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書慧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閔德會
(湖北省荊州市東方中學,湖北 荊州 434020)
農村經營體制創新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研究
邵書慧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閔德會
(湖北省荊州市東方中學,湖北 荊州 434020)
如何創新農村經營管理體制,以促進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已成為全球經濟危機時期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論述了制度創新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作用方式與機理,并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對農村經營體制創新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思考。
制度創新;農村經濟;產業結構
自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政府迅速出臺七大產業振興規劃,提出尤其要在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技術裝備等行業加大投資和扶持力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農村產業結構結構的調整優化有賴于制度創新。
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所提出的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制度變遷是經濟增長不竭的源泉[1]。所謂制度變遷是指對舊制度的“創造性破壞”,即革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制度(含體制、機制、政策等),創造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新制度。
(1)通過制度變遷能明晰地界定產權,使人們在法律上擁有對資源或財產所有權上的排他性、使用權上的專有性、收益權上的獨享性、轉讓權上的自主性。因此,制度變遷能激發人們的主人公精神與勞動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
(2)通過制度變遷能創立一種足以提高信息透明度的規則,以增加人們對他人行為以及市場運行的反應能力與預見性,從而能及時果斷地捕捉稍縱即逝的商機。
(3)通過制度變遷構建一種高效、公平、規范的政府法律、政策、交易規則、道德準則、社會習俗、文化氛圍等,以形成規范的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的市場機制。
(4)通過組織制度變遷,進行組織結構創新,調整改造宏觀、中觀或微觀的經濟組織,以降低組織內部的結構耗損,減少內部各系統之間的摩擦效應,優化組織內部要素組合效應,提高組織運作效率,從而促進經濟效率提高。
(5)制度變遷所要遵循的一條根本的原則是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制度變遷構建一種包括物質與精神在內的激勵機制,以激勵人們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激勵人們奮發有為,開拓創新,“邊干邊學”、“邊用邊學”,不斷增加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存量積累,不斷創造輝煌業績,以讓新知識、新發現、新技術、新發明以及成千上萬的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工程技術專家、管理專家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縱觀歷史與現實,制度創新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的巨大作用不僅為歷史所證明,也為現時事實所證明。
從歷史看,落后腐朽的制度可使一個強大國家走向衰落。如中國在17~18世紀GDP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堪稱世界頭號經濟與軍事強國,但滿清王朝腐朽的政治經濟制度嚴重束縛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發展,被西歐各國遠遠拋在歷史的后面,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一落千丈,淪為任帝國主義列強宰割的“東亞病夫”。相反,先進的制度卻能使一個落后的國家強大起來。例如,處于中世紀的歐洲各國都很落后、弱小,與當時強大的中國、印度相比有天壤之別。但是,產生于封建貴族莊園制度逐步解體以及復式簿記、公司制等商業制度基礎上的商業革命,導致了產業革命的發生,商業制度變遷促進了科技進步,帶來了生產力的大解放,特別是蒸汽機的發明,機器制造業取代了手工工場,勞動生產率上升幾倍,甚至幾十倍,從而促使西歐各國迅速崛起,先后成為資本主義強國。
