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葉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譚風云
(湖北城隆市政園林設計有限公司,湖北 荊州 434000)
安運華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當前城市道路綠化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淺析
鄒 葉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譚風云
(湖北城隆市政園林設計有限公司,湖北 荊州 434000)
安運華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城市道路是現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搞好城市道路綠化是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滿足道路載體功能的需要。主要分析了城市道路綠化在前期設計、中期施工和后期管理方面經常遇到的一些現實性問題,在遵循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原則的前提條件下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
城市道路綠化;問題;解決辦法
城市道路綠化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道路綠化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人們日常行車是否安全、舒適。此外,良好的城市道路綠化還可以降低車輛噪音,改善生態環境。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的同時,道路建設也在飛速發展,城市道路綠化的重要性也逐步凸顯出來[1]。
1.1 只追求綠化面積,忽略道路本身的交通功能
在人行道上栽植樹型雜亂的灌木,干擾了人們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在寬度較窄的分車帶上大量種植喬灌木,阻擋了行車視線。
1.2 選擇的綠化植物不合適
在進行城市道路綠化設計時調查研究不夠,未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和植物生長狀況盲目引進不適當的外來樹種,導致樹種存活期短,使得道路綠化帶經常性重復修整,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還破壞了道路綠化的整體景觀效果。
1.3 施工質量存在問題
(1)施工人員未達到對道路綠化進行施工的水平,導致施工質量不過關。
(2)由于施工前未對土壤進行清理或清理得不夠干凈,遺留有大量建筑垃圾或堿性灰土等,使得植物生長不良,嚴重時甚至導致其死亡。
(3)未考慮到綠化與地下管網、架空線路之間的矛盾。在埋有地下管道的道路上盲目種植大型喬灌木,使得植株無法正常生長,甚至導致植株因根系無法正常伸展,吸收不到所需養分而死亡;在架空電線的下面盲目種植毛白楊、懸鈴木等大型喬木,卻又因為樹線(樹木和架空電線)產生矛盾而不得不疏枝,破壞了城市道路綠化景觀效果。更嚴重的是在大風時節,因為沒有及時疏枝而使得線路中斷,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危害。
1.4 綠化工程資金投入過少,道路綠化率偏低
對城市道路綠化的重要程度認識不夠。在設計時通常只是將城市道路綠化當作是道路工程的一個附屬工程,所以考慮不夠充分。對大多數城市而言,綠化建設資金往往只占到整個道路建設資金的5%~10%,投入規模過小。按照城市規劃標準,城市道路綠化用地通常要占到道路用地30%以上,但在城市建設用地緊張時,常常會擠占綠地。
1.5 缺乏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
人們經常可以看到的是,一條道路施工完成后,它的綠化帶卻反復重建。有的地方同一條道路上的植物有多種種植方式,景觀比較凌亂;有的道路設計不科學,停車位過少,不能滿足大量的人流和車流,使得樹木因人為的嚴重破壞而無法存活;還有的因為在道路兩旁擴建公交站臺等設施而使得道路綠地遭到破壞或者縮減。
2.1 滿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的原則
道路空間是人們用來工作、休息、相互交往和貨物流通的通道。城市道路綠化的主要功能有滯塵、降低噪音、改善道路沿線的環境質量和美化城市。在城市道路綠化設計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不遮擋視線為最低標準,以提高視覺質量為目標,力求達到能夠使人賞心悅目的景觀效果,如在道路轉彎處不宜種植體形高大的灌木和喬木。同時,隔離帶的種植長度應考慮到車速、行人速度等問題。道路綠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遮陰、降溫。在炎熱的夏季,濃密的樹蔭會給行人和車輛涼爽的感覺,緩解了人們煩躁的情緒,有利于交通安全;在樹葉脫落的季節,冬日的陽光可以給人們帶來溫暖。此外,季節的變化使植物的外觀形態也隨之變化。所以,植物表現出來的不同特性不僅可以給人們提供視覺、嗅覺上的享受,還可以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2.2 生態性原則
生態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協調關系,是景觀的靈魂。它要求植物配置層次豐富,喬灌草與喬灌花相結合,將豎向空間隔離開來,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這一原則與人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因此,在道路設計中要著重體現生態景觀的理念。道路綠化設計需要放遠眼光,綠化樹木不宜經常更換、移植。
2.3 科學性與藝術性原則
