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儒家傳統養生思想及其對體育價值觀的影響

2012-03-29 12:33:09王金龍
關鍵詞:儒家孔子思想

王金龍

(東北財經大學 體育教學部,遼寧 大連 116025)

一、引 言

中國傳統養生思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歷代典籍中,有關養生益壽的內容隨處可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儒、道、佛、醫等各家養生思想相互影響,都強調“心”重于“身”,養心重于養身,養心與養身是人生的最重要的生活內容。但儒家養生思想卻自成體系、獨樹一幟。儒家學說是由孔子創立的,是以孔、孟之道為基礎的我國先秦時期最主要的學派。他們宣揚仁、義、禮、樂,以“仁愛”為立身的核心,以“中庸”為行為準則,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1]通觀儒家思想,其中的“樂天知命”、重“禮”貴“仁”、“禮之用,和為貴”、愛惜生命的“重生思想”,都蘊含了豐富的養生思想,蘊含著養生、延年益壽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儒家養生思想是入世的,目的是“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禮記·儒行》),[2]可見,養生并不是孔子生命哲學的終極意義,其生命哲學的終極意義就是聞道,實現個體生命的價值,超越現實層面的生活。

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漫長發展歷史過程中的重要思想結晶,經過兩千多年的積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集體潛意識,對中國人的普遍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價值觀念都有著深刻的影響。[3]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在此基礎上社會全民健身運動的興起,儒家傳統養生思想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成為當前體育價值觀多元化的一個重要分支。

二、關于養生思想的生成發展

養生思想起源于人們健康長壽的社會思想,這在《尚書·洪范》中的“五福”、“六極”之說中,在《詩經·大雅》“既醉”的詩篇古文獻中描述得很清楚。在這種求長壽的社會思想的影響下,產生了《詩經·大雅》所說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認識,說明聰明而有智慧的人能順理而行,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做有害自身的事。這種認識應該是我國養生思想的萌芽。怎樣順理而行保護自身健康呢?《尚書·無逸》記載了勞力有益于長壽,過分安逸就不可能長壽的道理。后來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如《大戴禮記·易本命》所說的“動必以道,靜必以理;動不以道,靜不以理,則自夭而不壽”的道理,說明養生健身必須掌握動靜規律。至此,我國古代養生健身思想已初步形成。

養生健身思想,在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繼續發展。這種發展體現在《尚書·益稷》指出的“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等有關論述里。古人以“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易·系詞上》),以人體比喻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上述記載就是以人的頭腦聰明、四肢強健,整個身體就會健康的道理來比喻君主英明、大臣賢良,國家就會強盛的道理。這說明中國古代人已經領會到頭腦四肢與身體健康的關系,說明身體健康必須包括元首(頭、腦、心、神)和股肱(四肢、身、形)兩個方面全面發展。這也可以說是我國養生健身思想中關于形、神關系的較早論述了。

養生健身思想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剛四肢以衛體,平八索以成人”(《國語·魯語》)的論述。強調鍛煉四肢,以保(養)衛身體,和“八體”以應“八卦”,使身體均衡發展的要求,從而使我國養生健身思想進一步趨向完美。

養生健身的最重要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周易·說卦》提出的“順性命之理”。所謂“性”是指生命的本質,“命”是指生命的來源,“性命之理”是指生命運動的規律。要養生必須懂得生命的本質、來源,并順應其運動規律。這一問題直接聯系到宇宙的生成、本質及運動規律這個哲學的根本問題。所以我國古代養生思想與哲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古代養生學發展了哲學,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哲學發展的重要基礎,而正確的哲學思想,又指導了養生學(包括醫學)的發展。

