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俊
(鹽城工學院人文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廣義的“十年詞匯”是指1966~1976年“文革”起止10年間在中國大陸使用的所有現代漢語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包括具有現代漢語一般語義的“通用詞語”和具有“文革”特殊語義的“專用詞語”;狹義的“十年詞匯”僅指具有“文革”特殊語義的“專用詞語”。“根正苗紅,又是出席自治區會議的紅衛兵代表”中的“出席”“會議”屬于“通用詞語”,“紅衛兵”狹義專指“文革”期間學校里自發組成的學生團體及其成員,屬于“專用詞語”。所謂共時嬗變,是指共處于某一特定時期的演變?!啊暝~匯’共時嬗變”即指現代漢語詞語在“文革”期間的演變。多數“專用詞語”和少數“通用詞語”在“文革”期間經常處于共時嬗變中,且就整體而言,這種開放的嬗變又對20世紀現代漢語詞義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十年詞匯”中,不少“專用詞語”的使用頻率處于動態變化中。
“走資派”作為“專用詞語”,是對“文革”期間黨內“一部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領導干部”的簡稱?!白哔Y派”一詞在1966~1976年《人民日報》語料庫(以下簡稱“語料庫”)中出現的年份與次數(含重復者)見表1。

表1 “走資派”一詞在語料庫中的使用情況
“老三篇”作為“專用詞語”,專指毛澤東的三篇文章,即《愚公移山》《為人民服務》和《紀念白求恩》?!袄先币辉~在“語料庫”中出現的年份與次數(含重復者)見表2。

表2 “老三篇”一詞在語料庫中的使用情況
“語言的演化緊密地依存于歷史條件,語言演化和演化所處的歷史條件有明顯的關系?!盵1]193不少“專用詞語”使用頻率的變化,同樣與“文革”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變化有關。據表1,“走資派”于1968年為配合“炮打資產階級司令部”使命,形成首個用詞高峰,在“語料庫”里(下同)出現次數達4 000多;1976年,為配合“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而形成第二個用詞高峰,出現次數達6 000多。據表2,因林彪倡導、推崇,“老三篇”自1966年到1971年形成使用高峰期,《人民日報》年均使用在1 000次左右,1970年更是多達1 500次以上;自1971年“九·一三”事件發生到1976年,“老三篇”則未在“語料庫”中出現過。
詞義的變化主要指詞義適用范圍的擴大、縮小或轉移。“文革”期間,不少“專用詞語”和部分“通用詞語”詞義處于動態變化中。
“紅衛兵”出現于“文革”初期,當時泛稱給自己系上紅色袖標的工、農、兵等社會成員。
(1)工人、學生、南京市“紅衛兵”代表等先后在會上講了話。(《全國各族人民決心大立毛澤東思想》,1966年8月21日)①
例(1)中“紅衛兵”與“工人”“學生”并列使用,表明其中不只包括學生,也包括工、農、兵等社會成員。
隨著1967~1968年“文革”進入高潮,狹義“紅衛兵”一詞也進入其使用高峰期。
(2)北京師范大學二附中的紅衛兵說:毛主席就是支持我們紅衛兵。(《大會花絮》,1966年8月19日)
例(2)中兩次出現的“紅衛兵”,詞義專指學校里自發組成的學生團體及其成員。
“文攻武衛”作為“專用詞語”,“文攻”義為口誅筆伐,“武衛”義為用武力捍衛。
(3)文攻武衛的口號是對的,你們不能天真爛漫。(《證照中國1966—1976》,新華出版社,2009年)
例(3)出自江青于1967年7月22日以中央“文革”小組組長身份接見河南省群眾組織代表時的講話內容?!拔墓ノ湫l”口號的提出,加劇了全國性武斗局勢,造成全國性混亂局面。從詞義本身講,“文攻武衛”應是先“文攻”后“武衛”,但各地群眾組織在理解口號含義、落實“領導講話精神”的過程中,舍“文攻”而取“武衛”,以致“武衛”最終演變為“武攻”。
詞義的發展通常是動態的,多數有“前承”或“后繼”?!笆暝~匯”共時嬗變對20世紀現代漢語詞義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詞義在“文革”前或中或后“①伴隨新詞而來的新詞義的不斷涌現;②固有詞詞義項的增加;③一部分詞義的淡出;④詞義中理性義和感情色彩義的變化;⑤基本義、一般義的相互轉化”[2]183。具體而言,“十年詞匯”共時嬗變對20世紀現代漢語詞義發展的影響集中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不少“專用詞語”出現于“文革”期間,其特殊詞義也僅用于同一時期。“文革”后,這些詞語即使有所使用,也僅算作歷史名詞。