城市道路綠化設計不同于其他的綠化設計,它是一種動態的綠化景觀,要求綠化植物配置紋理簡潔明快、層次分明。另外,作為立面街景,更需要有豐富的色彩,并且能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使游客能產生“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游”的良好感覺。
2.4 因地制宜原則
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水文以及種植地區的小氣候等環境條件,選擇適合在當地生長的樹木,使其能夠良好的生長和發育,并且可以抵抗自然災害,以達到保持較穩定綠化效果的目的。選擇多種植物可以構建出豐富的氛圍,體現出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層次性以及植物生長的季相性。
3.1 做好道路綠化與交通系統的協調工作
由于道路所具有的獨特的交通功能,在栽種喬灌木時要保證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和彎道轉彎處的樹木不遮擋駕駛員視線,彎道外側的樹木應沿著道路外沿整齊連續種植,指示道路線形變化趨勢,引導行車視線。樹干和樹冠不得進入道路一定寬度和高度范圍內的車輛通行空間。在隧道入口前應栽植形態高大的樹木,使側方光線形成明暗參差的陰影,亮度逐漸變化,駕駛員的眼睛因而能逐漸適應,從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3.2 選擇適宜樹種,并做好外來樹種的研究和引進工作
要根據栽植地的土壤、地下環境、小氣候等自然條件,選擇適宜在本地生長的樹種。對部分不適合綠化的土質,應注意改良。同時,根據城市道路綠化的需要組織科技人員做好定向育苗工作,有計劃、有目的地開發新品種,大規模地培育各種品種的苗木,并利用先進的方法保證苗木的存儲質量,并能做到反季節施工。對于新引進來的樹種,要做好馴化工作,使之能夠適應道路綠化的新環境,使得道路綠化樹種呈現出多樣性。
3.3 做好施工質量管理工作
近年來,園林建設隊伍日益壯大,要求園林建設工作的建設隊伍必須要具備統一的綠化資質和通過審查的專業資質,同時要求進入施工市場的苗木必須達到規定的綠化標準。建設隊伍能夠遵守道路綠化招投標相關制度、施工質量標準和規范以及相應的監理制度,從根本上保證道路綠化的施工質量[2]。
施工前詳細測定土壤的硬度、有機質和酸堿性,為改良土壤做好準備,進而為綠化植物的存活和正常生長提供有利條件。施用有機肥,加沙加粘;清除綠化帶里的各種垃圾;用客土的方法使土壤表層的死板土松散開來,土壤若為酸性,可注水或者在土壤中加入適量的石灰。
城市道路兩側由于埋設有大量的市政管線,給道路綠化植物包括行道樹預留的營養面積都不會很大,中年樹木的根系分布面積會略大于其垂直投影面積。為了使樹木的營養面積能夠保持在一個適宜穩定的水平上,地面鋪裝材料應透氣、滲水;另外,還可以使用嵌草鋪裝或增大樹池的面積來解決這個問題。由于樹池往往低于路面,會經常遭到行人的踐踏,所以可以將樹池提高成為池墻,其周圍可用鐵欄桿護繞,這樣做不僅簡潔,而且美觀大方。
3.4 做好后期管理工作
保證施工質量的首要前提是城市道路綠化資金能夠及時到位,綠化資金的投入不僅包括施工方面,還包括后期的管理經費。應對道路綠化區進行機械養護和科學管理。樹木管理最重要的是水肥的管理,還要特別重視對樹木的整形、修剪以及對雜草的清除,對病蟲害應做到預防為主、綜合治理。
3.5 做好科學合理的長遠規劃
在短期內,城市道路綠化很難充分體現其設計理念,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要經歷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所以,設計時必須有發展的觀點和長遠的眼光。設計之前,應該充分了解各種植物、樹種的色彩、大小、形態等可能會發生改變的狀態,盡可能使它生長到最旺盛時達到最佳效果。但是與此同時,也不應該忽視道路綠化的近期效果,尤其是行道樹,其苗木規格不宜過小,速生樹胸徑最好不要小于5cm,慢生樹不要小于8cm,使之能夠盡快發揮其功能。城市道路綠地系統的灌溉設施也是不可少的,其坡向、坡度須符合排水要求,并能與城市排水系統相結合,既要防止綠地內積水,也要防止水土流失。
3.6 城市道路綠化配置要能體現美學與人文的要求
城市道路綠化的色彩、節奏、配置、布局變化等都要能與道路的空間尺度之間相互協調。同一條道路的綠化景觀風格宜協調一致,不同性質的道路的綠化形式可以有所變化。園林景觀路宜配置有地方特色并且觀賞價值高的植物,同時還要能與街景很好地結合;主干道應能體現出城市道路綠化的景觀風貌;與山、河、湖、海毗鄰的道路,其綠化形式應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將自然景觀特色突顯出來。要對道路周邊的古樹名木、歷史名人名居等進行重點保護,同時還要使其與道路綠化相結合、相得益彰。處理好局部景觀與整體景觀的關系,創造出理想的景觀。
城市道路綠化作為城市道路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道路綠化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一個城市的精神內涵是否深刻、豐富。所以,城市的道路綠化問題應該成為城市建設中一個需要特別關注問題,如果能在這個問題上多下功夫,我國的城市道路建設必將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使城市景觀得以發展的同時,城市內涵亦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3]。
[1]丁銘績.淺談城市道路綠化設計[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13(12):243-244.
[2]王明懷.高等級公路施工技術與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67-68
[3]張增輝.公路建設中的環境問題[J].山西建筑,2006,32(13):48-49.
2012-09-11
鄒 葉(1987-),女,河南信陽人,碩士生,主要從事園林綠化設計研究。
安運華,E-mail: anyunhua@yahoo.cn。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12.004
TU985.18
A
1673-1409(2012)12-S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