如何“順應天命”以養生呢?中國古代人對于人的研究與現代西方不同,他們不僅從微觀上、從解剖人體入手,更重要的是從宏觀上、整體上,從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上入手,認為人是萬物之靈,與天地并稱為“三才”,與天地并存而不朽,生生不已,施化無窮。既然人與天、地、自然都是“陰陽”、“五行”化生的,那么“順性命之理”就要效法天地自然。這就是《易經》的“崇效天、卑法地”,“法象莫大乎天地”,“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系詞上》)。要人效法天地,順應陰陽以健身長壽,這一思想是中國古代養生學的基礎,對中國養生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以上述思想為本,《易經》進一步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動靜有常”(《易·系詞上》)和“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易·艮》)等有關養生中動靜關系的哲學思想,對養生健身起到了更具體的指導作用。以陰陽二氣為基礎的《周易》天道觀,是主張“天人協調”的,它提出“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易·系詞上》),是說圣人以天地為法,不違背自然法則,又能順應天地自然變化,養成萬物而不遺漏任何細小事物。它既講順應自然,又不忽視人為,所謂“天行健”是說天永遠是有規律地運動,而“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要人效法自然有規律地運動,包括健身與進徳修業。

三、儒家傳統養生思想

1.天命觀的養生思想

這種思想主要是以孔子為代表,他主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中庸》);“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認為“仁”與“知”并舉,“動”與“靜”結合,就能獲得長壽。孔子的天命思想是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與殷周以來的天命神學思想有著繼承與發展關系。西周人心目中的“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又體現了世界的必然性,而孔子則從中剝離了天的人格神意義,保留了天所體現的世界的必然性的合理內涵。他重新解釋了天、命、道、仁、善、性等概念范疇,從而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天命思想體系。[4]

孔子認為,“知命”是培養儒家人格的前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知命是孔子對人生和存在的深刻體悟。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在這里,“畏”是孔子知命之后的基本情感反應。“畏”的意思不是恐懼,它包含驚羨、欽佩、敬畏以及謙卑等多種情感狀態,表明了把握命運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

儒家十分重視高于生命的仁義道德。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孟子也講“舍身而取義”(《孟子·告子上》);荀子說,“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殉頸也,愚莫大焉”(《荀子·強國》)。但是,這不等于他們就不重視生命,重要的是,他們有時把道德修養與養生結合在一起,認為道德修養具有實際意義上的養生功能。

漢代大儒董仲舒對此作了更進一步的解釋:“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氣多且治……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氣多而治,則養身之大者得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除此之外,《大學》說:“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朱熹注:“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中庸》說:“大德……必得其壽。”朱熹注:“舜年百有十歲。”這顯然都是把道德修養與養生長壽聯系在一起。[5]

從某種意義上講,“仁者壽”是孔子養生的理想目標。他以“禮”作為準繩,克己制欲,杜絕妄念,追求道德健康,也是孔子養生觀的一個特色。儒家以德養生的基本途徑之一是“修身”。當弟子樊遲向他請教如何修身時,孔子回答“崇德、修慝、辨惑”,即崇尚好的道德,對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孔子又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意思是看到別人好的品德,主動想想自己是否做到了,沒有做到,要設法趕上,如果看到人家不好的現象,應該反省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

孔子以德養生的另一途徑是“正心”。《禮記·大學》說:“欲修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里的“正心”有排除雜念、專心致志的含義,正心的基本要求是“誠”。孔子還認為,修德行仁固然可以長壽,但這只是仁者追求的一個方面,單純為生存而生存茍且偷生是可恥的,“仁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仁獻出生命,似乎有悖于養生的初衷,但卻達到了另一種意義上的長壽,即精神上的永垂不朽。[6]孔子還提出了養德的具體要求,要人們通過道德的自律,盡力抑制個人不正當的欲望,來恪守儒家所推崇的道德規范,達到“德行周備”的境界,就是《禮記·曲禮上》中所說的“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他們認為至高無上的道德倫理,只有在“禮”的控制和制約下,才不至于使自己為物所役,才能使外界的一切誘惑,符合儒家的道德規范。

2.“制天命”的養生思想

這一派的養生代表是荀子,他的養生思想是以其“制天命而用之”(《天論》)的“戡天”說為基礎的。荀子認為“天有常行”,即有其自然規律。他強調“人為”,即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人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這可以說是他“制天命”以養生的指導思想。荀子是非常重視身體健康的,他說:“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天論》)荀子將養身的復雜內容歸納為最重要的兩條:養備和動時。在這里,養是指一切生活資料,動是指活動,時是指時常、適時。時常活動,是在保證生活資料之后最為重要的養身內容。[7]除“養備而動時”外,他還提出了“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天論》),就是要求人的行為合理,調養適當。怎樣使行為合理,調養適當呢?荀子又提出了“佚而不惰,勞而不僈(慢)”(《非十二子》)。由此可以看出,荀子養生是主張勞逸結合的。上述可說是荀子制天命以養生思想的大要。

