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楊枝煌 北京大學
今年2月28日奧巴馬簽署總統令,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內部設立跨部門貿易執法中心,旨在針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所謂不公平貿易行為開展調查和執法,確保相關國家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奧巴馬建議國會撥款2600萬美元,同時敦促農業部、國土安全部、司法部、國務院、財政部及情報部門支持這一機構。2月28日當天,成立于2006年的美國新興智庫“信息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TIF)公布了一份題為《夠了:對抗中國的創新重商主義》的報告,分析了中國重商主義的兩種實踐、內在原因、應對建議和有關爭論,指責北京耍手腕為中國公司獲取“絕對優勢”,要求美國政府與盟友打造“全球自由貿易聯盟”限制中國。縱觀這一報告和近期美國貿易行為,我們認為美國錯判了重商主義的基本內涵,也妖魔化了中國自主創新的發展政策。
重商主義,英文是mercantilism,也稱“商業本位”,是歐美14-18世紀奉行的經濟思想,認為貨幣是唯一財富,把財富與貨幣混為一談,將金銀即貨幣作為財富的唯一形態,視貨幣的多寡為富裕程度;認為財富只能來自流通,但國內商業不能增加國家的貨幣量,只有對外貿易才是國家富裕的根本途徑;認為應該獎勵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吸引各類人才,因為人口是國家勞動力的重要來源,又是進行武力掠奪、殖民擴張的兵源;認為工業生產服務于對外貿易,因為流通領域決定生產領域,商業資本力量十分強大。簡單而言,重商主義分為前期的“貨幣差額論”(或者稱重金主義、貨幣主義)和后期的“貿易差額論”(或者稱“真正的重商主義”、“重工主義”)。綜觀我國經濟發展,重商主義并不是我國的戰略實踐。
二戰以后,雖經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一直是國際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和利益分配貨幣。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印刷美元,蓄意地以國際收支赤字作為剝削其他國家特別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工具,連年保持貿易逆差,把大量美元注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國發現,美國的貿易盈余將回籠美元并導致國際貿易的萎縮,因此只有在保持其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條件下,美國才能夠通過沒有成本地印刷美元(美國印制美元的木材大都來自加拿大)無償地占有世界上其他國家生產的產品。可見,美元霸權徹底地顛覆了重商主義時期的英國和戰后日本以及東亞“四小龍”出口導向型經濟的邏輯,中國通過貿易順差換取的大量美元不僅不能在國內使用,反而卻由于外匯占款引發國內通貨膨脹,而這些不斷積累的美元儲備卻因為美國的通貨膨脹和美國財政狀況的急劇惡化而不斷貶值,從理論上說未來將變得一文不值。
顯而易見,中國在美元霸權條件下的貿易順差與重商主義大相徑庭。可以說,當今世界或者當今中國已經不存在重商主義的第一原則,即金銀已經不是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貨幣了,更不用說中國早已追求多種資產性財富。2007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也就是說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通過拓展渠道、提供機會,不僅讓大家增加勞動收入和工資收入,而且讓大家增加資產性財富升值的收入。
就財富來源看,中國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一直強調,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而交換必須通過流通。因此國內流通也產生增值,而不僅僅通過對外貿易。另外,2003年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合并成立商務部,中國內外貿一體化程度極大提高,而且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某種程度上中國市場就是世界市場,就是全球市場。而且中國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有商品流通,還有資本流通,而兩種流通最終落實到消費。因此,中國經濟增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投資、貿易和消費三駕馬車共同拉動,而投資和消費在GDP增長中占有更大比重,貿易在GDP增長中的貢獻并非占據最主要部分。就貿易結構看,我國遵循比較優勢理論,通過廉價勞動力參與全球產業價值鏈分工的低端環節,進口產業價值鏈中的高端產品,出口報酬遞減的低端產品,而不是像重商主義那樣強調并扶持高創新率和高附加值的產業價值鏈,這嚴重地違背了重商主義的基本原則。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正是抓住工業這種具有報酬遞增之特征的高創新率、高水平進入壁壘、高附加值、高工資和高就業的高質量生產活動,而迫使中國從事高污染高能耗的代工生產和采銷自然資源的生產活動。
