分子如何以自我追問為能源,建立全方位的獨立人格和思想自覺。
奈保爾極為關切發展迅疾的經濟環境中,當代中國文化如何保持多層次的完整性?特別是知識分子能起到的精神“壓艙石”作用。他的期待,簡直可以直接翻譯成中文經典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楊煉感激他的著作,給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清晰、透徹的文化反思范例。當代中文作家,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寫一部《中國:一個受傷的文明》,那正是支撐文學作品的必須具備的思想世界。在面對記者提問中,奈保爾和楊煉共同認為,環顧全球化語境,中國、阿拉伯、印度、甚至東歐這急劇變化的幾大經濟、文化板塊,都有過深刻的“受傷”經驗,但同時,內在的形態恰是內在的豐富,“噩夢”同時可能是“靈感”。他們透過“受傷”這個語法,互相理解得完美充分,世界不僅被打通了,更是被“打開”了。
在《敘事詩》第一部的最后一章,是楊煉1974年至1976年間的“人生寫照”。這也是楊煉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以“朦朧詩人”身份登上中國詩壇前的最后一次精神操練。這個階段非常重要,猶如一位嘉賓出鏡前的整裝。
現在,我充滿著好奇,多少年之后,現在擁有新西蘭、英國雙重國籍的楊煉,站在倫敦的大笨鐘下面,將是如何回溯那段中國大陸的“黎明前的黑暗”。這段時間,對于楊煉來說盡管很短,但卻包容了他人生太多的“第一次”,譬如“上山下鄉”,譬如母親的“遠去”。
在《黃土南店,一九七四年五月四日》一詩中,他落下了這樣的詩句:“馬車擦過麥田,甚至沒驚動剛沒膝的綠色,五月,陽光和土都很慢。”還有:“那兒時間在葉子們的魚群里垂釣,血咬了鉤,最古老的哲學仍是一聲長嘆。”
在《一間喃喃毀滅箴言的小屋》里,他寫道:“摸到一個集體的,暴死的時間,不會結束的時間,那雨聲踩在瓦上?!?/p>
在《綠色和柵欄》里,他寫道:“一個酸澀的血型押送著麥粒,返回每年清明灌漿的,被征集的顏色,遍地拔節的聲音朗讀著死刑?!?/p>
在《死生:一九七六年》里,他寫道:“他一天天追趕母親的死,追,一部早晨狂轉的手搖電話機,自行車把頂著天空的噩耗后退,風砸在臉上,鋼印砸進他的缺席?!?/p>
這四首短詩,我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當然這也是楊煉的排列。對于《敘事詩》,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評論家,都認為是一部“透過作者自身的經歷素材,把思想指向個人和歷史的深刻關聯”的詩作。它的主題,可以簡要概括為:大歷史深刻卷入個人命運,個人內心構成大歷史的深度。這個“對句”,在這四首短詩的最后一首《死生:一九七六年》中,表現得最為鮮明強烈,就是一個初學詩歌的寫作者或是平常的讀者,都會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內心的這種關聯。
這是我看到的楊煉關于“祖國”意象最明顯的一首詩,也是“自我”與“國家”雙重意像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詩。詩中“母親、死、生、一九七六年”的符號象征以及毫無縫隙的情感關聯,讓人讀后唏噓不已。
楊煉是一個歌者,但他絕不像有些詩人那樣“振臂高呼”,他總是在自我情感的抒發中,用自我“小歷史”的悲歡離合,撐起“大歷史”的風帆。沒有聲嘶力竭,也沒有嬌柔造作,就那樣本真地“水到渠成”,直抵歷史的縱深。
楊煉,總是能讓人發現他的“發現”。
《敘事詩》第二部,被詩人命名為“水薄荷哀歌:無時間的現實(極慢的慢板)”,一共有五章哀歌。作為《敘事詩》這首長詩“承上啟下”的部分,也是樂章最迷人最舒展之處,完全展開了詩人關于“自我情感”與“歷史情感”的“肆意柔和”。但又是那樣從容、鎮定,不慌不忙,他猶如“久經沙場”的樂隊指揮,全場的樂手,都在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手中的指揮棒,只等他“倏地”揚起,樂聲高奏。最難能可貴的,楊煉既是指揮者,也是演奏者,他將二者和諧地融為一體。
在《一個街名使一場愛情溫暖回顧》中,楊煉寫道:李河谷銀灰的波紋擱在窗臺上,銀灰的亮度,總能容納更多的雨。
最初,在楊煉詩中不斷出現的“李河谷”,曾經使我迷惑不已,后來才知道,這是倫敦的一條河流的名字,臨近他居住的街區。我沒有去過倫敦,無法知曉李河谷的容貌,但能從楊煉的詩中,感覺出來這應該是一片原始沼澤保留地。那兒夏夜里大雁啼鳴,甚至可以傳進楊煉安靜的窗口。
盡管楊煉已經擁有安靜的家,但他還是喜歡“流亡”。所以,楊煉在《大海,安魂曲,首次,也是再次》一詩中,深情地寫道:一張床拖著航跡,航行到我們的成熟里,……只兩個人,加一個星空,別無所求?!碁┥蠠o數條投奔浪花的路,用我們那條,指揮璀璨的樂隊。……我們的美一如我們的碎……