對于與養生有密切關系的形與神、動與靜的關系,荀子主張“行具而神生”,把身體放在了第一位,從“養備而動時”的主張看,他是主動的。總之,荀子制天命以養生的思想,強調人為,主張要有必要的營養和運動,要有指導、有制度,要精神專一、勞逸結合等,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荀子在其養生思想中提出“動靜合節”,指出人身體好壞與壽命長短,決定于后天各種保養條件是否完備,以及是否因時而運動,而不取決于先天的命運,強調運動對人體健康的意義。這與流傳至今的“動以養生”的養生健身觀念一致。同時,荀子繼承了孔子關于“六藝”的思想,指出應獎勵善于射箭的人才和善御者。此外,荀子還總結出治氣養心之術,提出:“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修身》)他強調要有老師指導,要精神專一,是有重要意義的。而主張“莫徑由禮”則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8]

3.循天之道的養生思想

董仲舒是漢儒的代表人物,有漢代孔子之稱,是中國古代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之一。

首先,董仲舒提出了“以義養心”的主張。他說:“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身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于心,故養莫大于義;義之養人,大于利矣。”這是“以義正我”思想在養生上的體現。

其次,董仲舒提出了以“中和”養其身。他說:“循天之道以養其身,謂之道也。”怎樣才算“循天之道以養其身”,需要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中和”,能以“中和”養其身,就是循天之道了。什么是“中和”?“中和”即“天有兩和,以成二中;歲立其中,用之無窮”;“大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止于中”;“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他的這種思想,實質和儒家經典《中庸》的思想是一致的,是中庸中“致中和”思想的發揮。怎樣以中和養身呢?他說:“怒則反中,而自悅以和;喜則反中,而收之以正;憂則反中,而舒之以意;懼則反中,而實之以精。”這里所謂的“怒”、“喜”、“憂”和“懼”,說的是人們的情感和心理狀態。這句話也是說明“中和”不僅僅是一種“氣”的狀態,同時也是一種“心”的狀態。[8]“中和”是儒家傳統養生的基本理論,這一理論揭示了養生的規律與養生過程中形與神、陰與陽、過之與不及等各對范疇的對立統一,以及由此而達到的人體健康、延年益壽的最佳狀態和最高境界。

如何具體地去循天之道以中和養身呢?董仲舒認為在于養氣和積精。他說:“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貴氣而迎養之。”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正氣是也。”又說:“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氣從神而生,神從意而出,心之所之謂意。意勞者神憂,神憂者氣少,氣少者難久矣。故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氣多而治,則養身之大者得矣。”這里的“閑欲止惡”正是大學的“正心”的功夫。如果從現代的“身心關系”的角度來看,董仲舒的“養氣”與“養心”,顯然可以說是一種“身心同構”的關系。[9]身體是否能夠延年益壽,必然與人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狀態相關。

治身要養氣,養氣要積精,積精于心為本,這是董仲舒養身的中心。他說:“氣之清者為精,治身以積精為寶。身以心為本,積精于其本,則血氣相承受。使血氣相承受,則形體無所苦。形體無所苦,然后身可得而安也。夫欲治精者必虛靜其形,形靜致虛者,精氣之所趣也。故治身者,務執虛靜以致精,能治精則合明而壽。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氣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氣多且治。”而這種“養心”和“養氣”一體同構的身心修煉功夫,在作為自然生命的身體方面,會產生“多壽”的效果。用現代的觀念和語言來說,這里的“身”不只是身體或肉體,而是同時包含精神(心)和身體(身)兩個方面的。只有將精氣的積聚灌注到“心”上,所謂“積精于其本”,身體也才能夠由于“血氣相承受”而獲得“無所苦”的健康狀態。身體健康,整個身心才能得到最終的安頓,所謂“形體無所苦,然后身可得而安也”。至于如何“致精”,則必須從“形”(身體)和“志”(精神)這身心兩個方面同時入手,所謂“形靜致虛”。這里,可以再次看到董仲舒“治身”、“養氣”的論述是一種身心修煉的功夫論,具有鮮明的“身心同構”的特點。[9]這些應該說是董仲舒以中和養身的具體內容,其養氣說是儒、道結合的產物。