重商主義的一項基本準則是限制和禁止自然資源出口,但我國賤賣自然資源和黃金流失嚴重的情況恰好與重商主義的黃金和自然資源政策截然相反。在金銀方面,我國實際上的政策是限制金銀進口,鼓勵金銀出口。進口金銀要有人民銀行的批件,還要收17%的增值稅;進口半制成品類黃金,均征收50%的進口關稅;而出口金銀,卻無任何關稅。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貴州、云南、遼寧等多個世界級的特大型金礦已經被外資所控制。在自然資源方面,我國珍貴的稀土資源被賤賣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我國的稀土出口曾經便宜到每公斤價格僅18元人民幣,而國際市場價格竟高達每公斤1000美元,價格相差近300倍。我國是自然資源非常匱乏的國家,但許多資源如煤炭、木材和有色金屬等卻被大量地廉價出口,被許多國家作為戰略物資儲備起來。
就各產業地位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政策一直是“重農抑商”,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重工業趕超戰略”,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以來,我們對于各個產業的發展均高度重視,例如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乎農業,有專門管理農業發展的農業部,專門管理工業發展的工信部,專門管理商業發展的商務部,可見中國并不存在所謂的重商主義或是重農主義。而且,我國沒有吸引國際人才的移民政策,移民中國是世界上最困難的。
我國完全沒有如重商主義那樣通過增加人口來增加國民財富的政策淵藪,而是從1970年代便開始推行“一胎化政策”或“一孩政策”,并于1979年進一步將“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在中國大陸限制城市已婚男女只能生育一名子女,但對農村夫婦、少數民族和夫婦均為獨生子女等幾種情況作出了例外規定。這一政策減輕了人口增長過快對中國的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自1979年到2009年共減少了2.5億(也有說4億,也有說2億)孩子的出生。隨著人口出生率的急劇下降,我國出現了未富先老的嚴重傾向,但完全沒有重商主義的人口政策傾向。
重商主義是一種民族主義的經濟政策體系,強調保護民族產業、反對自由貿易并嚴格限制乃至禁止外國直接投資進入本國市場。但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提倡開放市場,發展自由貿易。
在貿易關稅方面,1993年,我國進口關稅為39.9%,加入WTO后降為9.9%,而全球關稅總水平高達39%。其中,我國非農產品關稅水平是9%,而全球是29%;我國農產品關稅水平是15%,而全球平均現在是60%。中國進口稅率已經處于世界最低梯次,甚至低于很多發達國家。近年來又開始了新一輪降低進口關稅大潮,一直在醞釀降低奢侈品進口關稅。
在利用外資方面,2001年我國加入WTO時,外商獨資企業占吸引外資總量的比重僅為48.9%,到2006年過渡期滿時,這一比重達到62.9%;2011年,這一比例更是高達77.5%,并且還有進一步升高的趨勢。另外,我國各領域對外資幾乎從不設防,因而也造成了很多外資事件和外資控制我國戰略領域等情況。自1993年以來,我國外資引進連續18年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其結果是: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6年的研究報告,在中國28個主要行業中,外國直接投資占多數資產控制權的已經達到21個,每個已經開放產業的前五名幾乎都由外資所控制。近年來,流通業主渠道外資已占60%,外資控制了2/3中國信用評級市場,中國種子產業被外資壟斷……外商獨資企業占吸引外資總量的比重不斷大幅提升,我國幾乎沒有完全獨立自主的產業,說明我國外資政策更加透明,商業環境更加成熟,國內市場更加開放。
在應對國際危機方面,我國發揚大國責任,成為世界貿易的穩定者,成為自由貿易的最堅定捍衛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紛紛進行貿易保護或者推出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歐美國家極力保護其高端產業和知識密集性服務業,而我國則采取了一系列加強進口的政策措施。2011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擴大進口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海關總署等8部門專門制訂未來促進和擴大進口的相關政策措施。2012年3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調整進口關稅、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發出了進一步擴大進口的明確信號。種種情況表明:我國并不存在華盛頓智庫所說的重商主義,更惶論所謂的“創新重商主義”了。
