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文蘭 內蒙古財經大學
內蒙古自治區屬于西部欠發達邊境省份,在國家沿邊開放、西部大開發及向北開放政策實施下,內蒙古依托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及國家賦予的政策優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與合作,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的發展道路,使我區對外貿易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但貿易不平衡問題日趨突出,影響了我區對外貿易發展的質量與效益。
內蒙古對外貿易開始于1947年,但迅速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改革開放30年來,內蒙古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由1978年的1552萬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19.39億美元,33年間增長了約768倍。期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2000年,為貿易順差階段,順差額由1978年的500萬美元提高到2000年774萬美元;第二個階段是2001-2011年,為貿易逆差階段,逆差額由2001年的2.7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5.7億美元。
改革開放前,內蒙古自治區出口產品中糧油、土畜產品占70%以上,另外還有少量的礦砂及少量的工業品及中藥材。改革開放30年來,內蒙古出口商品已達到700多種,出口商品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出口產品已由糧油、土畜、皮革等初級產品發展到深加工的糧油產品、紡織服裝、五金、機械設備、運輸工具等制成品;制成品貿易中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的進出口增長迅速。以2011年為例,全區機電產品進出口額為15.46億美元,同比增長53%,占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的13%;全區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為3.88億美元,同比增長30%,占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的4%。
內蒙古邊境線長、口岸多,有發展邊境貿易的獨特優勢。內蒙古邊境貿易始于1948年,但因政治因素,曾一度中斷,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特別是國家實施沿邊開放政策以來,內蒙古與俄蒙的邊境貿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呈現出直線上升的發展態勢。2011年,內蒙古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46.58億美元,同比增長39.2%,占全區對外貿易總額的39%,占全國邊境貿易額的13%。其中出口主要以日用消費品、建材、果蔬類、家電等為主,進口主要是煤炭、鐵礦砂、鋅礦砂、木材等資源類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種類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在內蒙古對外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1年,全區民營企業對外貿易額73.4億美元,占全區對外貿易總額的61.5%。全區外資企業對外貿易額24.6億美元,占全區對外貿易總額的20.6%,比2010年提升了2.2個百分點,同比增長了53%,高出全區進出口增速13.9個百分點,對全區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26.4%,體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依托口岸優勢,內蒙古大力發展口岸貨運、客運和邊境旅游,口岸貨運量及客運量逐年提升,邊境旅游業快速發展;同時邊民互市貿易發展也帶動了口岸城市旅游業的興起,使我區旅游、運輸等項目已初具規模,成為我區服務貿易發展的主體項目之一。2011年全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4.2億美元,同比增長31.1%,其中出口7.9億美元,同比增長14.5%,進口6.4億美元,同比增長60%,貿易順差1.5億美元。2012年第一季度,內蒙古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達到3.7億美元,同比增長37.1%,占全國服務貿易比重為0.4%,其中旅游服務貿易總額為16773.6萬美元,運輸業貿易總額達到7301.4萬美元,另外為其他商業服務。
內蒙古對外貿易在取得以上成績的同時,其貿易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性問題亦日益突出。
內蒙古對外貿易結構的不平衡表現在諸多方面,既表現在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平衡,也表現為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內部結構的不平衡。
1.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協調。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以貨物貿易為主,2011年貨物貿易總額為119.39億美元,同期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僅為14.2億美元,服務貿易發展嚴重滯后。
