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敏,孫曉嘉
(南方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術前焦慮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謝 敏,孫曉嘉
(南方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介紹術前焦慮的研究現狀及進展,重點闡述術前焦慮的發展歷史、評估方法、相關因素、干預措施以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現狀。
術前焦慮;護理干預;相關因素
相關研究[1]表明,外科患者在術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發生率一般在60%左右,最高可達80%。據國外相關研究報道[2],手術前焦慮不僅會使患者產生較強烈的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帶來嚴重的身心痛苦,生命體征發生變化,還會干擾手術與麻醉等醫療活動的順利實施,增加術后止痛劑的用量,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延長術后身心康復時間,甚至出現術后并發癥。因此,患者手術前的心理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重視。鑒于術前焦慮的研究將對今后臨床患者術前負面情緒的研究以及術前焦慮患者臨床護理工作的現實意義產生影響,本文就術前焦慮的關鍵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綜述,使臨床護士能便捷地從若干路徑去分析、確定患者產生術前焦慮的主要原因,進而為選擇和實施針對性強、效用高的護理干預對策提供依據,從而有效地幫助患者緩沖術前應激反應,并幫助術前焦慮患者早日恢復身心健康。
焦慮是人們對環境中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危險和災禍,或者要做出重大努力的情況下,進行適應時主觀上出現的一種緊張、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復雜情緒反應[3]。術前焦慮是一種緊張不安、不愉快的狀態,繼發于疾病、住院、麻醉、手術或其他未知的原因,是一系列的行為表現,體現為狀態、特質焦慮水平及焦慮程度隨時間波動,與人格特性密切相關[4]。據相關文獻報道[5]:國外從20世紀40年代就開始了對手術相關心理問題的研究,1967年Norris等對500個病例進行評定,報告術前焦慮者約為60%,Janis則就焦慮與手術預后關系提出其“u”形曲線及“Work ofworry”理論,幾十年來國外研究漸進至內分泌水平并做干預研究。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也逐漸涉足這一領域[6]。
2.1 主觀評估法
此法主要采用詢問或直接觀察患者言行的方式收集資料,并結合研究者的臨床經驗,對患者常見心理問題的可能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做出判斷。
2.2 客觀評估法
2.2.1 自編調查問卷 根據研究目的,綜合患者的一般需求及相關問題,在廣泛征求護士意見的基礎上進行相應調整,歸納成問卷[7]。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病程、性格、行為類型等。
自行設計問卷調查患者對手術的顧慮,包括擔心手術效果不好,擔心造成后遺癥,擔心麻醉不好而造成手術疼痛,擔心手術醫生責任心不強,擔心年輕醫生經驗不足等[8]。
2.2.2 借助常用的心理評定量表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I)[9]共40項,由兩個分量表組成。其中1~20項為狀態焦慮問卷(S2AI),用于評定目前的、近期某一特定時間的或情景的焦慮情緒體驗,可當做面臨各種誘發焦慮情景時情緒狀態的評價工具;21~40項為特質焦慮問卷(T2AI),用于評價人格特點(焦慮情緒反應),評價人們經常的情緒體驗。每項進行1~4級評分。
3.1 性別與焦慮
董兵[10]認為男女之間的焦慮沒有顯著差異,說明在面對手術這一重大事件時,男女患者的焦慮程度相近,而并非人們傳統觀念中想象的那樣,女性患者的焦慮要遠遠強于男性患者。男女之間的焦慮差異無顯著性,但女性患者的焦慮差遠遠高于男性患者,說明盡管經過了一定的心理護理,但隨著手術的臨近,女性患者焦慮波動較大,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較弱;男性患者焦慮波動小,情緒比較穩定,自控能力較強。
3.2 文化程度與焦慮
周意丹等研究認為,患者是否出現術前焦慮與患者對預后的估計、文化程度、診斷符合度有關[11]。由于文化程度低,不能準確認識自己的疾病,導致不能正確預計手術結果,所以其焦慮較高。董兵[10]等認為文化程度可能是影響患者焦慮的因素之一,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術前焦慮程度相應較低,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術前焦慮程度相應較高[12]。究其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手術前已經對手術這一重大事件有了較準確的認識,對手術可能造成的威脅比較敏感,由此產生的對手術的認知、評價可能高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
3.3 人格與焦慮
患者是否出現術前焦慮與其人格特征中的神經質、積極應對方式有關,神經質得分高的人易出現焦慮[11]。從有關研究的相關分析結果看,越是外傾的人,越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神經質得分較低的人也在中等水平上傾向于采取積極應對方式;神經質的人傾向于采取消極應對方式[12]。然而,現在有些研究表明,術前焦慮情緒的產生,不是某一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種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3]。
