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寺無梁殿建造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 ,位于銅殿兩側的雙無梁殿,左名文殊殿,右名普賢殿。兩殿形制大小相同,均為單檐歇山頂,全用青磚砌疊而成,外形則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分上下兩層。殿平面為長方形,面闊(3間)7.62米,進深(2間)5 .62米,高約4米,為明代所制最小無梁殿。在兩殿的次間各有樓級,砌在夾墻內,均為17級 ,寬0.6米,僅能容一人上下樓梯。兩殿下層正立面辟一門二窗,都是圓拱形,門窗頭上雕刻有二龍戲珠和云紋等。上層的門與下層相同,上層的二窗為長方形,窗內為球文格眼,以磚制成。殿立面全部用垂蓮柱,正面4根,兩山下層各3 根,上層各2根。柱端兩旁有雀替、華版、額枋及斗拱等。上層外部平座欄桿、裙版和垂蓮柱等都鐫各種紋樣,細部雕刻精美。這兩座無梁殿屋頂的坡度很小,屋檐出檐較短,屋角起翹亦不高,在形式和手法上與北京北海的無梁殿相似,但在藝術造型與雕刻工藝上更勝一籌。隆昌寺無梁殿最為人們所稱道,宅所小巧玲瓏、風格古樸,且一處有同式的兩座無梁殿,這在全國的同類建筑也是獨有的。無梁殿于198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下圖所示。
隆昌寺無梁殿作為現存典型的明代佛教建筑,其外貌精致的仿木構造建筑藝術仿若兩座精美的藝術品,精致的磚雕裝飾,從文化背景及建筑構件的裝飾內容都可能激起美術愛好者、攝影愛好者研究的無限欲望。

隆昌寺無梁殿(普賢殿)
隆昌寺無梁殿磚雕藝術體現了江南地區典型的美學思想,有著精致、秀麗、小巧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建筑的屋頂、墻面、門窗等較為明顯的地方都有所表現。
(1)屋頂造型藝術
隆昌寺雙無梁殿的屋頂為單檐歇山頂。正脊飾簡單的花草紋連續紋樣,裝飾較為簡潔清爽。正脊兩端的吻獸為吞脊龍吻,吻尾外彎。戧脊裝飾飾有角獸及仙人,整個屋頂造勢莊嚴雄偉、儀態大方。
(2)墻壁造型藝術
雙無梁殿墻壁均為仿木構造磚雕藝術最為主要的位置,上面飾有垂蓮柱磚雕、斗拱磚雕、仿木構雀替磚雕、額枋磚雕等。墻壁上的磚雕構圖基本上是均衡式,墻角一般采用角花的組織形式。裝飾題材內容包括:動物、植物、花鳥蟲魚、珍禽異獸、文字和具有吉祥寓意的幾何紋樣。這些圖案形式均帶有吉祥寓意,富有象征性,意蘊深遠。
(3)門窗造型藝術
門窗造型均為券門券窗,一層建筑上的券門券窗均以適合紋樣的組織形式進行仿木構裝飾,門上的浮雕雕刻均以龍為題材進行組織構圖,窗則以鳳為題材內容進行組織構圖,二層空間的窗則飾以仿木構造窗飾的小球文格眼紋樣,門窗造型均符合明代磚石建筑的特點要求,裝飾紋樣則采用了中國傳統吉祥裝飾形式。
隆昌寺無梁殿的建筑裝飾的題材內容豐富而廣泛、多采用中國傳統吉祥紋樣的素材進行磚雕雕刻,大部分內容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和積極向上的樸素追求。通過實地的測繪與斟酌,發現其隱含在龐大的題材內容背后的意蘊內涵。
(1)珍禽異獸喻仕祿順暢、地久天長。
無梁殿磚雕裝飾圖案大都是龍紋、鳳紋、馬紋、麒麟、錦鳥、鷺鷥、鹿紋、兔紋、魚紋、喜鵲登梅紋、羊紋、金猴望月紋、鎮宅神虎紋等等珍禽異獸,大多以適合式的圖案組織形式出現,多數直接適合在方形的青磚范圍內,只有券門券窗憑借倒“U”形的造型骨骼順勢構圖。例如,文殊普賢無梁殿正門上均以磚雕形式雕刻適合式構圖的“雙龍戲珠”紋樣。磚雕圖案以券門的弧線造型為構圖基準,雙龍呈對稱形共戲一珠,周圍以海浪紋、吉祥云紋、寶相花紋等為配景。整體上的造型要素以點線面的形式相互搭配,雕刻細致、線條圓潤流暢、自然飄逸、層次分明、虛實相應、凹凸有致、關系明了,顯現了磚雕藝人的精湛技藝。普賢文殊兩窗則飾以“鳳戲牡丹”的磚雕紋樣,兩鳳呈對稱狀共戲一牡丹,周圍以寶相連續紋樣為配景,整體看來,造型以券窗的流線形構景,主次分明、層次得當、空間感強。券門券窗上的吉祥龍鳳紋樣均附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寓意“官上加官”、“多子多孫”、“天長地久”等美好愿望。這些磚石雕刻紋樣大都結合一些祥物瑞草組合成賦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裝飾內容,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吉祥紋樣的意蘊內涵。另外,隆昌寺磚雕吉祥圖案還利用漢語的語言文化,運用諧音、借喻等形聲手法表達喻意。如“一路連科”,封建社會科考之中連連及第謂之“連科”。“一路連科”,意即闈場得意,一路順風。構圖一般用鷺鷥、蘆葦、荷花等組合,鷺鷥的頭一般朝上,這些裝飾內容的搭配組合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意念、當時的民風民情和文化意識形態。