2.貨物貿易內部結構不平衡。(1)紡織服裝、礦產品、化工、農畜產品等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仍是我區出口的主要商品,出口額占到全區出口總額的80%以上。(2)高新技術產品及機電產品出口增速雖高,但占比較低。2011年,全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2.94億美元,占全區外貿出口總額的7%,占全國貿易總額僅為0.05%,全區機電產品出口額為8.56億美元,占全區外貿出口總額的1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貿易結構亟待進一步優化。(3)資源類產品是我區進口的主要商品,而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和生活消費品進口占比相對偏小。2011年,全年進口煤炭1840萬噸,增長38.9%;進口原木777.5萬立方米,增長7.5%;進口鐵礦砂798.2萬噸,增長34.2%;進口銅礦砂11.2萬噸,增長57.8%;進口鋸材395.3萬立方米,增長37.5%。各項產品進口額約占全區進口總額的70%。
3.服務貿易內部結構不平衡。內蒙古傳統的服務貿易項目中如旅游、運輸、其他商業服務等方面發展迅速,但包含著智力因素的一些服務項目發展緩慢。以2012年第一季度服務貿易發展數據為例,內蒙古3.7億美元服務貿易額中,其中運輸、旅游及其他商業服務貿易額達到3.11億美元,占服務貿易總額的84%,而包含智力因素的服務項目如保險、金融、電影及影像制品出口額為零。智力型服務貿易項目發展滯后,不僅影響了服務貿易自身的發展水平,也影響了貨物貿易的發展。
自2001年以來,內蒙古對外貿易始終處于逆差,且呈現不斷擴大的發展態勢,至2011年,全年逆差額高達25.7億美元。2012年以來,內蒙古對外貿易額及出口額出現了下滑。1-7月份,進出口總額66.75億美元,同比下降1%,其中出口23.66億美元,同比下降12.4%,進口43.09億美元,同比增長6.7%,貿易逆差額19.43億美元,而去年同期貿易逆差額僅為13.44億美元,逆差額不斷擴大。
內蒙古地域面積狹長,東西跨度較大,各盟市分處于不同的地域空間,經濟發展條件及自然條件不一,使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中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
1.呼包二市以優越的綜合人文環境、較強的經濟基礎、較為合理的產業結構等成為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中業績最好的地區。特別是包頭市,2011年,包頭市進出口總額實現27.7億美元,同比增長41.8%。其中出口完成18.2億美元,同比增長51.0%,占自治區比重為38.8%;進口完成9.5億美元,同比增長26.9%。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均列全區各盟市之首。呼和浩特市2011年進出口總額實現20.2億美元,同比增長34.4%。其中出口完成10.2億美元,同比增長34.9%,占自治區比重為21.8%;進口完成10億美元,同比增長34%。出口額僅次于包頭市,位居第二。
2.滿洲里與二連浩特分別依托口岸優勢,在對外貿易發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業績。滿洲里是口岸城市中貿易額最大的城市,2011年全年貿易額達24.9億美元,占呼倫貝爾市貿易總額的97.2%,主要貿易對象為俄羅斯。二連浩特是自治區第二大貿易口岸,2011年貿易總額達15.9億美元,占錫林郭勒盟市貿易總額的97.6%,主要貿易伙伴是蒙古國,以進口蒙古國礦石、轉運俄羅斯木材、向蒙古出口日用消費品等為主。
3.興安盟及烏海市因其在內蒙古自治區既沒有區位優勢、也沒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及人文環境,在對外貿易發展中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以2011年為例,兩市的對外貿易額都不足500萬美元,興安盟貿易總額為380萬,而烏海市貿易總額僅為378萬美元,兩盟市在內蒙古自治區對外貿易發展中處于落后地位。
內蒙古依托與俄蒙邊境相鄰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與俄蒙的貿易,與俄蒙貿易總額占全區對外貿易總額的48.1%。雖然目前我區貿易伙伴已達160多個,但俄蒙多年來始終位居內蒙古第一和第二大貿易伙伴的地位。
以2011年為例,全區貿易總額119.39億美元,其中對俄貿易28.93億美元,在全區對外貿易中占比24.2%,在中俄貿易總額中占比3.7%。對蒙貿易28.45億美元,在全區外貿總額中占比23.8%,占中蒙貿易總額的44.2%。表明我區在貫徹國家向北開放戰略實施中已初見成效,但對其他市場的開拓力度不夠,成效不明顯,市場過度集中于俄蒙,雖有利于發揮我區的區位優勢,便于進口俄蒙資源,但市場風險加大、貿易結構低度化等問題凸顯。
產業結構是貿易結構的基礎,貿易結構的不合理及不平衡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因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成為解決內蒙古貿易結構不合理的主要手段。
多年來,我區依托資源、能源,使我區經濟發展呈現出重工業化、資源化的特征,經濟軟件化特征不明顯。以2011年為例,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4246.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04.91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8092.07億元,增長17.8%;第三產業增加值4849.13億元,增長11%。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8%,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8.3%,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9%。全區生產總值中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為9.2:56.8:34。這表明,內蒙古經濟增長主要靠第二產業拉動,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制約因素依然存在,需要加大對我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
一是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發揮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及外貿發展的轉型與升級。
二是立足于我區資源稟賦,合理布局我區的產業規劃。主要是根據我區十二個盟市的資源稟賦,建立起各種類型出口基地,提高各地區產業集中度,形成必要的產業集群效應,創建優勢產業與相關產業、主導產業與非主導產業的良性互動關系。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貿易結構的優化。
