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煜,劉 濤,馬 玲,張慧霞,劉繼文
(新疆醫科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規格要求的總體計劃實施方案,是學校組織和管理教學過程的法律文本,是學校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監控和評價的基礎性文件[1~3]。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主要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修訂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為指導,要求基本涵蓋教育部2004年頒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和專業介紹》中所指定的主要課程和主要實踐教學環節。為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新疆醫科大學結合教育部文件精神,于2010年啟動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新一輪的修訂工作,現將部分成果與經驗總結如下。
本次修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著力構建教學研究型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新體系,努力培養具有遠大理想和良好思想道德,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醫學人才。
本次本科專業培養計劃的修訂參照國際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和國家執業資質的基本要求,結合自治區對醫藥衛生人才的要求及新疆醫科大學的定位和特色,堅持以下原則:①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綜合提高的原則。②堅持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同步優化的原則。③堅持本科教育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原則。④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⑤“堅持早接觸專業知識,早接觸服務對象和早接觸工作環境”的課程設計原則。⑥堅持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體系統籌安排的原則。⑦堅持“注重能力、強化實踐”的專業教育原則。
2.1.1 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深入學習和領會“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理論意義和基本內涵,并運用于實際教學工作中,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教育新技術,正確處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切實實現教師的角色轉換。
2.1.2 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
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轉變學生多年來形成的被動學習習慣,樹立“成人教育”的思想,領會主動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明確專業學習目標,適應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形成自主學習觀念和批判性思維,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2.1.3 轉變教學管理人員的管理理念
樹立為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逐步推動課程整合,完善課程體系,推動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手段創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健全教育評價體系和教學質量監督保障機制,提供優質教學資源,在制度上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
2.2.1 進行課程重組與優化
增加人文類等通識課程比重,增設前導課程和交叉課程,彌補學科條塊分割和前后教學內容斷裂、重復的缺陷,增強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的自然銜接,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有機結合。
2.2.2 搭建課程平臺,重構課程體系
積極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搭建公共課程平臺和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分別打通五年制專業和四年制專業公共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時數,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和醫學知識相結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
2.2.3 合理確定教學時數
以國家臨床醫師執業資質考試標準內容為基礎,力求涵蓋新疆多發病和特殊高發疾病防治的相關內容,對主干課程知識點進行重新梳理與界定。科學合理地調整課程門數和教學時數,壓縮必修課總學時數,增加選修課總學時數;壓縮理論教學時數,增加實踐教學時數,使教學內容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時數日趨科學合理。
2.2.4 提升學生實踐技能
將技能培養由過去單純的課內實驗、實踐(實驗、見習、實習)綜合向以臨床基本技能、終身學習、溝通技能和技能學實驗的形式開展,集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理論與實驗比例達1:0.6,實現具有較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
2.2.5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
將社會實踐、科技創新、文化活動和公益勞動等非限制性隱性課程納入到教學計劃管理,擴大選修范圍和選修課程的學分比例。通過成立社團組織,開展科技活動,深入社區服務,參加技能競賽等活動,增強各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技能、科研基礎和協作精神,使必修課—選修課—隱性課之間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本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整體上調了各專業的理論、實踐課程比例,但是,與內地高校相比,在實踐課程的開設和開設方式上仍然有較大差距,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不夠,難以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點。
由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情況,思政課程學時數較大,公共課程平臺共14門課程,其中思政類課程為6門,占了近1/2。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例,第一學年的1004學時中,思政類課程就占了近 1/4,而且基本為理論授課,形式死板、內容枯燥等問題不同程度的存在。同時,對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總學時的下調,和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時間的要求形成沖突。
醫學專業民族預科教育不同于其它本科教育,它有其鮮明的特點,與其他層次的高等教育相比,其辦學難度更大。在總結多年少數民族學生培養經驗的基礎上,學校分別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對預科新生實行分級教學、因材施教、滾動管理。預科學習結束時,用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醫用漢語考試、人文素質教育3個標準考核來衡量,幾年后,在提高少數民族學生預科漢語教學質量上效果顯著。但是,學生在進入醫學專業學習后普遍有“前學后忘”、語言能力“跟不上”的現象。
各專業應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重新梳理實踐教學內容,合理調整實驗項目設置,精選經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強化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環節。課程設計的內容要選取具有一定臨床指導意義,能體現應用性、先進性、綜合性的課題,畢業設計(論文)應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4~5],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實踐。同時,應繼續加強實驗室開放、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和臨床實踐基地建設。
要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學科建設為基礎,科學地構建課程體系。通過修訂課程大綱、修改教案、調整學時分配、做好課程的歸并和整合工作。在新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盡量避免課程內容脫節、重復的現象,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6]。同時,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壓縮理論知識,在盡量增加臨床案例的同時還應體現學科近年來在課程建設中所取得的成果,全面改善單向傳輸的“滿堂灌”現象[7],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時間,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改革思政課程授課方式,通過購買網絡通識課程平臺、建立思政課程實踐基地教學等方式鼓勵激發學生對思政類課程的學習興趣,壓縮課堂授課時間,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在預科學習階段,以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漢語理解和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豐富預科漢語課型,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幫助學生順利跨越語言障礙的基礎上加大醫學漢語授課學時。在預科結束進入專業學習后,實行全程漢語授課,但考慮到從學習語言到熟練運用理解需要一定的過程,對剛進入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學習階段的少數民族學生,采用與漢族學生相同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通過適當增加授課時數,放慢教學進程計劃,使少數民族學生能順利渡過專業學習適應期,夯實醫學專業基礎。在專業課程學習階段,達到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基本上達到同步。
[1] 魏 潔,農樂頒,許世華,等.本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探討[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33(6):835-836.
[2] 翁妮爾.高校教學計劃的運行管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38.
3] 姚 君.地方本科院校課程體系優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16.
4] 李學毅.我國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經濟學類專業辦學特色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9:16.
5] 趙 峰,陳 全.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26(5):55-57.
[6] 汪 敏,雷 蕾.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醫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2):223.
[7] 張秀琴,李永平,劉云利.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與管理[J].高教論壇,2010,(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