此外,董仲舒在對待壽命長短問題上,一方面繼承了儒家“天命觀”的思想,另一方面,他也認為“養有得失”,承認身體運動對養身的效果,認為養生可以益壽。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董仲舒的養生思想,是把儒家的“仁者靜,仁者壽”和道家的“致虛守靜”結合起來,又與儒家經典《中庸》中的“致中和”統一起來。

四、儒家傳統養生思想對體育價值觀的影響

1.儒家傳統養生思想的價值

孔子養生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思想源頭之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孔子的“天命觀”養生思想看,養心重于養身。孔子強調的是以徳配天的天道觀,更加強調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養生、修身的價值追求是為齊家、治國、平天下,養生價值追求,在于養生的同時更上升到道德層面,更多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體的社會價值與人生價值。而荀子的“制天論”養生思想強調“人為”,即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人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制天命”的養生思想,是把身體放在第一位,從“養備而動時”的主張看,他是主動的,比孔子在養生方面又進了一步。到了董仲舒的“循天之道”以養生,是將“天人”、“身心”、“義利”和“徳政”連為一體,極大地發展了身心修煉的功夫論。在“循天之道”中,人人都可以成為身心修煉功夫實踐的主體,其君主色彩就極為淡薄。正如《大學》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所有人都可以踐行儒家身心修煉的功夫。

儒家養生思想是儒家學說的基本思想反映,這一思想被看做是實現理想的載體。提倡養生的根本目的在于“養身以有為”,最終實現“經世濟民”的政治抱負。[10]

2.體育價值與體育價值觀

體育價值是體育對主體(人與社會發展及人類文明延續)所呈現出的意義。既有靜態的體育價值現象,也有動態的體育價值沖突和體育價值變遷;既有手段性體育價值,也有目的性體育價值。隨著時間的流逝,體育對人及社會所呈現出來的意義是變化的。[11]體育價值觀是對體育價值及體育價值關系的整體的、根本的看法、觀點和態度,也就是對體育與主體(個體、社會和人類)發展的特定關系的根本認識,包括體育對主體需要的滿足程度的認識,同時,還包括對主體存在和發展所具有的功能屬性以及主客體相互關系的特定效應等方面的認識。體育價值觀是人類價值觀在體育方面的具體化,是人們對體育感知、認識的重要內容,是指導、支配和評價體育行為和功效的核心觀念。[11]

3.儒家養生思想對體育價值觀的影響

首先,競爭特征相對弱化。儒家養生思想中的“樂天知命”、“素位而行”、“獨善其身”等,強調和平、安定,崇尚“和”的價值,向往“致中和”、“內外和順”,認為和諧的價值優先于競爭的價值,主張盡量避免競爭,回避斗爭與沖突,特別是那種無序的、惡性的競爭與沖突,以維護和平與和諧。這就使得體育最為核心的競爭特征相對弱化,體育的競爭價值并不突出。因而,在中國傳統體育中,過分劇烈帶有損傷性的運動項目自然進入不了人們的視野,追求健康長壽的養生學理論和實踐贏得正統文化的認可和支持,得到了充分發展,在保證人們追求健康、安寧的生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使不同形式的體育養生內容能夠源遠流長,成為中國人幾千年強身健體的重要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儒家養生思想并不是一概否定競爭的價值。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可見,這種爭是在“禮”的約束下進行的。[3]