美國智庫正是看到中國經濟發展沒有重商主義,因而捏造出一個所謂的“創新重商主義”。美國智庫所謂的創新重商主義,英文為Innovation Mercantilism(簡稱 IM),系指一種通過減少進口、擴大出口高附加值產品發展國民經濟的違反世貿組織精神及規則的經濟戰略。也就是說,美國智庫認為中國實質上是想在各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品和服務方面贏得絕對優勢而不僅僅是競爭優勢,追求自給自足與自主繁榮而不是靠貿易交換來促進產業發展。依此,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也便集中于兩大目標,一是減少進口,發展和支持所有能夠擴大出口的產業,尤其是高附加值產業;二是確保本土企業獲勝。具體而言,美方認為中國一方面通過匯率操縱、關稅歧視和增值稅或其他稅減免等手段擴大進口、減少出口;另一方面通過政府采購、強迫技術轉移、硬性規定合資要求、控制外國采購、弱保護和區別化專利制度、盜版、網絡間諜活動、政府認可壟斷、直接歧視外國企業、繁重監管認證要求、設定國內技術標準、限制外國產品銷售、限制關鍵材料出口、讓利于國有企業、貸款優惠、出口補貼、出口融資、稅收鼓勵、土地和租金優惠等手段扶持中國本土企業。
美國還指責中國重商主義的兩大特征是范圍及規模龐大和積極扶持本國企業,這種政策對美國經濟、整個市場體系和有序全球化是一種根本性的致命威脅。過去10年中國積累的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并享受著最龐大的經常賬目平衡和2011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高達2675億美元的兩大成就恰恰是緣于中國實行的史無前例的經濟重商主義。因此,ITIF建議美國應采取更強烈行動,加強執行力,授權美國企業對抗中國重商主義以保障其集體利益,變鼴鼠戰術為結果導向的貿易打擊,建立全球自由貿易聯盟迫使中國壓縮創新重商主義。其實,中國自主創新政策絕無重商主義傾向和表現,而是被逼無奈之下的自覺自發行動。
自主創新是相對于技術引進、模仿而言的一種創造活動,是指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的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的過程,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再創新。自主創新的成果,一般體現為新的科學發現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品牌等。中國的自主創新政策是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等口號以及抗日戰爭時期“大生產運動”和困難時期堅持“超英趕美”戰略制造“兩彈一星”的正面實踐基礎上,特別是在總結近30年改革開放的反面教訓基礎上,于2006年提出來的一個涵蓋科技、產業、財稅和金融等領域的系統發展政策,主要通過“稅收激勵、財政支持、技術投資、政府采購”等措施落實相關計劃。而通過上述這些扶持政策推動本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是各國的普遍做法。發展先進科技,提升產業層次,追求自主繁榮,是全球開放經濟環境下各后進國家努力追求并力圖實現的普遍愿望,而且是發達國家一貫的政策旨歸。
世界各國政府普遍對科學技術研發活動進行不特定對象的支持,這種支持政策及措施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或享有例外條款保護。中國作為WTO成員,不可能置于現有貿易體系和貿易活動之外,在其他國家限制高新技術出口的背景下突出強調自主創新更是無可厚非。ITIF的另一篇報告《全球創新政策索引》中明確指出,包括經合組織(OECD)、歐盟(EU)、亞太經合組織(APEC)三大組織所有成員國的55個國家的創新政策,如自由貿易、吸收外資、科研激勵、開放國內市場、保護知識產權、發展數字和信息通信技術、政府采購傾斜、吸引技術移民等核心內容都與中國創新政策如出一轍。可見,中國創新政策具有普適性和普世性。
