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平,謝冬興 (廣東培正學院體育教學部,廣東 廣州 510830)
廣東民辦普通高校體育科研現狀及困境分析
陳春平,謝冬興 (廣東培正學院體育教學部,廣東 廣州 510830)
運用文獻法、調查法、統計分析法與個案分析法,對廣東32所民辦普通高校體育科研現狀進行研究。分析產生科研論文總量與質量偏低、各學校體育科研工作失衡、部分院?!?科研現象”、課題申請立項極度困難等現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加強外部環境與機制建設、強化內部行為與意識以及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等3個層面的建議。
廣東;民辦普通高校;體育科研;現狀;困境
體育科研是對體育運動這一文化現象的本質與內在規律的分析、探討和認識過程[1]。高校體育科研工作是高等教育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揭示體育科研對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人才的作用以及過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并合理運用這些規律指導高校體育實踐工作。高校體育作為高等教育德、智、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高校素質教育與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長期實踐充分證明,體育科研(特別是行動研究)能夠促進高校體育教改、課改、教材教法的創新,大幅度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同時體育科研還是高校競技體育訓練水平、課余鍛煉指導水平的提高重要保障[2]。社會力量辦學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教育都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能型人才的教育[3]。近十余年來廣東民辦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發展與成績。到2012年,廣東省共有民辦普通高校32所(不包括17所獨立學院),其中本科層次的4所,高職類、專科層次的28所。筆者通過對這32所高校的體育科研現狀進行調查與困境分析,并提出具有實質性的、可操作性的建議,旨在為廣東民辦普通高等教育(特別是體育領域)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1文獻法
通過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CNKI中國知網、維普期刊檢索2007~2011年的期刊論文。檢索范圍:全部期刊;第1次檢索條件:機構=校名;第2次檢索是在第1次檢索的結果中進行,檢索條件是:機構=體育,剔除重復與錯誤信息,最后檢索到論文共293篇;另外閱讀相關著作(如《體育管理學》、《體育教學論》)提供理論支持。
1.2調查法
設置《廣東民辦高校體育現狀調查問卷》,發放到32所民辦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部門,了解廣東民辦普通高校體育科研現狀與教師科研心態,為研究分析準備。另外,實地訪談了廣東培正學院等多所體育科研工作較好的院校,了解廣東民辦普通高校體育科研的困境及體育工作者思想傾向。
1.3統計分析法
利用SPSS11.0對檢索到的論文以及問卷數據進行常規的統計,分析各項指標的聚散程度,并就數據表現出的特征進行邏輯分析。
1.4個案分析法
廣東培正學院是廣東省第1批(2005年)獲得學士授予權的民辦普通高校之一。學院在一直十分重視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堅持創建體育特色的指導思想。建校十幾年來,在學校體育領域取得公認的成績,特別是體育科研方面,因此以廣東培正學院為典型案例進行研究,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2.1各類指標頻數統計
1)論文數量以及各個院校情況 通過國內比較完善的CNKI知網與維普平臺,檢索廣東32所民辦普通高校近5年來的公開發表的體育科研論文共293篇,具體到各個院校情況為:檢索到論文10篇以下的學校有28所(占87.5%),其中0篇的學校有11所(占34.38%);有5所院校論文數量在10篇以上,其中廣東培正學院148篇(占50.51%)、廣東白云學院17篇(占5.80%)、肇慶科技職業技術學院15篇(占5.12%)、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20篇(占6.83%)、廣州城建職業學院13篇(占4.44%)。從上述數據統計可以看出,廣東民辦高校體育科研成果數量過少,“0科研現象”的比率很高;個別院校體育科研成果占據總體比率很高,出現各校體育科研成果極不平衡現象。
2)論文發表刊物級別情況 在檢索到的293篇論文中,中文體育核心期刊論文8篇(占2.73%),其余285篇(占97.27%)均是發表在普通學報、社會科研機構、研究所、報刊雜志社主辦的刊物上。這一數據表明,廣東民辦高校體育科研層次不高(與科研主體的職稱、學識相關);體育教師對自身科研成果要求偏低(多數是年輕教師用于評定中職職稱所需);民辦高校體育教師課題申請與課題承擔能力偏低(與課題結題要求相關)。
3)以民辦院校體育為主題的論文情況 在檢索的293篇論文中,以民辦高校體育為研究主題的有47篇(占總數的16.04%),其中廣東培正學院37篇,占據78.72%;而在這47篇論文中,以具體個案研究的有15篇,占31.91%,其中廣東培正學院10篇,占66.67%。對民辦院校體育自身的研究主要有課堂教學19篇(占40.42%)、課余訓練11篇(占23.40%)、課外鍛煉2篇(占4.26%)、科研與管理5篇(占10.64%)、體質測試3篇(占6.38%)、其他7篇(占14.89%)。數據顯示在對民辦高校體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與課余訓練2個方面。在體育課堂教學方面,有對師資[4]、學生學習態度[5-6]等現狀研究;也有部分院校結合學校特點積極創新教學模式[7-8]與發展特色[9-11]教學的研究;還有部分論文是關于課程建設[12-13]的研究,這些對民辦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在課余訓練方面,主要集中在運動隊管理[14-15]與運動訓練實施[16]等方面。
