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博,張 明,袁仲威(石首市人民醫院外科,湖北 石首 434400)
盲腸假性腫瘤1例
朱 博,張 明,袁仲威(石首市人民醫院外科,湖北 石首 434400)
盲腸;假性腫瘤;炎癥
患者:女性,52歲,右下腹包塊伴隱痛1月。開始為右下腹不適,漸漸捫及右下腹有1包塊伴有隱痛,大便規律,每日1次,為黃色成形便,無黑便、里急后重及大便次數增多。既往6年前因急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術后傷口感染并長期感右下腹不適,多次在門診理療。查體:全身狀況良好,表淺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右下腹壁可見麥氏切口瘢痕,切口外側可捫及6cm×7cm包塊,質硬,不活動,有深壓痛。結腸鏡檢:大腸各段無狹窄及新生物。氣鋇結腸造影:盲腸似有外源性壓跡,相當于闌尾根部可見類似“闌尾殘端”影。腫塊及盆腔CT掃描顯示:腫塊6cm×7cm,與腹壁粘連,“腫瘤”邊界清楚,CT診斷為結腸腫瘤。
患者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右下腹髂窩部炎性粘連,回結腸系膜有直徑0.8~1.0cm大小淋巴結數枚,“腫瘤”累及整個盲腸并波及部分升結腸,范圍約6cm×7cm,質堅硬而固定,但無漿膜破壞。因術中所見不排除惡性腫瘤,且范圍較大,故行右半結腸切除術,術中經過順利。術后切開標本見“腫瘤”位于整個盲腸及部分升結腸的漿膜與粘膜之間,不規則,無包膜,呈黃褐色,粘膜完整無破壞,但病變部位腸壁最厚達1.5cm,切開時感覺質硬而脆,闌尾殘端仍可見,長約1.6cm,其內有一約0.5cm×0.8cm大小的糞石。術后診斷:盲腸假性腫瘤。術后病理診斷: 符合慢性炎癥致纖維組織增生所形成之炎性腫塊。 闌尾殘端慢性炎癥改變。
腸道假性腫瘤偶見于乙狀結腸,因其慢性炎癥反復發作,局部腸壁纖維組織增生,脂肪變性、僵硬形成腫塊,外觀酷似腫瘤,故有假性腫瘤之稱[1-2]。患者常有結腸炎病史,如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可捫及下腹游走性包塊等。因假性腫瘤最終造成低位性腸梗阻而需手術治療,術后病檢方可確診,病檢發現以纖維組織增生為主以及脂肪變性、腸壁增厚等病理改變[1]。
本病例發生在盲腸,沒有腹痛、腹瀉等結腸炎的臨床表現及體征,但有闌尾炎及闌尾切除術史,且術后傷口感染并很長時間因右下腹不適而作理療,氣鋇結腸造影及術后切開標本均見闌尾殘端殘留較長,其內還有糞石1枚,說明術后傷口感染及長期右下腹疼痛不適與闌尾殘端過長引起炎癥反應有關。術后所見右下腹盲腸周圍的側腹膜廣泛炎性粘連,也說明右下腹確實存在過反復炎癥過程,其范圍恰好是波及盲腸及部分升結腸等病變部位。因此我們認為:由于過長的闌尾殘端被荷包縫合包埋于漿膜下,因而此炎癥始于闌尾殘端,然后波及盲腸漿膜下及肌層,反復炎癥以及長期理療的刺激使腸壁纖維組織增長、腸壁增厚形成腫塊。
[1] Roux M.Forme Pseudo-neoplastique dune Sigmoi dite diverticu-laire[J].Sem Hop Paris,1978,54(3):179-180.
[2] 姜云福.乙狀結腸假性腫瘤1例報告[J].臨床誤診誤治,1993,6(5):227.
[編輯] 何 勇
R656.8
A
1673-1409(2012)04-R030-01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4.015
2011-10-29
朱博(1967-),男,湖北石首人,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普外科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