我們提出并堅決實行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政策。例如,我國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同歐洲合作推進伽利略計劃,開發新一代導航系統。就連在ITIF報告極力揶揄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政策中,我們也都提出了“擴大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地區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大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力度”等舉措,可以說自主創新是中國促進國內發展和國際合作的基本國策。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國大飛機項目,該項目最初始于20世紀70年代,只比歐洲空中客車公司晚兩年。在我國自主研制的大飛機“運十”誕生之前,美國連波音飛機都不肯賣給我們;當運十試飛西藏成功以后,不僅賣波音給我們,而且指使麥道公司使用賄賂和其他不正當手段誘使中國與其合資;而在1997年合并麥道公司之后,波音公司單方面撕毀了這份合作協議。這使得所有相關的研究人員、航空工程師、科學家、熟練技術人員被迫離開,中國富有前途的商用噴氣機制造業被破壞殆盡,中國的航空科技遭受長達20多年的挫折。2008年3月我國建立中國商用飛機公司重啟大飛機項目,旨在開發C919中型民用飛機。但是為了避免引發西方的訴訟不得不再次與發達國家合作,進口美國和法國的核心零部件,C919型飛機正發展成為一類裝滿西方零部件的龐大金屬外殼。
相反的是,美國一直通過貿易保護主義限制其高新技術轉讓或出口。不管是在崛起歷史過程中還是在當今自由貿易的情況下,擁有大量跨國公司的美國都是采取貿易保護主義以保護本國工業從而發家致富的。2006年至2010年從美國專利商標局獲得專利最多的10家美國公司是IBM、微軟、英特爾、惠普、美光、通用電氣、思科、德州儀器、博通和霍尼韋爾。而這些公司一半以上沒有在中國進行研發工作,其中國子公司也沒有在美國獲取專利。同時,美國通過控制世貿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通過自設標準或者知識產權制度(例如所謂的301條款、337條款),在全球范圍內幫助其企業打擊侵權,制造貿易摩擦等爭端,壓制他國創新空間。而近幾年來,我國有60%的出口企業遭遇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由此影響到的出口額每年超過450億美元。在一些技術領域,由于我國缺乏相應的技術標準,或技術標準水平較低,或缺乏快速檢驗檢疫設備,外國產品進入我國市場的門檻也很低,一些國外的垃圾產品、淘汰產品長驅直入我國市場,對國內市場、相關產業、環境、就業等造成嚴重沖擊。我國消化吸收再創新變成“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一個惡化過程。2003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用于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資金比例為 1:0.07,2004 年為 1:0.15。可見,美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并沒有實質的科技創新,中國并沒有通過開放市場獲得技術。2012年2月我國對外貿易出現10年來最大月度逆差,但是我國仍然引進不了美國的先進科技。作為我國順差主要來源和全球科技最發達國家的美國,在高技術對華出口方面設置了諸多限制,導致其相關產品對華出口增長緩慢,比如2001-2008年,美對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中國高技術商品進口總額的比重由18.3%下降到6.9%。
中國的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1%上升到2010年的1.5%,計劃2020年到達2.5%。而世界平均值為1.6%,發達國家平均值為2.2%。中國研發支出占全球研發總支出的比例從2002年的5%上升到2010年的12.3%,而美國這一比例一直穩定在34-35%。就專利產出而言,中國向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地同時申請的數量在2008年僅為473項,美國則多達14399項并獲取源源不斷的巨額專利許可收入。中國迄今為止只擁有少數幾家全球公司,而美國通過限制外國直接投資、保護本國工業擁有世界級公司和許多全球品牌。美國龐大的技術投入還包括全方位寬領域高層次的招商引才計劃,吸引了全世界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和創業者。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2/3以上是美國籍,而中國沒有一個;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大學中美國有七八所,我們沒有一所,充分顯示了美國獨步全球的科技優勢。
