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發憲
(云南師范大學 教務處,云南 昆明 650500)
從西南聯大看現代高等教育理念
鐵發憲
(云南師范大學 教務處,云南 昆明 650500)
西南聯大主張自由探討之風氣,兼容并包,百花齊放,學術自由廣闊;主張大師之謂,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本精神;主張從管理制度和課程設置上實踐通專兼顧、重心所寄通才教育思想。對現代高等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西南聯大;教育理念;學術自由;以人為本;通才教育
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在艱苦的抗日戰爭時期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組成的全國規模最大,成就顯著,中外聞名的高等學府。國外有學者說:“西南聯大的歷史將為舉世學術界追憶與推崇……聯大的傳統,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可繼承的一宗遺產。”[1](P1)
學術自由是一所大學始終保持活力的動力之源,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大學生要具有自我負責的理念,并帶著批判的精神從事學習,因而擁有學術自由,而大學教師則是以傳播科學真理為己任的,因此他們有教學的自由。”[2](P7)從西南聯大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僅其領導者對學術自由有充分的認識和認可,而且廣大師生們都在積極地實踐著學術自由的思想。
第一,領導者充分肯定學術自由。作為西南聯大的領導者,梅貽琦常委歷來主張大學應該保持“自由探討之風氣”,他指出:“大學之設備,可無論矣。所不可不論者為自由探討之風氣。宋儒安定胡先生有曰:‘艮言思不出位,正以戒在位者也。若夫學者,則無所不思,無所不言,以其無責,可以行其志也。若云思不出其位,是自棄于淺陋之學也。’此語最當。所謂‘無所不思,無所不言’,以今語釋之,即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而已矣。”[1](P27)梅貽琦常委的這一學術自由思想,始終貫穿于西南聯大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對西南聯大學術自由氛圍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兼容并包,百花齊放。西南聯大的學術自由之風,主要受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學術自由”思想的影響。梅貽琦常委曾表示:“余對政治無深研究,于共產主義亦無大認識,……對于校局則以為應追隨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態度,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3](P102)當時的西南聯大,教授中間各種思想、派別都和平共處,各放異彩。兼容并包的理念使得西南聯大學術界呈現出“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1](P284)的良好形勢。
第三,學生有追求學術自由的廣闊空間。西南聯大的課程設置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開設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所喜愛的課程修讀,同一門課程往往由幾個老師同時開設,學生們可以選擇上自己所喜歡的老師的課程。各老師所上的選修課又不盡相同,大多都是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例如,聯大教授陳寅恪先生就曾公開宣布:“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外國人講過的我也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我只講沒有人講過的。”[4](P76)近8年,聯大共開設選修課程上千門,為學生提供了極大的學習自由度,學生們一般都能學有所長。
第一,以教師為本的教育理念。西南聯大歷來對教師都很重視。梅貽琦常委曾指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5](P236)他還進一步談到: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固圖之也至極。吾人應努力奔赴之第一事,蓋為師資之充實。西南聯大實行教授治校,學校設有教授委員會,教學及研究事項改進之方案、學生導育之方案、學生畢業成績及學位之授予等,都要經過教授委員會的審議。西南聯大對教師的提升,也堅持以教師為本的思想,提升教師沒有人數和比例的限制,只要教師條件滿足,一律提升。
第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就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西南聯大十分強調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從門類繁多的選修課中就可窺見一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及特長選擇相關的課程,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梅貽琦常委指出:“理智生活之基礎為好奇心與求益心,故貴在相當之自動。能有自動之功,斯能收日新之效。所謂舉一反三者,舉一雖在執教之人,而反三總屬學生之事。……故必有執教之人為之啟發,為之指引,而執教者之最大能事,亦即至此而后盡,過此即為學子自為探索,非執教者所得而助長也。”[1](P20)同時,學校的學術自由氛圍也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聯大幾乎每天都有知名教授們的講演,所及內容涵蓋古今,中西交融,特色鮮明。
西南聯大“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教師們個個致力教育教學,人人潛心科學研究;學生們則能依自我之特性,積極尋求奮發圖強的道路。
通才,是指具有廣博扎實的基礎知識,知識面和職業適應面較為寬廣的人才。西南聯大的教師們普遍認同“通才教育”的思想,并積極地應用于課程設置等工作中加以認真對待。
第一,教師們對通才教育的普遍認可。西南聯大的實際領導者梅貽琦和一批知名教授幾乎都有留學歐美的背景,對大學實施通才教育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深信不疑。梅貽琦指出:“今人言教育者,動稱通與專之二原則。故一則曰大學生應有通識,又應有專識,再則曰大學卒業之人應為一通才,亦應為一專家。故在大學期間之準備,應為通專并重。此論固甚是,然有不盡妥者,亦有未易行者。此論亦固可以略救近時過于重視專科之弊,然猶未能充量發揮大學應有之功能。竊以為大學期內,通專雖應兼顧,而重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1](P24)西南聯大著名教授朱自清先生也表示:“大學教育應該注重通才而不應該一味注重專家。”[6]
第二,從管理制度和課程設置上實踐通才教育。在西南聯大,學校對一二年級的學生主要抓基礎課程的教學,其中一年級主要為學校統一安排的共同必修課。如,文科學院除必須學習國文、英語、中國通史、西洋通史、科學概論外,還必須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學中選修一門,并選修非本系的人文社會科學兩門;理工科學院除必修國文、數學、英語、哲學等課程外,還要選修社會科學一門。二年級學生根據不同情況還須選修專業基礎課程3至5門。另外,為保證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西南聯大的基礎課程一般都由比較知名的教授來授課。如《中國通史》課的講授有吳晗、錢穆、雷海宗等教授的參加;《國文》的講授有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等教授的參加。可見,西南聯大對學生基礎知識傳授是非常重視的,這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又一關鍵時期,努力建設屬于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學已成為國人的共識。創建世界一流的大學,既要學習西方國家成功的經驗,更要繼承自身優秀的歷史傳統。西南聯大的成功辦學經驗為世界所矚目,與當時的世界一流大學相比,西南聯大有過之而無不及。西南聯大學術自由、以人為本和通才教育等先進的教育理念,對中國當代的大學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必將進一步指引中國的高等教育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1]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編委會.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總覽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2](德)雅斯貝爾斯.大學的觀念[A].大學活葉文庫(第一輯)[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楊立德.西南聯大的斯芬克斯之謎[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李埏.談西南聯大的選課制及其影響[A].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四輯)[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5]梅貽琦.就職演說[A].楊東平.大學精神[C].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6]楊慶辰.朱自清對大學共同課的看法[J].教書育人,2003(8).
G649.2
A
1673-1395(2012)01-0140-02
2011 11 20
鐵發憲(1981-),男,云南昭通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責任編輯 袁麗華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