從現時看,發生于20世紀最后20年的一系列重大制度變遷事件十分雄辯地證明:制度變遷是當代經濟增長根本源泉,是一種普遍規律。最有說服力事實之一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由于體制變遷摒棄了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調動了人們的創造精神,推動了科技進步,解放了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使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不僅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上進入到小康社會。事實之二是蘇聯東歐“89劇變”的慘痛教訓告訴人們,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把蘇聯東歐各國引進了死胡同,這說明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如果不改革,只是死路一條,最終會毀滅社會主義制度。事實之三是,在世紀之交美國經濟出現“連續9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根本原因在于創造性運用新經濟增長理論與新制度經濟學等新理論大膽進行制度創新,創造出在投入產出過程中受高新技術與人力資本的作用,抵消、壓倒了物質資本邊際生產率遞減效應,并保持新資本(物質與人力)邊際生產率持續遞增從而使經濟持續增長的新機制,這就是美國在世紀之交不僅走出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滯脹并發癥”陷阱,而且保持了連續9年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秘密之所在。
2.1 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推動農村產業壯大和經濟發展
湖北省宜都市領導近幾年來,跳出“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思維定勢,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主攻方向,以“公司+基地+農戶”為紐帶,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先后培植與發展有較強實力的柑桔加工、紅茶加工、黃姜加工、山羊養殖(圈)、水庫網箱養殖鱘魚等五大支柱產業。上述種養加銷一條龍的五大主導專業化產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全市絕大部分農戶的種植業養殖業,增強了農村經濟實力。近三年來,該市GDP與市財政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農民純收入年均增加77.6元。又如,湖北省石首市培植發展的以速生意楊為原材料的木材加工企業與精細化工企業;枝江市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壯大的枝江大曲酒業;宜昌市夷陵區精心培植發展的柑桔加工、牛奶產業等均已發展成為對該市(區)農業產業化有全面帶動力的主導產業。實踐證明:主導產業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2.2 以民營機制為主導,創新鄉鎮企業產權制度和農村經營制度,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深化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首先就要加大以民營機制為主導的企業改革力度,圍繞政府轉職能、職工轉變身份、企業轉換機制、推進現有企業由“三官”制(官營、官辦、官管)向“三民”制(民營、民辦、民管)轉變,形成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鄉鎮企業經濟格局。湖北省通城縣確立了“鄉鎮企業經濟民營化”企業體制戰略,現有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已基本改制,國有資本基本退出,基本實現公有民營,同時大力發展個體私營企業。截止目前,全縣13家國有企業破產與拍賣后轉為個體經營的有7家,改制的有3家,資產重組的有3家,拍賣變現資產3156萬元,安置職工5628人。民營化改制,帶動了以“一主三化”為核心的“工業興縣”工程,目前正在施工建設重點項目25個,并以經濟實力雄厚的企業為支撐辦起了10多家企業集聚形成的工業園區,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其次,在農村以民營機制為主導,大力推進土地產權制度與經營制度的創新與改革。湖北松滋市為改變農村目前以家庭經營為主,組織化程度低的小生產方式,逐步培育與發展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現代契約關系為紐帶的現代家庭農場經濟體制,如農村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加工大戶、運輸大戶、農資經營大戶等[2]。目前,松滋農村正處于從個體家庭經營向農村經營大戶或現代家庭農場的轉變之中。經過近幾年土地經營體制變革,目前該市已有1萬余戶農民成為家庭農場主或種養加運輸大戶,戶均年增收入2000元以上。這種轉變的實質是農村耕地產權即土地使用權、收益權、讓渡權等的轉變。這種轉變有利于土地、勞力、資金、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向效益較高的生產單位流動與集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并促進小農生產向社會化、市場化、規模化生產轉變,從而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但從長遠看,農村經營大戶或家庭農場由于規模還不大,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故其社會化、市場化、規模化程度仍不高,還需進一步向土地股份經營公司發展,用現代股份工業企業經營的方式來經營農業,為實現農村土地生產經營工業化提供制度支撐。
2.3 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扶持農村產業發展