4)各類課題申請與立項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網絡調查以及訪談等方式,了解近2年廣東民辦普通高校體育教師科研課題立項情況:廣東省民辦教育協會2010年度立項課題共85項,民辦高校體育立項1項(占1.18%,廣東培正學院(GM2010076));廣東省民辦教育協會2011年度立項課題110項,民辦高校體育1項(占0.91%,廣東培正學院(GM2011002));民辦高校在2010與2011年廣東省體育局軟科學立項為均0項;在2012年廣東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立項1項(廣東培正學院(11GJB125134));在2011年廣東省科技廳科技計劃課題立項1項(廣東培正學院(2011B031600014))。上述數據表明,在體育課題申請與立項中,廣東民辦普通高校體育科研工作基本無所作為;對民辦教育協會課題的申請參與熱情過低,有高不能、低不就的現象;民辦普通高校體育科研團隊建設太落后。
2.2現狀分析
1)各學校體育科研工作失衡,部分院?!?科研現象”分析 從論文數量統計情況看出,廣東各個民辦普通高校體育科研存在嚴重失衡,部分院校出現真空狀況,這主要與辦學者以及學院領導決策層對科研本身、科研作用的認識度、重視度有直接關系,而體育作為基礎課程(或者說是附屬課程),其地位、作用與重要性,顯然受到“另類”的對待,就更不利于體育科研工作的開展。調查中發現,廣東培正學院之所以科研突出,這與該校對科研的重視息息相關,從2009年開始要求專職教師每年有0.5篇論文的科研工作量,且對科研成果100%獎勵,對各類立項課題100%經費支持,這從很大程度上激勵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分析產生“0科研現象”的原因主要有:①體育兼職、代課教師較多,兼職與代課教師只需完成相應教學工作即可,沒有科研工作量;②體育返聘教師較多。民辦高校體育高級職稱的教師多為返聘公立院校的退休教師,他們無需科研,也無動力再搞科研;③民辦院校對體育的定位不正,部分院校對體育教師的態度是上完體育課即可,沒有科研工作量之說,甚至連一般的論文數據庫都沒購買,教師無半點科研資源;④在部分院校體育教師不同職稱的待遇相差不大,低職稱的青年教師沒有科研動力。
2)課題立項困難現狀分析 在課題立項方面,廣東民辦普通高校的處境可稱之為“內憂外患”,多數院?;咎幱凇?狀態”。體育教師的職稱結構,造成課題申請立項的兩難境地:①高級職稱教師基本為外校返聘(甚至是代課教師)的教師,不會、不愿再從事科研活動;況且多數學院本身也不要求教師有科研工作量,而體育課也不是主干課程,便更不規范化了;②多數年輕老師職稱、學歷低,科研功底薄弱,不具備完成課題的能力。因此,在體育局、教育廳等所屬課題申請時,基本上沒有立項機會,更何況還存在對民辦教育舊俗的偏見??蒲袌F隊的建設幾乎沒有,造成課題申請勢單力薄。調查發現廣東省民辦普通高校中,有31學校體育部門為基礎部或公共課部下設的一個三級職能單位,而且以低學歷、低職稱年輕教師為主。有研究表明民辦院校體育專職教師,主要是面向社會招聘的大學本科畢業生或具有相關學歷的年輕教師[17]。目前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已經占到了教師總數的一半以上[18]。這些年輕教師知識面過窄、工作量過大,同時又缺乏老中青,職稱高低搭配的科研團隊,科研氛圍及科研條件差,所以民辦院校體育教師很難拿到省、市及國家級的課題。
3)科研積極性低落的現狀分析 民辦院校體育教師年齡與職稱結構呈現“兩頭大,中間小”,以青年教師為主的失衡結構,年老教授(60歲以上)多返聘于公立退休教師,他們來民辦院校任教多數出于民辦院校給出的高薪水以及發揮教育的余熱希望,基本上不從事體育科學研究。而大部分年輕教師多為本科、甚至專科學歷,科研經歷少,能力相對薄弱。又加上在部分民辦院校體育只是作為一個教育部要求的項目被動進行,體育科研的地位往往被忽略。當然,體育科研能不能受到學校領導的重視,也與體育教師自身對體育科研工作的熱心程度、觀念轉變以及科研成果的多寡有關聯。民辦院校體育教師普遍存在上好課、帶好課余訓練就足夠的觀念,又加上自身科研基礎薄弱,所以民辦院校體育研究的總體處于停滯狀態,導致教師科研積極性低落。
2.3典型個案分析
從檢索論文與課題立項情況可以看出,在32所民辦普通高校中,廣東培正學院體育科研工作開展比較突出,通過訪談了解到,獲得這種突出表現的背后有其內部與外部2大方面的原因。外部(學院整體方面)原因主要表現在:①廣東培正學院自建校以來,始終堅持規范辦學原則,對體育工作也相對重視,在32所院校中,是唯一一所將體育部門設為二級職能部門的學校,這個為體育工作開展提供便利的行政空間。②學院體育教師與其他系部教師在科研領域享受同樣的待遇(評優、獎勵、經費等);③學院重視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高級職稱教師待遇,刺激中青年教師科研與職稱晉升的積極性;④學院要求每位專職教師每年0.5篇論文的科研工作量。內部(體育部)原因主要表現在:①多年來一直加強教師隊伍的職稱與學歷結構建設,在現有21名教師中高級職稱5名(占23.81%,3人為返聘)、中級職稱15名(占71.43%)、助教1名(占4.76%);擁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6人(占76.19%);②在兩位“本土”高級職稱教師(體育部主任)的帶領下,初步形成一個以教授為指導,碩士講師為主體的科研團隊;③體育部積極參與學院的教改、課改、院級課題申請,加強科研實踐,增加科研成果,形成科研氛圍,提高體育科研在學院的影響力;④體育部加強與兄弟院校交流,借鑒成功經驗;同時,體育部教師充分利用自身資源與其他院校體育教師合作,特別是在課題申請與立項方面。
3.1外部環境與機制方面
