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純
消化性潰瘍是發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而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消化性潰瘍并發癥之一,主要是由于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過多,導致胃黏膜保護作用下降,引起胃黏膜糜爛甚至出血[1-2]。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是消化系統疾病中主要的危急癥狀之一,具有病情急、變化快,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不及時治療會引發上消化道大出血,嚴重危及患者生命。由于在酸性環境下凝血酶的原功能會受到損害,導致血小板聚集異常,造成止血困難,因此目前臨床上的藥物治療以有效提升胃腔pH值,穩定血痂為治療重點[3-4]。近年來,我院采用泮托拉唑鈉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患者,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7月~2011年12月間收治的106例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患者,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53例。所有患者經內鏡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且近1周內未用過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期間未使用過影響胃酸分泌及抗酸劑等藥物。排除嚴重心、肺、肝、腎疾病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婦女等。觀察組男38例,女15例;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41.8±2.5)歲,病程2~16年。對照組男33例,女20例,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39.5±3.1)歲,病程3~19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臨床癥狀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期間兩組均給予禁食、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注射用奧美拉唑鈉40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中靜脈滴注,2次/d;觀察組給予注射用泮托拉唑鈉40mg加入100mL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半小時內滴完,2次/d,5d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詳細記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后常規檢查血、尿、大便、肝腎功能及電解質,觀察病情變化。
1.3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臨床出血和潰瘍癥狀進行判定[5]。顯效:治療3d內,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潰瘍直徑縮小>50%,出血停止;有效:治療3~5d內,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潰瘍直徑縮小>30%,出血停止;無效:治療5d后,癥狀無改善,經內鏡證實仍有持續出血者。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53例患者治療后顯效45例(84.9%),有效5例(9.4%),無效3例(5.7%),治療總有效率為94.3%;對照組顯效39例(73.6%),有效6例(11.3%),無效8例(15.1%),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僅3例出現腹脹、腹瀉、輕微頭暈、惡心等反應,均不影響繼續治療,治療結束后上述癥狀自行緩解。
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主要是由于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過多,導致胃黏膜屏障被破壞,其保護作用下降,潰瘍的黏膜缺損超過黏膜肌層,引起胃黏膜糜爛甚至出血。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是消化系統疾病中主要的危急癥狀之一,也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見的病因。積極應用制酸藥物有效提升胃腔pH值,穩定血痂是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的基礎[6]。
目前臨床上保守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的方案,主要包括控制胃酸和胃內灌藥及內鏡治療等,其中采用有效藥物治療仍為臨床治療的首選。而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較為理想的治療措施之一就是靜脈給藥[7]。研究表明,當胃內pH<4時,胃蛋白酶可促進血凝塊溶解,pH>5.4時血小板開始凝集,當pH值>6.0時才適于血小板聚集和血凝塊形成,pH>7.4時血小板凝集最有效。因此在治療時不僅要保護胃黏膜,促進損傷黏膜的修復,還要抑制胃酸分泌,使潰瘍面免受胃酸刺激,有利于促進止血[8]。
泮托拉唑、奧美拉唑均為質子泵抑制劑,可選擇性作用于胃黏膜壁細胞,抑制壁細胞中H+-K+-ATP酶活性,從而抑制胃酸分泌。同時可改變胃內pH值環境,有利于血小板聚集不被胃酸溶解,利于止血[9]。而泮托拉唑注射液與奧美拉唑注射液相比,止血確切且更迅速,能明顯減少輸血,縮短療程,對其他藥物體內代謝過程無影響,對肝、腎功能不全及高齡患者也無需調整劑量,使用更加方便、安全[10]。
本研究中,觀察組53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3%,對照組為84.9%,兩組治療方法均效果良好,無嚴重不良反應。但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且使用起來更加方便,患者依從性更高,效果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采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鈉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臨床療效顯著,止血確切、迅速,能明顯止血,減少輸血,縮短療程,提高其治愈率,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患者依從性高。因此,可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藥物在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1]魏雋,介愛英.消化性潰瘍出血合并發熱的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7):104.
[2]嚴華. 消化性潰瘍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6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12):1596-1597.
[3]謝榕林.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的臨床治療和護理[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2,5(8):2123-2124.
[4]吳學琴,郭璐,田秀英.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的危險因素探討[J].寧夏醫學雜志,2002,24(2):105.
[5]羅藝珍,甘耀.消化性潰瘍并發出血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3):490-491.
[6]徐帥.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107例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2):42.
[7]高立超.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40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1,43(11):39-40.
[8]李遠坤.凝血酶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2例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05,21(4):432.
[9]李頌榮.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46例的臨床觀察[J].中國健康月刊:A,2011,30(6):256-257.
[10]羅小平.奧美拉唑與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性伴出血的療效比較[J].西藏醫藥雜志,201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