楊煉把“流亡”推向了精神的極致。對此,也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對“流亡”做的精辟的闡釋。他說:實際上,我差不多否認有單純“身”的流亡,至少那不構成任何文學的實質價值。相反,“心”的流亡才是根本。哪個精神創造者不是流亡者?他(她)的精神旅程,必須基于主動拉開的內心距離,在每天、甚至每一刻拋開舊我,拓展自我的精神漂流。
楊煉還是一位時刻警覺的詩人,警覺鮮花、掌聲所滋生的自我渺茫以及自我陶醉,警惕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所導致的某些字句上的歧義。因為某些微小的偏差,極易導致認知上的大謬。譬如,楊煉就極為警惕“國際”這個詞的空泛。他曾經非常嚴謹地說道,如果“國際”不是建立在不同“本地”的深度之間,就是一句空話,甚至一種騙術。沒有哪個靠“國際語”寫成的大詩人。波德萊爾的精美(注意:不只是精彩),正在于他把詩歌的可怕張力,繃緊在剖析人性深淵的現代感,和講究無比的經典(甚至格律?。┬问街g。從我最初讀到陳敬容翻譯的《黃昏》起,就被那層疊遞進、循環往復的詠嘆鎮住了。這哪是詩人,分明是作曲家!要說象征(我討厭“主義”),這里的音樂秩序,創造出了詩歌和世界間根本的象征關系?;仡^看中文詩,三千年的持續轉型,不都在這個根本象征之內?我們繼續在創作文本,并從文本的海拔上歸納世界。
就像每一次出發,都要返回一樣;而每一次返回,又是為了下一次新的出發。楊煉在《敘事詩》第二部,在“敘我”之后,馬上便是“歷史的出發”。在第三章中,楊煉將七個人物匯聚到了同一個“歷史場景”中,構成了一幅“歷史哀歌”。我注意到,他在歷史場景之前,特意加上“我的”這個詞,四兩撥千斤地把整部人類史,重寫到自己名下!看看這七個中外人物,分別是:屈原、卡薩爾斯、嚴文井、魚玄機、修昔底德斯、沃爾芙和葉芝。真正堪稱“古今中外”。我真的驚嘆楊煉的想象力和匯聚力。這再次闡明了自傳體長詩《敘事詩》的特點——自傳性之內的廣泛的世界性。
楊煉在《敘事詩》中,不僅自己“吐絲織錦”,還像蜜蜂一樣,在全中國、在全世界最美的花叢中“采花粉釀甜蜜”——他從楚國的楚頃襄王十五年,穿越到西班牙的一九五五年;又從夏日北京的二○○五年,猛地轉身,回到唐朝的唐懿宗八年;又從希臘的錫拉庫札,到一九九二年的柏林,再到愛爾蘭的斯萊歌墓園。楊煉以詩人的犀利思索,以“在現場”的洞察,將自己的感悟、對斯人作品、人品的咀嚼,在深度和寬度上均勻地用力,用炫麗亮閃的“經緯線”,將《敘事詩》精美地裝訂、捆扎,送達讀者眼前。
屈原是楊煉最為鐘愛的中國古代詩人,就像他認為中國最好的小說是《金瓶梅》一樣,他認為屈原和《金瓶梅》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是不可逾越的一位詩人和高不可攀的“文峰”。他的判斷,建立在對文學觀念、作品結構到語言表述能力的考察上。
楊煉說,屈原上下求索的《天問》、《離騷》和蘭陵笑笑生開創中國現代小說的《金瓶梅》,是一種純然的精神證實。并且“笑”指:細審有明一代,誰有如此思想和才華,配寫——能寫出《金瓶梅》?沒有,而那神秘作者卻“笑了又笑”,只能被認為是刻意擲給后人的千古之謎!
在這里,我必須要說,楊煉如此認定,源于他對屈原、《金瓶梅》、卡薩爾斯,還有李商隱(楊煉在《敘事詩》中為其單列一章)深入研究的總結。
家鄉,是楊煉回望中國的人生高地,也是他每次回國的錨地。這位夢中都會夢見自己拉著拉桿箱正在轉機的、游走世界的詩人;遠離中國十幾年卻仍在用中文寫作詩歌的人,突然有了一種激動,有了一種想要表達的……大概也就是從那時起(2005年至2009年),他用了四年多時間,完成了這部自傳體長詩《敘事詩》,并且和另兩部——植根古典的《》(楊煉自造字,讀音為“YI”)和建構哲思框架的《同心圓》一起,以三部長詩,完成了詩學上的正、反、合。
所以說,楊煉是一位站在“本土經驗”上抒寫“世界精神”的詩人。
閱讀《敘事詩》,猶如一次登攀詩歌的長城。我很疲憊,但也愉悅。我有許多的感受,但我不想在這里完全講出來,我想留一點神秘,所以《敘事詩》的最后一部、也就是第三部“哲人之墟:共時無夢(小快板)”的諸多感想,我準備儲存在自己心里,獨自去慢慢的反芻,這將是一件令人嫉妒的事情。
楊煉從當年走到了今天,回溯過去,我發現了他一路走來的“精神內核”,那就是“詩歌是我們唯一的母語”。
楊煉在闡述這個觀點時,精辟地說道:詩歌是一種思想能源。它不僅使用現成的語言來陳述(例如大部分小說、戲?。?,更聚焦于創造語言本身。一個光彩奪目的句子,不僅“打通”、更在“打開”古今中外的人生感悟?!霸姴豢勺g”的俗套說法,只是譯者低能的托詞。其實,原作越提出嚴格的要求,越激發翻譯的對話,直至整個世界,都能被收入這個詩意對話的版圖。無論詩人寫作的語言多么不同,詩歌的天性完全一樣:主動拒絕一切政治的、商業的、文化的或其它等等的禁錮,把惟一的激情,鎖定于極端地追問自我。這個意義上“,詩歌母語”的核心是“思想”。就像自從《離騷》中大規模使用了“流亡”(注意:既“流”且“亡”,一舉擊中兩個層次,英語的“Exile”怎么可比?),我們才不僅讀懂了、甚至讀深了從奧維德到策蘭的詩意。詩歌的邏輯,是從個人自覺命名群體的民族和文化,而非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