其次,注重實際,不求變化。產生于農業文明的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注重實際,在造就了有效的人生哲學和先期發達的實用技術的同時,也阻礙了思辨理性的發展和理論科學的進步。其弊端主要是易于形成一種保守、惰性、安于現狀,以及缺乏進取、開拓、冒險精神的民族性格。[3]追求穩定、穩重,不求變化,知足常樂的惰性限制了競爭與冒險。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中國古代體育逐漸轉化成一種娛樂性、表演性、禮儀性的活動形式(如禮射、投壺、棋牌等),[12]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民族生存發展中蓬蓬勃勃的活力。而對抗性的、競爭性強的、集體性的身體接觸較多的運動項目,在中國開展較少,也難以流行,創于漢代的蹴鞠、唐代的馬球的消亡,就是極有說服力的佐證。

再次,具有理想化的體育色彩。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提倡中庸思想,講究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要恰到好處,不能過分,要不偏倚。以至從“愛人”的角度出發,首先做到“調內、調神、養心、修心、養性”,到“調外、非動”、“非利”,“凡人行事,當于理義,其心必暢然自得;悖于理義,其心必阻喪自失”,體現出一種強烈的理想化色彩。體育畢竟是一種訴諸情感的活動,它往往又是非功利和超現實的,這一點恰恰與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合拍。[12]中國體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下,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

五、結 語

無論是孔子的“天命觀”養生思想、荀子的“制天命”養生思想,還是董仲舒的“循天之道”養生思想,都是中國文化寶庫的瑰寶。這些養生原則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奠定了養生文化的堅實基礎。在一般意義上說,人的活動在本質上就是為了解決人的需要與需要對象之間的矛盾而出現的。在時代需要的前提下,人們通過養生來改變自身的身體狀況,緩解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達到身心的和諧、自然。在這方面,養生手段有現代體育所不具備的優勢,健身房、體育場館的鍛煉環境狹窄、嘈雜,空氣流通差,激烈、對抗性的項目讓本已身心疲憊的現代人望而卻步,個人項目顯得枯燥,所以一部分人選擇清凈舒緩,甚至不需要任何運動量的養生方法。[13]但是對于傳統的養生思想及方法,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它與現代體育健身方法是有本質區別的,對于傳統的養生方法過高的評價、熱捧,甚至肆意夸大的傾向,都是不可取的。不能片面理解儒家傳統養生思想的價值,應在發揚東方文化的同時,借鑒西方現代體育科學的精髓,吸納“競爭”、“超越”這些西方體育價值觀取向,做到中西體育文化的最佳有機融合,才是我們體育價值觀的努力方向。

[1]陳 忠.儒家養生理論對我國傳統養生學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2(2):56-58.

[2]王宏海,代璐遙.孔子養生思想的歷史文化解讀及其意義[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39.

[3]徐克謙.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優先觀[J].孔子研究,2009(2):22-27.

[4]岳國強.孔子天命思想的現代意義[J].棗莊學院學報,2008(4):72-74.

[5]樂愛國.孟子論“氣”與儒家養生學[J].錦州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50 -53.

[6]蘇克強.先秦儒、道養生思想的異同比較及其對現代健身觀的啟示[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10.

[7]周桂鈿.儒家養生之道:養心重于養身[J].甘肅社會科學,2006(1):106.

[8]曹 莉.儒家養生思想的演進及其特征[J].體育文化導刊,2008(5):126-128.

[9]彭國翔.修身與治國[J].中國文化,2011(2):47 -49.

[10]周際明.儒家養生思想的生命意義[J].教育評論,2005(1):87.

[11]陳 琦,楊文軒,劉海元,等.我國當代體育價值觀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8):3-4.

[12]陳長禮.中西方體育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對中國體育發展的啟示[J].體育與科學,2007(1):65-68.

[13]康 軍,陳少青.養生文化的異化與體育價值觀的時代化思辨[J].體育與科學,2011(5):74-75.

猜你喜歡
儒家孔子思想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孔子的一生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孔子的一生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孔子在哪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网址在线| 亚洲午夜片|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69视频国产|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欧美色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日本a级免费| 久久黄色视频影|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欧美亚洲网| AV网站中文|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找国产毛片看|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色综合久久88|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性色综合网|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精品国产www|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日本a级免费|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一本色道久久88|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在线免费|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午夜不卡| 日本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一级爆乳无码av|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日韩aV在线| 久久男人资源站|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69视频国产|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