廣東民辦普通高校應當端正辦學態度,堅持規范化辦學,擺正體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正確位置。加強體育部門教師職稱與學歷建設,關注中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通過激勵機制強化與培養中青年體育科研優秀人才,以便形成以中年教師為核心、以青年教師為骨干、以傳幫帶為手段的多層次體育科研隊伍。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科研效率,提高體育教師的科研素質。
3.2內部行為與意識方面
廣東民辦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要敢于面對自身的科研基礎與科研環境,正確認識體育科研的作用,樹立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信心,從簡單的、基本的科研行為做起,循序漸進。行動研究是指社會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所從事的社會事務與教育的理性認識,以及加深對相關背景的理解,從而進行的反思研究[19]。主張民辦院校體育教師多進行行動研究,以自己最熟悉的事物(高校體育)為研究對象,主動尋求體育教學理論的指導。通過大量的行動研究,不但能提高自身的科研素養,還能達到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目的。
3.3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
通過合作、聯合攻關等手段是提高科研水平的關鍵之一。廣東民辦普通高校體育科研工作需要充分認識和發揮團隊的力量,充分利用體育教師自身特點與資源,與其他院?;蛘弑拘F渌块T合作,并學習、利用他人先進的研究方法與經驗。
[1]楊廼軍.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謝冬興.高校體育教師科研基礎知識自學步驟與內容探討[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6):86-88.
[3]謝冬興,曾愛明.民辦院校青年專職教師業余參與體育活動調查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1):N321-323.
[4]陳琳.廣州地區民辦本科院校體育師資現狀調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9):98-100.
[5]謝冬興,賴錦松,余衛平.民辦高校90后大學生體育課態度調查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2):152-155.
[6]張誼,溫超.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健美操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運動,2010(7):107-108,111.
[7]賴錦松.民辦本科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研討[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10(1):36-38,95.
[8]賴錦松.民辦高校公共體育理論教學創新模式研究[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11(4):29-32.
[9]賴錦松.從健康生活觀視角思考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6):32-34.
[10]賴錦松,余衛平,謝冬興.廣東民辦高校特色體育發展研究[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1(6):88-92.
[11]謝冬興,賴錦松,余衛平.民辦高校打造競技與休閑特色體育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1,25(2):156-158.
[12]謝冬興.民辦高校體育校本課程建設若干問題分析[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105-108.
[13]謝冬興.民辦院校遴選優勢項目建設體育精品課程的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9):158-159.
[14]謝冬興,賴錦松,余衛平.民辦高校課余訓練3個突出問題的認識與應對[J].學理論,2010(32):294-295,297.
[15]賴錦松.重視運動隊的建設,打造民校體育特色——廣東培正學院建設運動隊的實證探索[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8,10(4):13-15.
[16]謝冬興,賴錦松,余衛平.民辦高校創優異競技體育成績的實證研究——以廣東培正學院課余訓練為例[J].雞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1,11(5):143-145.
[17]張寶鋒.民辦高校要加強年輕教師隊伍建設[J].遼寧教育研究,2007(5):65-66.
[18]陳國星.談民辦學校教師團隊精神的培養[J].中國基礎教育,2007(4):60-62.
[19]黃英豪,李啟迪,徐金堯.技術理性——實踐理性——反思理性——行動研究在體育師資教育中的應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1(2):183-184.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8.054
G807.4
A
1673-1409(2012)08-N163-04
2012-05-17
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科研課題(11GJB125134);廣東省民辦教育協會科研課題(GM2011002)。
陳春平( 1975-),男,1998年大學畢業,碩士,講師,現主要從事體育訓練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編輯] 洪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