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琴 趙珊 陶麗榮 林小燕 劉廣珍
子宮肌瘤(Hysteromyoma)在女性生殖器較為多發,目前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單獨發生也可多處發生,根據肌瘤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很多不同的種類,常見的有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子宮頸肌瘤,若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引發不孕、流產、尿頻、排尿障礙等危害,對于女性的危害極大。腹腔鏡剔除術對于子宮肌瘤臨床效果好,然而做好護理工作對于減輕患者痛苦以及降低感染幾率十分關鍵[1-2]。本次研究選擇自2010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婦產科接受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分析婦產科子宮肌瘤腹腔鏡剔除術臨床護理效果,具體信息如下。
1.一般資料:觀察組30例婦女年齡24~38歲,平均31歲。其中漿膜下肌瘤8例,肌壁間肌瘤6例,黏膜下肌瘤等12例,子宮頸肌瘤4例;對照組30例婦女年齡25~35歲,平均32歲。其中漿膜下肌瘤7例,肌壁間肌瘤9例,黏膜下肌瘤等11例,子宮頸肌瘤3例;。兩組在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行持續硬膜外麻醉下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腹腔鏡剔除術。
2.臨床診斷:患者可無明顯臨床癥狀,而體征上主要表現為子宮壁上觸及突起的肌瘤,B超可動態觀察到子宮肌瘤變化情況。
3.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1)術前:術前1天晚飯減量,進軟食,午夜后禁食;進行相關的皮膚、腸道準備,按醫囑睡前給予鎮靜安眠藥。協助醫生做好各項輔助檢查,如肌瘤過大或已經紅色變形,應密切觀察病人的自覺癥狀與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充分地溝通,講明利害關系,包括小肌瘤難以發現剔除不凈的可能,術中出血不能控制,子宮切除的可能,日后仍有肌瘤復發的可能,備足血如紅細胞和血漿等。
(2)術中措施:進入手術室后,趁手術未完全開始會出現如焦慮、恐懼、抑郁等情緒,可利用消毒鋪單和麻醉起效前短暫的時間對患者進行心理引導;術中配合要穩、輕、準,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同時為預防術中出血,可準備縮宮素、麥角堿、米索前列腺素醇等,若術中出血較多,可剔除肌瘤時用止血帶在宮頸內口上方闊韌帶無血管區阻斷子宮動脈的血供,邊剔除肌瘤邊結扎包膜血管,剔除肌瘤后瘤腔需嚴密縫合,不留死腔[3]。
(3)術后:去枕平臥6~8小時;術后次晨取半臥位,每15~30分鐘監測1次血壓、脈搏和呼吸,連續監測6次以后改為每4~6小時1次;24小時以后,每日2次,直至平穩,觀察下肢感覺恢復及子宮收縮、惡露情況,如出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并做好搶救準備,注意營養及飲食[4],保持大便通暢。
4.統計學分析:采用 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278±115)ml,1例出現感染;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451±187)ml,3例出現感染;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比較
子宮肌瘤雖然是一種良性腫瘤,但對婦女的危害也十分巨大,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嚴重可能會出現不孕不育的現象,這對婦女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因此對于子宮肌瘤必須及時進行治療,幫助患者擺脫疾病困擾。本次研究發現在子宮肌瘤腹腔鏡剔除術的術前、術中、術后給予針對性的護理能夠顯著減少術中患者的出血量,降低感染的幾率,可作為今后臨床護理的借鑒和參考。
1 王伽略,楊孜.妊娠合并婦科腫瘤: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診斷與處理?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23(10):740-743.
2 孫利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護理配合?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2):71-72.
3 李春英,宋艷麗,呂維維.婦科子宮肌瘤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8):299-300.
4 尚麗新,陳震宇,孫靜莉,等.剖宮產術中子宮肌瘤核除術405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21(10):63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