作為“專用詞語”,“工宣隊”是“文革”時期“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簡稱,該詞語主要使用于“文革”期間。
(4)他們暢談了工人階級登上上層建筑領域斗、批、改政治舞臺以來,上層建筑各個領域所發生的深刻的革命變化,以及工宣隊本身思想革命化的收獲。(《貴州省舉辦工人宣傳隊毛澤東思想學習班》,1969年2月13日)
例(4)中,“工宣隊”所用為“專用詞語”的“特殊語義”。
(5)1969年,王師傅隨他們工廠的工宣隊進駐北大,被分配負責我哥哥那個班的工作。(《在江西的日子里》,1984年8月22日)
例5出自鄧小平小女兒鄧榕寫于1984年的回憶文章?!肮ば牎痹谖闹幸咽菤v史名詞。
作為“專用詞語”,“樣板戲”指“文革”期間由若干劇目構成的“革命樣板戲”的簡稱?!皹影鍛颉钡拇韯∧坑芯﹦ 吨侨⊥⑸健贰都t燈記》《沙家浜》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
(6)《沙家浜》和其他革命樣板戲的誕生,是毛主席文藝路線對以周揚為代表的資產階級、修正主義文藝路線進行斗爭的偉大勝利!(《實踐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1966年12月9日)
例(6)中,“樣板戲”所用為“專用詞語”的“特殊語義”。
(7)“文革”期間只準演那么幾個樣板戲,李玉和、楊子榮、南霸天、刁小三什么的從來都扮過。(《從來》,2003年7月19日)
《從來》是2003年7月19日《人民日報》的《大地·文藝》副刊發表的一篇回憶文章。例(7)中“樣板戲”已是歷史名詞。
1.完全沿用
據前文,“老三篇”出現并常用于“文革”前6年。
(8)“老三篇”堅定了他們的斗志,繼續試驗下去。(《增產節約的潛力能不斷挖掘嗎》,1966年1月26日)
“文革”結束后,“老三篇”特殊詞義仍見完全沿用者。
(9)通道左側掛著毛主席著作《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鄉土記憶 我們共同珍藏》,2011年5月18日)
例(9)中,“老三篇”一詞使用于2011年,離“文革”結束已有35年,所用仍是“專業詞語”的特殊語義。
2.基本沿用
“文革”后,有些“專用詞語”特殊詞義的基本內涵未變,但所指具體對象有變化。
作為“專用詞語”,“工農兵大學生”特指“文革”期間從工人、農民、士兵中被選拔進入高校學習的學生群體。
(10)看到工農兵大學生迅速成長,大家打心底里感到高興。(《喜看工農兵大學生迅速成長》,1973年3月25日)
例(10)所言“工農兵大學生”所用為“專業詞語”的特殊詞義。
(11)中國又驚現工農兵大學生!(《中國又驚現工農兵大學生》,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oo01/1/388188.shtml)
例(11)是2008年6月28日發表于“天涯論壇”的一則帖子的標題。句中“工農兵大學生”指4名當年因獲“抗震救災英雄”稱號而被保送大學的四川少年。這4名學生與“文革”期間“工農兵大學生”均“來自工農兵”且“被選拔”(無需參加高考)進入高校學習。只是4名學生“被選拔”具有臨時性,“文革”選拔“工農兵大學生”已是常態化。
“目前,‘文革’詞語大都在感情上、詞義上或用法上產生了異化,其中相當一部分已被更新?!盵3]有些“專用詞語”出現于“文革”期間,但“文革”后詞義有較大的變化。
“憶苦飯”是“文革”期間許多部隊、學校、單位等刻意用粗劣原料烹制的食物。組織吃“憶苦飯”意在使參加政治教育活動的青年戰士、學生、職員等不忘舊社會的苦,感念共產黨的恩。
(12)吃憶苦飯,是市革命委員會全體成員所上的第一堂階級教育課。(《活學活用“老三篇”,以斗私批修為綱,認真改造世界觀》,1967年12月13日)
原文發表于“文革”中。例(12)中“憶苦飯”所用為“專業詞語”的特殊詞義。
(13)讓他們多吃點“憶苦飯”也未嘗不可,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得懂得改革、發展的艱辛。(《逆境、順境與成材》,1994年4月19日)
原文發表于“文革”后。例(13)中“憶苦飯”已用于借指較為艱苦的生活、創業條件,“吃‘憶苦飯’”則意在要求年輕人保持前輩的艱苦創業精神,而不限于“不忘舊社會的苦,感念共產黨的恩”。
(14)你的運氣不佳,我已做好一桌“憶苦飯”,來不及換了。(《野菜待客》,1998年9月5日)
原文也發表于“文革”后。例(14)中“憶苦飯”僅指作者此前準備的粗茶淡飯,與后文提及的食不厭精的“會議飯”相對照。吃“憶苦飯”體現作者追求素樸生活的淡泊情趣。
1.多數“通用詞語”貫用于“文革”前、中、后,詞義基本無變化。
“十年詞匯”中多數“通用詞語”,“雖在‘文革’期間出現,但‘文革’前后時期都有使用,且在‘文革’期間語義并無特殊性”[4]。