普賢正立面二層欄板上磚雕圖案(北起)
(2)奇花異草,清透圣潔品質。
無梁殿中的奇花異草磚雕圖案基本上集中在兩山墻的欄板上,少量集中的蓮花柱間。多采用單獨式構圖及連續式構圖。裝飾題材內容有:蘭、竹、蓮、奇異草等具有高潔品質的花草圖,寓意清正廉潔、剛直不阿、出污泥而不染,清雅淡定的君子之道。這些奇花異草的品質根源也跟佛祖釋迦牟尼歷盡磨難、立志成佛的歷史典故有關。其中,“蓮花”紋樣在整個隆昌寺主體建筑上比比皆是,蓮花圖案是佛教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經典、標志性的圖案紋樣。這是因為據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家鄉盛產荷花,佛祖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花就是佛祖誕生的象征。由此,佛教信眾相信往生者“皆于七寶池蓮花中化生”。不僅如此,佛教信眾更進而相信蓮花代表了修行程度,認為高僧誠心念佛,則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若能精進,則其花漸大,倘若退惰,則其花萎落。佛教認為,世有“六塵”,要想進入佛國,必須遠離塵世、遁入空門、專心修佛、消除污染,“四大皆空”。蓮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的“五種天華”而致有“四德”、“四義”、“十善”,可以啟示信眾覺悟佛陀的大智、大悲、大能,從而得到升華,升人凈土。正因為如此,蓮花圖案理所當然地成為佛教標志。正因為如此,佛寺建筑和佛事器物上必然刻有蓮花圖案。作為佛臺裝飾,蓮花代表了圣潔和莊嚴,作為佛寺建筑和佛器的裝飾,蓮花代表了神圣和召喚,由此看來蓮花集中了真善美所有的象征及超凡脫俗的高雅心境。
(3)文字圖案,隱含功德意蘊。
文字圖案也是隆昌寺無梁殿磚雕的題材之一。如普賢殿、文殊殿山墻上就有“普賢王菩薩”、“ 妙吉祥菩薩”的文字磚雕,這些磚雕文字不但指出了各個無梁殿所供奉的對象,還延伸出二位菩薩的功德庇佑。“普賢王菩薩”被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妙吉祥菩薩”則代表智慧,所以有人想祈求自己的兒女學業有所成,就要膜拜文殊菩薩,若要祈求平安幸福、長命百歲則要膜拜普賢菩薩。無論是上述哪些圖形或文字在磚雕裝飾中大都追求“圖必有意,意在吉祥”的境地,表達了人們對吉祥幸福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造型簡潔,清新秀麗。
隆昌寺無梁殿建筑藝術造型簡潔,多采用與佛教建筑題材有關的物象組圖,以適合紋樣、單獨紋樣造型,緊緊圍繞中國傳統紋樣題材內容進行構圖,以水磨青磚為載體,采用浮雕雕刻的形式進行造型,強調空間層次感和立體感,形象靈動、惟妙惟肖。工藝細致,秉承江南建筑清新秀麗的藝術特點,小巧而秀氣。
2、審美意識,純樸自然。
隆昌寺無梁殿青磚素墻,樸素簡潔,給人以純樸自然的美感,但又比較講究裝飾,配置各種精美的磚雕,形成高雅的藝術格調。推崇純樸自然,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精神。我國美學中有“道法自然”的悠久傳統。譬如,莊周的審美理想充分體現道的精神“樸素”,認為“樸素而天莫能與之爭”。 唐宋時代認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風姿才是一種真的美。歷代的藝術家都把“樸素自然”當作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全面、深刻、持久地影響了中國藝術的主題、結構和風格。中國傳統磚雕推崇自然樸素的審美風尚,成為文人超越儒家人倫境界、表達精神自由追求的最高形式。千百年來一直都是磚的天然質地,極少加以涂飾,保持材質的天然紋理和本來的色彩,充分體現材料的質地之美。例如,隆昌寺雙無梁殿磚石藝術表現中,門上、立面上的磚雕無論雕刻得如何精細,都從不以五色勾畫。石窗上的雕飾紋樣也都是保持純磚材料的質感而不施以丹青,給人一種素樸、文雅而自然的美感。中國樸素自然的美學思想深深地滲透在隆昌寺磚石藝術中。
3、形象抽象,節奏韻律強。