中國歷來對外資實行超國民待遇,更不用說公平競爭了。在2005年以前,我國為吸引外資,給予三資企業18%所得稅的優惠,也就是說本土企業所得稅率為33%甚至更高,三資企業所得稅率僅為15%。2005年內外資企業稅制并軌以后,各地方為了招商引資仍然給予外資企業各種或明或暗的優惠,如土地價格優惠、幾年免稅等措施。而美國的一貫做法是:規定國際采購至少必須購買50%的國內原材料和產品。同等條件下,給予國內投標商10-30%的優惠價格。1991年《道路運輸效率法》規定:各州接受聯邦運輸部補助采購運輸機械時,必須有60%以上是美國產品,且車輛最后須在國內組裝。支持中小企業方面,專門設立小企業采購代表處,在政府采購項目報價中,本國中小型企業供應商的報價享受比外國供應商高12%的報價優惠。10萬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購合同,先考慮中小企業,建立政府與私人投資聯合采購的合作制度,對有發展前景的小型企業建立特別采購基金。
總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一直推行“轉方式,調結構,促平衡”政策,統籌運用擴大進口、增加對外投資等綜合措施逐步減少貿易順差,特別是出臺了一系列擴大進口的政策,舉辦了一系列擴大進口的活動。我國全方位開放國內市場和張開雙臂歡迎外國投資者,而美國卻千方百計限制高新技術合資和出口。總之,美國通過能源控制、美元殖民、武器輸出和資本輸入以及投資移民牢牢掌握了世界經濟命脈和人才市場。以此反觀,美國才是真正的創新重商主義,美國科技政策才是赤裸裸的重商主義自主創新政策。美國智庫對我國自主創新政策的指責具有選擇性、針對性、捏造性和歧視性。
美國智庫之所以妖魔化我國的外貿和科技政策,一方面是為了自身發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美國一貫的戰略體現。
美國“信息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TIF)是成立于2006年的美國新興智庫,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不得不出臺怪論,以吸引全世界眼球,甚至左右美國決策。因此,美國智庫的這種努力實質就是為討好奧巴馬的一種政策解讀,一種遵命文學,一種遵命性理論研究。
他們鼓吹美國應同企業一道采取更加強硬的措施向中國施壓。例如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下設立全球戰略辦公室,負責制定全球化背景下的貿易政策,貿易代表辦公室應在美國利益受損時更加堅定地向中國提出貿易執法訴求。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貿易機制,為中國設定具體目標,如大規模減少貿易順差,制定減少侵犯知識產權的量化目標、采用國際技術標準、放棄強制性技術轉讓等計劃。在全球范圍內,建言美國應與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建立全球自由貿易聯盟,促使中國減少重商主義政策,并在真正承諾遵守開放、自由、公平貿易政策的國家之間成立新的自貿區;在歐洲,一會重提1995年倡議的歐美共同市場,一會建言美應與歐盟建立跨大西洋伙伴關系(TAP)的新型貿易協定;在已有國際組織內,敦促世貿組織應建立強制性機制,以應對強制性技術轉讓、國有企業及標準等非關稅重商主義行為;在亞洲,倡議建立所謂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以提振美國在亞太經濟貿易中的話語權。所有這些指向的是,在中國成為世界貿易大國和自由貿易堅定擁護者的情況下,美國希望繞開世貿組織或其他國際組織,另起爐灶自搞一套,企圖建立更加符合美國利益的新體系。
各國實行何種政策是一國內政,神圣不可侵犯,不容各種無稽之談的指責。美國自己搞獨立自主的創新運動,卻指責別人破壞競爭、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損害全球經濟,但卻不敢告上世貿組織或國際法庭。中國的政策對外國企業從來都是超國民待遇,中國沒有單獨針對美國的政策,人民幣匯率絕非針對某個國家,為什么僅僅只有美國一家哭叫受到損害?美國應該自找原因,審視自身的問題。美方對美國政府蓄意利用美元霸權掠奪中國財富的現實視而不見,反而卻倒打一耙,指責中國政府實施的是掠奪性的重商主義政策。這說明美方言論如果不是因為無知,就是出于賊喊捉賊的目的。中國是否違反世貿組織規則要以世貿組織裁決,美國不能信口開河胡說一通。美國自設標準自當國際裁判宣稱“替天行道”的惡劣行徑,凸顯出美國一貫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霸權主義神態。美國仍然秉持冷戰思維,戴著有色眼鏡,充當世界判官,企圖主宰整個世界。美國指責中國創新重商主義,其實就是害怕中國從工業崛起最終實現文化、科技、思想向度上的真正復興。
美國歷來想壟斷思想、技術、產品市場,歷來想占領輿論陣地,因此,美國一貫注意創造新名詞、新時尚、新論調,企圖主宰整個世界的輿論導向。美國指責中國創新重商主義就是一種輿論上的胡攪蠻纏,正如美國華僑林良多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你們究竟要我們怎樣生存》一文中所控訴的“當我們閉關自守時,你們走私鴉片強開門戶;當我們擁抱自由貿易時,卻被責罵搶走了你們的飯碗;當我們實行市場經濟時,你們又嫉妒我們有了資本;當我們的人口超過十億時,你們說我們摧毀地球;當我們限制人口增長時,你們又說我們踐踏人權……”美國這種輿論努力是針對中國的最大政治陰謀。