資金供給短缺是發展農村經濟最典型的制約因素。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農村金融制度落后,改革勢在必行。首先,各級各類金融部門要轉變金融觀念,牢固樹立“金融為民”“服務農民”的思想,迅速恢復已從農村拆走的金融業務網點,努力擴大為農服務的金融業務規模與支農資金供給量。各類金融機構對農村貸款應放寬條件、擴大規模、簡化手續、改進擔保制度,切實解決“三農”“貸款難”問題。其次,創新土地金融制度,大力推行農民以土地、山林、水面作抵押,獲取長期貸款,或在政府支持下發行土地債券,募集社會資金用于發展生產;再次,創新農村信用合作經營體制。借鑒湖北省宜市昌夷陵區的改革經驗,山區農村信用合作制金融體制創新可把握如下操作要領:一是農村金融制度與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的切入點應鎖定于產權制度改革上。具體操作上可以鄉(鎮)為單位,由農村居民入股組建獨立法人的股份制結構的農村信用合作社或農村商業銀行。在清產核資和處理呆壞帳的基礎上與全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合并為一個法人,進一步明確產權關系,轉換經營機制,完善治理結構,形成“轉換機制、完善體制、消除包袱、政策扶持”的新型金融功能結構。二是新型農村股份制信用合作社或農村商業銀行同縣聯社實行統一法人、分級管理、統一經營的管理體制,可在全縣范圍內籌資擴股,擴大金融資產規模,調節資金余缺,從而增加農村信用社的規模,增強抗風險能力,也有利于發揮為農村基層服務的功能。該區2011年即為農民發放小額貸款61550萬元。三是逐步放開農村金融市場,鼓勵發展農村民間銀行包括私人銀行、股份制銀行等。
2.4 創新糧食流通體制,搞活糧食流通,帶動農村產業發展
一是要加強四大體系(市場、儲備、銷售、流通服務)建設;二是要全面推進糧食流通的市場化,徹底放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購銷的市場調節;三是應減少糧食流通環節補貼,將部分國庫糧一次性劃撥給糧食企業,并鼓勵其自行改革,并一次性核銷糧企老帳,并將老職工納入社會保障,使糧企輕裝上陣,走向市場化經營之路。四是要對糧農補貼直接補到生產環節,補給生產者;五是應大力發展行業協會與專業合作社等中介流通組織;六是應按照“小塊定死,大塊放活”、“豐吞歉吐、吐陳納新、合理儲備”、“進出口調劑供求平衡”三大機制綜合運用的原則,搞活糧食流通機制;七是應大力推行訂單農業,這樣既可緩解“賣難”,又可加強農產品市場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引導,力求“以銷定產。
2.5 創新農業生產的保護體系與農業保險制度,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1)按照十七大精神,大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民享受平等國民待遇。現階段要大力改善對農村交通、能源、通訊、飲水等基礎設施,以及衛生、教育、文化等人力資本投入,向農民提供所迫切需要的公共品與公共服務供給。(2)鞏固擴大稅費改革成果,加強監督,防止反彈,把農民稅費長期穩定在中央與省委規定的農民收費標準限額之下。(3)對因不公平競爭帶來的農民利益損失應由省市縣政府財政進行政策性補貼。(4)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政策,除政府繼續增加對農業投放外,工業企業應提取反哺農業專項基金,支持農業發展。(5)創新農業信貸制度,轉變銀行農貸服務機制,除增加農貸額度,增加農貸貼息外,還應適當放寬農貸條件、簡化手續等,同時大力發展民營銀行農貸業務等。(6)構建“聯合共保”與“合作保險+再保險”2種方式的農業保險制度。所謂“聯合共保”其實質是保險公司、地方政府聯合相關部門并發揮各部門的管理優勢來發展農業保險。“合作保險+再保險”中的“合作保險”是由參保成員共同分擔農業風險損失的互助互濟性的保險組織,有災時共同分擔風險與損失,無災時可共同分享利益。但是,為增強抗大風險能力,必須到農業保險公司進行再保險,這樣,可以起到“雙保險”的作用。
(1)必須用科學的發展觀來統領農村經營體制創新工作。應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和農村經濟發展作為農村體制創新第一要務,樹立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科技興農、改革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創新發展思路,提高發展質量,加快發展步伐,逐步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實現農村經濟持續、健康、高效地發展。
(2)必須把實現、維護和發展好農民利益作為農村經營體制創新的根本點。農村體制創新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農民利益。只有從這一根本點出發,農村體制創新才有意義,才能取得成功。
(3)必須將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作為農村經營體制創新的主要目標。因此,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真心誠意為農民辦實事,依法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不斷地激發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必須以農村經營體制創新為動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要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雷海章.現代農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邵書慧.家庭農莊發展的經濟學思考[J].經濟論壇,2006,(4):124-125.
2012-09-20
湖北教育廳資助項目(2008y130)。
邵書慧(1963-),湖北京山人,碩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10.009
F304.5
A
1673-1409(2012)10-S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