中國傳統磚雕多采用具象的創作方法,而隆昌寺無梁殿卻以抽象形象造型,這顯得尤為獨特,裝飾意味十足。塑造時遵循節奏、韻律、比例、均衡、對比等形式美學的變化規律。隆昌寺無梁殿磚雕在廣泛吸納佛學、文學、繪畫、民俗等各類藝術精華為己所用的基礎上,在創作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形式語言,利用縝密繁縟的點、線、面組合,使對稱、均衡、反復、節奏等變化規律貫穿其中,力求在視覺上達到一種裝飾美、空間層次。浮雕雕刻中特別突出了線的組合作用,其線條變化或是散淡飄逸,或是線線相連,形成統一的力感。在雕刻技法上盡顯嫻熟而富有理趣,游刃有余。例如,隆昌寺無梁殿立面墻上垂蓮柱旁邊的雀替(見下圖),磚刻形象以浮雕形式出現,曲線表現華潤飽滿、虛實相應、形象近似、節奏韻律感強,工藝相當嫻熟精致。

隆昌寺無梁殿蓮花柱旁邊的雀替
隆昌寺無梁殿建筑裝飾藝術內涵寓意的背后,隱藏著其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啟示作用,倘若能找到傳統建筑藝術特色與現代藝術設計的契合點,將能真正做到繼承發揚傳統藝術精髓,創造富有民族藝術風格的個性設計“奇跡”。在設計學創作手段上可以將這種“契合”理解為:把傳統藝術的構成方法與表現形式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不但可以表達設計理念,同時也可以體現民族個性,借用科學分析的方法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梳理分析,進行歸納、概括與整理,重新組合、構造與配置,形成新的設計理念。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靈感來源于傳統斗拱的造型,它就是汲取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之作。還有就是建筑裝飾的一些傳統裝飾紋樣也可以嫁接到現代設計中,起到裝點畫面設計、豐富視覺形象、錘煉藝術感染力的作用,如下圖中傳統“鱗紋”、“回紋”、“席紋”在現代裝飾繪畫中的運用。這都可以說明提煉民族優良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從進一步深層的意義上來說,對于傳統藝術元素的運用,不僅要去提煉和創新傳統藝術的形,更要去探求挖掘蘊涵其背后的深層的含義。對傳統的藝術符號、藝術元素、藝術色彩、藝術形象加以創新變化,同時在充分認識來自現代西方的各種設計思潮的基礎上,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時代的民族設計形式,找到真正屬于我們民族的、同時又能夠為國際社會所認同的現代設計藝術作品。

隆昌寺無梁殿建筑裝飾藝術是在明代統治階級意識、民風民情、文化背景的相互作用下,進而結合明代佛教建筑布局特點的情況下產生的。無梁殿磚雕藝術突出,集中國傳統裝飾與佛教經典裝飾內容于一體,造型小巧玲瓏,結構嚴謹,以磚代木,無梁無柱,風格古樸,樸素自然,雕刻精美,是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重要的一部分。作者研究本文也是立足于汲取中國傳統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在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意念的基礎上,殷切期望我們當代設計師以此為啟示不斷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因素與現代設計的完美結合,進一步設計出真正的、富有民族性的、讓后人引以為豪的“國際性”作品。另外,也希望以此為導引,進一步帶動對中國傳統古建筑的研究與探討,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1]錢澄宇. 江蘇的五座無梁殿.江蘇地方志,2006(2):36~37
[2]尚潔. 中國磚雕. 第1版.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3]張道一,唐家路. 中國古代建筑磚雕. 第1版.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4]王強,陳學文.中國傳統磚雕的審美意蘊——以天津老城磚雕為例.江西社會科學,2009(2)
[5]閻娜,李琰君. 磚雕藝術在關中傳統民居中的應用研究. 藝術探索,2010(2)第24卷第1期: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