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胡蘿卜加大棒,誘使中國放棄剛剛出臺不久的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遏制中國日益崛起的自主創新能力,永遠保持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優勢,讓中國始終處于美國的技術壟斷控制之下。因為,面對美國目前的局勢,美國要保持其霸權地位,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科技優勢。只要保持科技優勢,美國就可以通過高科技出口來支撐美國經濟;就可以利用知識產權戰略,控制其它國家的經濟命脈;就可以保持美國在軍事領域的科技領先地位,維護美國的軍事霸權。美國對中國的自主創新政策表示擔憂,絕不是因為中國鼓勵政府部門使用符合自主創新政策的產品,而是害怕中國真的走上自主創新的道路,挑戰美國的科技霸主地位,進而挑戰美國的“世界第一”位置。
美國才是世界不確定、不穩定、不安全的風險源頭,美國通過貨幣操縱、輿論轟炸、戰爭洗禮、經濟制裁、價格波動、妖魔化各國政策等手段,唯恐世界不亂,致使世界和平發展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我們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應對和抗擊。
第一,要充分利用好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以保障我國核心利益。
在近期,加快建立相應的中介體系,積極組織企業運用國際準則等法律武器應對國外挑戰;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改革和國際規則制定,提高我國在相關領域的話語權、決定權和主動權。在遠期,做好去WTO化背景下的應急應對,加快自貿區談判,強化新形勢下的貿易規劃和貿易新秩序新體系構建。
第二,要堅定不移地實行自主創新政策。千方百計防范“運十”悲劇重演,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掌握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的自主知識產權,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并推動形成以我為主的技術標準,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提高專利實質審查工作效率,建設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加強科技研發的國際戰略合作;加快理論創新,占領輿論高地。一方面要防止過度美化美國模式,另一方面要科學對待中國特色。特別要反對用中國特色掩蓋中國的落后,反對借中國特色來拒絕學習外國,反對用中國特色粉飾中國國情和忽視中國教訓,反對用中國特色夸大中國經驗,陷入宏觀調控依賴和“中國模式”陷阱。
第三,要提高技術引進的力度和質量。建立適宜制度,引進適宜技術。分化歐盟、美國、日本等地區和國家的企業,積極引進對我有利的高科技產品,同時做好消化再重新工作,最終擺脫外來技術的掣肘。
第四,加快培育高科技人才和高端國際商務人才。加大可持續性的技術投資,建立各種人才激勵機制,培育符合國際競爭需要的技術研發人才、技術管理人才、國際商務人才,同時鼓勵人才占領聯合國、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關鍵崗位。▲
[1]Stephen J.Ezell and Robert D.Atkinson.,The Good,The Bad,and The Ugly(and The Self-Destructive)of Innovation Policy:A Policymaker’s Guide to Crafting Effective Innovation Policy[R/OL].www.itif.org.
[2]ROBERT D.ATKINSON.,Enough is Enough:Confronting Chinese Innovation Mercantilism [R/OL].www.itif.org.
[3]RobertD.Atkinson,Stephen J.Ezell,Luke A.Stewart.,The Global Innovation Policy Index[R/OL].www.itif.org.
[4]仲大軍.走出重商主義的中國外貿前景[R/OL].http://www.dajunzk.com/waimaoqianj.htm.
[5]仲大軍:再論重商主義發展戰略對中國的利弊得失 [R/OL].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44763.
[6]仲大軍.重商主義:我國發展戰略中的主要問題及應對策略 [J].開放導報,2005(2),P76-79.
[7]仲大軍.審慎看待中國外貿的重商主義發展戰略[J].學習月刊2006(21),P 15-16.
[8]仲大軍.新重商主義——對外向型經濟的新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1996(2),P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