作為“通用詞語”,“中學生”指在中等學校讀書的學生。
(15)中學生一五五○六人,占全部學生二分之一強。(《發展中的華北中等教育》,1948年9月21日)
(16)來訪青年李經華,原是武漢市的一個中學生,后來去云南工作。(《在革命委員會的接待室里》,1968年6月20日)
(17)此外,學生每日學習包括自習時間,小學生不得超過6小時,中學生不得超過8小時。(《學校也要管健康》,2003年12月24日)
例(15)~例(17)分別出自“文革”前、中、后《人民日報》載文,句中“中學生”均無“專用詞語”的特殊語義。
2.有些“通用詞語”詞義由“一般”到“特殊”,再重返“一般”。
“黑幫”原指社會上的地下犯罪團伙或其中的成員,屬于“通用詞語”。
(18)但是上海人民在肅清反革命分子的斗爭中……終于揭發了這批罪大惡極的反革命黑幫。(《在宗教外衣的掩蓋下——龔品梅反革命集團罪行之二》,1955年12月11日)
作為“專用詞語”,“黑幫”在“文革”期間主要指“走資派”,有時也泛指所有被打倒的“牛鬼蛇神”。
(19)要把這一小撮反革命黑幫從政治上、思想上、理論上徹底批倒批臭,就必須更加深入地,持續地開展革命的大批判。(《狠抓階級斗爭,奪取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1968年5月26日)
“文革”后,“黑幫”又恢復了原“通用詞語”的詞義,仍指社會上的地下犯罪團伙或其中的成員。
(20)這些劣跡斑斑、民憤極大的“黑幫”是如何戴上“紅帽子”的呢?(《警惕黑幫戴上紅帽子》,2001年5月16日)
“狗崽子”原指“幼小的動物”,后多用作罵人的詈詞,屬于“通用詞語”。
(21)站在二木匠身邊的后生子氣沖沖地跟著說:“狗崽子!過河就燒橋!”(林藍《紅軍橋》(劇本),1961年8月7日)
例(21)中“狗崽子”就指地主老財本身,而非指他們的后代。
“文革”期間“狗崽子”專指出身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及走資派家庭的青少年。
(22)為了資本主義復辟,你們販賣了大量古今中外低級黃色冒險的小說,使那些狗崽子們從你們那里得到了滿足。(《向舊世界宣戰》,1966年8月26日)
“文革”結束后,“狗崽子”恢復使用了原詈詞義。
(23)秦升罵安貞煥是“狗崽子”的行為惡劣到了極致。(《中超球員:沒用韓語罵安貞煥狗崽子 用的是英語》,http://news.163.com/09/0512/13/594ALRMP000120GU.html)
在2009年一場“中超”比賽中,江蘇舜天隊員秦升一直用外語辱罵大連實德隊韓籍外援安貞煥是 “狗崽子”,并由此引發激烈沖突。例中“狗崽子”所用為原詈詞義。
3.有些“通用詞語”詞義由“一般”到“特殊”,再到用作 “新‘一般’”。
這里所言“新‘一般語義’”,指該詞義不再有“特殊語義”,也不是原通用詞義的“新詞義”。
“?;逝伞痹盖迥┟癯跻钥涤袨?、梁啟超為首的與革命派相對立的開明貴族及保守派資產階級成員(以下簡稱“保守成員”)。
(24)酒保答道:“客人不知,我這酒樓雖不十分繁華,所往來的都是些維新志士,所以我家菜品,共分兩派:第一是?;逝桑诙锩伞!?海天獨嘯子,《女媧石》,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
例(24)中,“?;逝伞奔粗浮氨J爻蓡T”。
“文革”期間,“?;逝伞笔菍ΡWo“資產階級司令部”、當地黨政組織或本單位“走資派”的個人和組織的統稱。
(25)他們推翻了以陸平為首的資產階級保皇派的統治。(《做無產階級革命派,還是做資產階級?;逝桑俊罚?966年6月5日)
例(25)中,“?;逝伞彼脼椤皩I詞語”的特殊詞義。
“文革”后,“?;逝伞痹~義往往轉指保護或維護本組織、本單位地位最高既得利益者的個人或組織成員,與“走資本主義道路”無關,也與“保守成員”無關。
(26)先是魯能,然后是天津和申花,如今在中國足壇被徹底清算的“假球嫌疑者”,竟然都來自中超元年曾結成利益聯盟的“保皇派”小團體。(《重慶晚報》,2010年10月22日)
例(26)中的“皇”,指某些當時中國足協的主要領導者。
注釋:
①如無特別標注,文中例句均出自1966~1976年《人民日報》載文。
[參考文獻]
[1](法)房德里耶斯.語言論[M]//胡明揚.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曹煒.現代漢語詞義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3]孟國.“文化大革命”詞語的更新和異化[J].天津師大學報,1992(5):76-80.
[4]唐余俊.“十年詞匯”影響網民網絡詞語“施暴性”途徑之探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2(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