三是立足于產業發展基礎條件,加快引進適用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其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形成以傳統骨干產品為基礎、高新技術產品及機電產品為引領的出口商品結構,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擴大出口的效應。
目前,借助于與俄蒙口岸對接、邊境相鄰的區位優勢,我區口岸過貨、國際物流、口岸資源落地加工及商貿旅游等發展迅速,但口岸產業“空洞化”問題突出,加快建立符合口岸特點的產業經濟應是當務之急。
一是改資源落地加工為坑口加工。目前,口岸多以資源落地加工項目為主,但從長遠考慮,俄蒙對資源出口的限制不斷增多,未來,一些企業可能面臨無資源可加工的窘境,而我國對資源、能源的需求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一些擁有礦產權的企業可考慮就近加工,把可利用的產品運回國內,這不僅符合對方的利益訴求,而且還為我國節約了水、地,減少了污染等。
二是把國內加工轉移至口岸加工。從目前口岸的現有經濟發展模式來看,缺乏加工貿易企業。我們與俄蒙經濟發展互補性較強,許多輕工業品及日用消費品在俄蒙很有市場,但基本上都是從區內外經過長途運輸至口岸。在口岸發展加工貿易,有運輸節約、出口便利的條件,對口岸地區來說是拓展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好途徑。
三是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與俄蒙相比,我們在農業生產、建筑、加工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勢,加強與俄蒙的產業合作、在適宜地區建立與俄蒙的跨境經濟合作區是雙方產業合作、深化口岸經濟發展模式、促進我區與俄蒙經貿關系發展的有效途徑。
我區橫跨東西、北接俄蒙,是唯一一個同時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向北開放等各種優惠政策的地區,各種政策疊加優勢明顯,內蒙古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拓展區內全方位經貿關系的發展。
一是利用國家賦予的向北開放的政策優勢,拓展與俄蒙的經貿關系。內蒙古通過加大對口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加快與俄蒙在口岸通關問題協調機制的建立以及解決口岸“一關兩檢”問題,在提高內蒙古與俄蒙之間貨運、客運量的同時,促進與俄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二是充分利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惠政策,拓展我區與朝鮮、日本、韓國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經貿關系。蒙東地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中心距離較遠,但與東北三省緊鄰,基于國家發展大局的考慮,2007年國務院批復將蒙東地區納入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戰略規劃中,為蒙東地區經濟振興提供了機遇。內蒙古東部地區處于俄蒙與東北三省的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重要。蒙古沒有出海口,蒙東也屬于內陸地區,但通過與東北地區的對接,借助于錦州、大連、營口及天津港,使蒙東地區直接與日本、東南亞及其他鄰國對接,實現其對外經貿關系的拓展。
三是利用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實施,拓展我區與中亞、西亞等地區經貿關系的發展。1999年黨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賦予了西部地區在人員出入境、邊境貿易政策以及到周邊國家投資等的各種優惠政策。內蒙古應借助于優惠政策的實施,為我區西進政策的推進以及與中亞、西亞等周邊國家經貿關系的發展提供便利。
十二五時期,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穩增長、調結構及促平衡”,在促平衡方面主要是促進進口貿易的發展。但就內蒙古而言,其對外貿易應更加注重出口貿易的發展。
一是鼓勵輕工、紡織、服裝、家電及綠色農畜產品等我區具有比較優勢、國際市場需求大的行業生產能力向目標市場轉移,帶動零部件和中間產品出口。對周邊國家有需求、我區有優勢的產品,比如糧食等應適度放開。支持具備實力的各種經營主體的外貿企業、大型流通企業等在境外投資建設批發市場、零售中心,擴大我區產品在當地市場的銷售。積極鼓勵我區有實力的企業承接境外承包工程,帶動我區原材料、設備等產品出口以及勞務的輸出。
二是鼓勵國內金融機構、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等服務機構“走出去”,為我區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優質服務。
三是在口岸通關、外匯結算、國際貨運方面為一些鮮活產品開通綠色通道,加快鮮活產品進入俄蒙市場的速度,進一步促進我區出口貿易的發展。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走過的是一條不平衡、不協調的發展道路。未來,內蒙古外貿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也恰逢其經濟結構調整、外貿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內蒙古應充分利用區位、資源及國家賦予的各種政策疊加優勢,在推進進出口并重發展道路中追求貿易總體平衡,在改善內部結構中促進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協調發展,在市場多元發展道路中分散市場過度集中的風險,在保持自身貿易規模擴大的同時,更加關注其對外貿易的可持續性、協調性及平衡性發展。▲
[1]李健,實現平衡、協調和可持續增長,國際貿易,2011(2).
[2]張莉,構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理論體系探討,國際貿易,2012(5).
[3]陳建奇,中國進口戰略與貿易平衡分析,國際貿易,2011(6).
[4]王受文,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推動對外貿易穩定平衡發展,國際貿易,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