3.4 認知因素與術前焦慮
根據認知理論,認知是情緒情感產生的基礎,認知決定情感是否產生,也決定情緒情感的性質和強度,個體的認識判斷決定焦慮程度。任何事情都可能會失敗,但焦慮者意識到的僅僅是可能失敗,習慣主觀夸大失敗的可能性,或把不由自己負責的問題當做負擔而加重恐懼。觀念中的不斷重復導致強迫行為,強迫觀念、強迫行為反過來又加重焦慮[12]。
產生焦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干預措施也必須從醫療、教育、心理治療以及認知行為治療等方面多管齊下。
4.1 藥物干預
急性焦慮癥或恐慌癥幾乎都需要藥物治療。對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對比發現,藥物治療有顯著的療效且生效較快。
4.1.1 西藥治療焦慮常用抗焦慮藥物主要有∶(1)苯二氮類抗焦慮藥,是麻醉前最常用的藥物,對間斷發作的焦慮(術前焦慮)選用短效藥物,如阿普唑侖(佳靜安定)、氯硝西泮(氯羥安定)等;(2)三環苯二氮類抗焦慮藥,如艾司唑侖(舒樂安定);(3)二苯甲烷衍生物抗焦慮藥,如安他樂;(4)哌嗪羧化物抗焦慮藥,如佐匹克??;(5)噻嗪和噻唑衍生物抗焦慮藥,如氯苯甲酮;(6)氨基甲酸酯類丙二醇抗焦慮藥,如甲丙氨酯(安寧);(7)芳香族哌嗪類抗焦慮藥,如丁螺環酮;(8)巴比妥類鎮靜催眠藥[4]。
4.1.2 中藥治療焦慮基于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原則,通常根據臨床癥狀將治療焦慮的中藥方法分為兩類∶一類以寧心安神類藥為主藥,配伍選用滋陰補血、疏肝理氣、祛濕化痰藥;另一類以疏肝理氣為主,配伍選用燥濕祛痰或滋陰補血藥[12]。
4.1.3 中西醫結合治療焦慮西藥治療焦慮主要依其類型進行藥物干預和心理疏導,很多西藥效果雖好,但存在各種不良反應,導致患者依從性差。中醫藥治療焦慮多通過整體調節達到治病目的,主要針對癥狀治療。中西醫治療各有利弊,因而很多學者嘗試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焦慮,臨床上取得了較好效果[12]。
4.2 護理干預
護理干預是從患者的認知、行為、心理和環境等方面著手,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的干預措施,使患者對疾病、手術、麻醉方式、術后康復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有效地減輕患者的術前焦慮[14]。
4.2.1 圖文式術前訪視圖文式術前訪視是將手術室的相關環境、麻醉體位、手術室中醫護人員的穿著及術前注意事項等做成圖片,在訪視過程中向患者解釋,以降低患者對手術室的陌生感。同時使護患關系更加密切,使患者與手術室護士建立起相互了解和認同的關系,從而降低患者術前心理焦慮,改善圍術期的護理質量[15]。圖文式術前訪視可以使患者術前心理焦慮程度降低。對患者采用圖文式與語言交流相結合的訪視,幫助患者增加圍術期的知識,提高患者對手術及麻醉的認識,減輕對手術室的陌生感,并及時提出自己的疑惑,患者術前就知道該如何配合麻醉及手術,不僅可以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主動擺好體位,同時也減輕了對手術室的神秘感和恐懼感,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比護士單純用語言交代術中注意事項更為清楚明了,更具有說服力。
4.2.2 認知行為干預認知行為干預是心理治療的重要方法,其原理是通過改變患者思維、信念及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強調認知活動在心理或行為問題的發生和轉歸中的重要作用。在手術實施之前與患者親切地交談,經常詢問患者的感受,使其感受到安慰或體貼,消除對手術室的恐懼及神秘感。必要時可握患者的手、觸摸額頭等,幫助其消除恐懼。告訴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如有不適要及時告訴護士,便于及時解決,增強患者的安全感[16]。
4.2.3 術前健康教育護士根據患者年齡、文化程度、手術認知程度及心理狀態進行護理干預。對年齡小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采取口頭講述的形式;對文化程度高的成年患者采取口頭講述和書面資料的形式。健康教育內容包括相關疾病知識、術前準備、手術方式、手術過程的配合、麻醉方式、手術體位、疼痛、術后注意事項、并發癥、手術效果。研究發現,對患者進行術前教育,可明顯降低其焦慮程度,說明手術前讓患者了解有關手術信息,可改善患者的焦慮,提高對手術的耐受性,對促進術后早日康復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17]。
4.2.4 爭取社會支持讓患者家屬給患者以鼓勵,在進手術室之前至少有一位親屬在身邊,特別是配偶;對有宗教信仰的患者,在不影響手術、麻醉的情況下,允許攜帶幸運符[16]。指導患者積極尋求恰當的幫助與支持,主動參與護理活動,自覺調整精神、心理壓力,保持情緒穩定,有助于減輕焦慮水平,維護心身健康,加速康復。另外,應指導家屬及時向患者提供精神和經濟支持,幫助其降低焦慮水平,順利渡過手術關。研究表明,患者的焦慮程度和與執行手術的醫生熟悉程度有關,提示建立相互信賴的醫患關系能改善患者的術前焦慮狀態[11]。護士應充當聯絡者的角色,架起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橋梁,促進醫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幫助患者在充分理解自身疾病和治療方法的同時,獲得精神方面的支持,從而減輕不良情緒,維護身心健康。
