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琳 (長江大學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湖北 荊州 434000)
胎盤早剝48例臨床分析
宋 琳 (長江大學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湖北 荊州 434000)
目的:探討胎盤早剝發生的誘因。方法:對胎盤早剝4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所有發生胎盤早剝的病人中,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數量位居第一;合并羊水過多者位居第二;合并糖尿病者位居第三。胎盤早剝的并發癥有DIC、產后出血、急性腎功衰、羊水栓塞等。結論:多種影因素與胎盤早剝的發生有關,如:高血壓、羊水過多、糠尿病及其它(如吸煙、外傷等)。在臨床工作中若積極處理胎盤早剝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減少母嬰的發病率及病死率。
胎盤早剝;高血壓;羊水過多;糖尿病
胎盤早剝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嚴重并發癥,具有起病急、發展快特點,若不及時處理,可危及母兒生命。國內報道的發生率為0.46%~2.1%,國外報道的發生率為1%~2%[1]。胎盤早剝的病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我們通過對胎盤早剝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引起胎盤早剝的危險因素,以達到早期預防、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的目的。
1.1對象
收集我科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發生胎盤早剝病人48例,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30.6歲。其中初產婦18例,經產婦30例。
1.2評估標準及方法
按病理類型,胎盤早剝可分為顯性、隱性及混合性3種。臨床分類分為3度:胎盤剝離面積小,患者常無腹痛或腹痛輕微,產后檢查見胎盤母體面有凝血塊及壓跡即可診斷Ⅰ度;胎盤剝離面為胎盤面積1/3左右為Ⅱ度;胎盤剝離面超過胎盤面積1/2為Ⅲ度。本組Ⅰ度胎盤早剝12例,Ⅱ度胎盤早剝18例,Ⅲ胎盤早剝18例。根據患者病史及發病原因、高危因素進行評估,并進行相應的輔助檢查,了解患者的情況。
2.1終止妊娠的方式
孕婦反復發生多量出血甚至休克者,無論胎兒是否成熟,均需終止妊娠。完全性前置胎盤、持續大量陰道出血、部分性和邊緣性前置胎盤出血較多、胎兒窘迫者均需剖宮產終止妊娠;邊緣性前置胎盤、枕先露、陰道出血不多、無頭盆不稱和胎位異常,估計短時間能結束分娩者,可經陰道試產,若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不理想,仍有出血或分娩進展不順利,應立即改行剖宮產。本組資料中,陰道分娩12例,剖宮產36例;其中Ⅲ度胎盤早剝均行剖宮產終止妊娠。
2.2胎盤早剝的高危因素
本組發生胎盤早剝48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數量位居第一,18例,占37.5%;合并羊水過多者12例,占25.0%,位居第二;合并糖尿病者10例,占20.8%,位居第三。此外,吸煙4例(占8.3%),外傷3例(占6.3%),經產婦1例(2.1%)。
2.3胎盤早剝的并發癥
胎盤早剝的并發癥有DIC、產后出血、急性腎功衰、羊水栓塞等。其中,一旦發生DIC,病死率較高。胎盤早剝發生子宮胎盤卒中時,影響子宮肌層收縮導致產后出血,經治療多可好轉,若并發DIC,產后出血的可能性更大,且難以糾正。
胎盤早剝目前仍是產科的一種嚴重急癥,其發生率在發展中國家高于發達國家[2]。胎盤早剝明確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國內外文獻指出許多因素與胎盤早剝的發生相關[3]。
高血壓是發生胎盤早剝的危險因素,在本組所有發生胎盤早剝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壓者數量位居第一。妊娠并發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時,全身小動脈痙攣,重癥者其子宮底蛻膜螺旋小動脈亦痙攣。原有慢性高血壓、慢性腎功能衰竭,尤其已有全身血管病變的孕婦,其子宮底蛻膜螺旋小動脈也有硬化。底蛻膜螺旋小動脈痙攣或硬化可引起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以致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蛻膜層積聚而形成血腫,導致胎盤與子宮壁分離。該類孕婦胎盤早剝的危險性增加5~8倍[4]。
羊水過多也是發生胎盤早剝的一個高危因素。于自然破膜或人工破膜時羊水流出過快,使子宮腔內壓力驟降,子宮突然收縮,致胎盤與附著處子宮壁發生錯位而剝離。
糖尿病也是發生胎盤早剝的一種重要危險因素,主要是因為它可能引起或加劇胎盤功能失調,進而引起胎盤早剝[5]。
吸煙也是胎盤早剝的一種高危因素,香煙中的尼古丁可致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積聚而使血管收縮,子宮血管發生痙攣,底蛻膜內的螺旋小動脈堵塞,引起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破裂出血,胎盤早剝危險性增加2倍[4]。
雖然胎盤早剝確切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胎盤早剝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本資料總結了一些危險因素與胎盤早剝的發生相關。在臨床工作中,應重視各種高危因素,做到早期預測,早期干預,從而減少胎盤早剝的發病率及死亡率。
關于胎盤早剝的預防。應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避免多次人工流產或引產損傷子宮,并預防感染。孕期應控制好血壓、血糖,避免吸煙及劇烈運動。一旦發生產前出血,及時就醫。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13.
[2] Shaheen B,Hassan L,Obaid M.Eclampsia a major cause of maternal and perinatal mortality;a prospective analgesia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of prshawaw[J].J Pak Med Assoc,2003,53:346-500.
[3] Mickael S K,Robert H U,Raphael P.Efilogic determinants of abruption placetae [J].Obstet Gynecol,1997,89:221-226.
[4]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6.
[5 ]Rasmussen S,Irgems L M,Dalaker K.A history of placental dysfunction and risk of placemtal abruption[J]. J Paediat Perinat Epidmiol,1999,13:9-21.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7.004
R714.4
A
1673-1409(2012)07-R010-02
2012-05-29
宋琳(1979-),女,湖北荊門人,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婦科學臨床工作。
[編輯] 一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