4.2.5 感覺處理護士可降低病房環境的噪聲和調節病房光線,協助患者拒絕來電或來訪。其他的感覺處理如擦背、熱水浴、淋浴等,都有助于患者放松情緒[15]。
4.2.6 音樂治療音樂治療是通過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作為治療動力,幫助患者達到促進和維護健康的方法[18]。音樂通過心理作用和物理作用實現其治療作用。因為人的情緒與大腦皮層、下丘腦有密切的聯系,音樂通過改善和調整人的大腦皮層的功能,影響人的情緒,從而引起愉快、舒適的情緒。音樂還可以改善和調整人的邊緣系統的功能,而邊緣系統對調整人體內臟生理功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音樂可通過調整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而達到治療的目的[13]。護士可以幫助患者選擇一些輕松的音樂如弦樂組曲、低音調曲子。
4.2.7 芳香治療一項對正常人的研究顯示,使用芳香油類混合物的芳香治療能有效改善睡眠模式,安睡率從使用前的73%上升到97%,而鎮靜劑的服用率從90%下降到36%[19]。
4.2.8 肌肉放松訓練護士還可教患者做肌肉放松訓練,有意識地使某些肌肉群緊張,然后放松,可以從腳趾開始,也可以從離不適部位最遠的部位開始,周而復始地重復緊張—放松過程,在每一階段護士均給予指導[19]。
術前焦慮可帶給患者身心方面的雙重危害?,F在認為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及生活質量與治療效果同等重要,應作為衡量麻醉質量的指標之一,因此應重視患者術前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應繼續探索術前焦慮的發生機制、干預及預防治療措施,以期最大程度地減輕或消除患者的術前焦慮,使其積極配合,順利度過圍術期。盡管心理干預的方法很多,但到目前為止,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的診療流程仍未建立,防范措施過于單一。本文為降低術前焦慮的發生率、減少由于術前焦慮而導致的應激亢奮、降低圍術期不良事件和并發癥的發生率提供了相關依據。
[1]Lemon J,Edelman S.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to ICDs and the influence of anxiety sensitivity[J].Psychol Health Med,2007(12):163~171.
[2]Shu MingWang,Zeev N,Kain.PreoPerativen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Nauseaand VomitinginChildren:IsThereanAssociationAnesth[J].Analg Mar,2000(90):571.
[3]黃建嫦,馬珊.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前焦慮的心理護理分析[J].吉林醫學,2010(18):2912~2913.
[4]徐江寧,徐美英.術前焦慮的研究進展[J].上海醫學,2009(11):1030~1031.
[5]勝利,許又新.圍術期焦慮及干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3):134~138.
[6]劉建輝,韓衛星.病人手術前焦慮狀態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3):186~187.
[7]唐茂芹,胡蕾,趙貴芳,等.心外科患者手術前后抑郁癥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8,7(1):27~28.
[8]孫振曉,崔義才,于相芬,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前焦慮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0(1):47~48.
[9]彭超英.胎次在精神分裂癥中的風險分析[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5,5(1):17~18.
[10]董兵,潘孟昭.性別和文化程度對術前焦慮的影響分析[J].武警醫學,2000(12),705~706.
[11]周意丹,陳力,李麗,等.160例手術病人心理特點與術前焦慮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4):263~264.
[12]張立.擇期手術的成年患者產生術前焦慮的相關因素分析[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07.
[13]葉友萍,鐘美香.患者術前焦慮與預防措施[J].海南醫學,2009,(S1):215~216.
[14]黃秀英.冠狀動脈造影術前教育及術后康復護理[J].護理研究,2004,18(2B):309.
[15]崔秋景,徐京燕.圖文式術前訪視對術前患者心理焦慮程度的影響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0(5):422~423.
[16]司曉燕,邢竹云.術前護理干預對手術患者焦慮影響的觀察[J].吉林醫學,2010(13):1932~1933.
[17]劉建華,杜國強,胡緯.術前指導對圍手術期患者焦慮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學,2006(3):498~499.
[18]趙景芳.精神因素與癌[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
[19]華陵莉,王素芬.患者焦慮的評估及處理[J].實用護理雜志,1999(11):46~47.
R619
A
1671-1246(2012)15-01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