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勇 三亞學院
錢靜媛 三亞理工學院
進入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采用FOB的成交方式越來越多。據權威機構統計,國際貿易合同中FOB成交方式采用率排在其他十二種成交方式之首位,尤其是在大宗干貨和石油等特殊貨物貿易時多以FOB成交。20世紀80年代以前,CIF術語成交是當時我國出口貿易的絕對主流。但是,自從在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的出口貿易一躍成為世界貿易第一大國,主要的成交方式也有所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外資企業產品出口以及國內服裝企業產品出口采用FOB成交方式也達到80%以上。
FOB(Free On Board),裝運港船上交貨。如果按FOB術語成交,買方負責租船訂艙并辦理海運保險,賣方應在合同規定的裝運港和規定的期限內,將貨物裝上買方指定的船只,并用裝船通知及時將買方指派的船名、裝船地點、交貨品名及數量和船舶預計開航和抵達目的港時間及時通知買方。根據2010年新頒布的《INCOTERMS》,當貨物在指定裝運港裝上船時,賣方即履行了交貨義務。這也意味著買方必須自該交貨地點起,負擔一切費用和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
FOB術語成交成為當前我國出口貿易的主流。我國外貿企業也熱衷于FOB這一古老的貿易方式的原因何在?究其原因,除有部分進出口人員對FOB成交方式的風險認識不足之外,我認為還有更深的原因。
首先,采用FOB,出口方只要把合同中所指貨物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按規定數量,裝上買方所指定的船上即可。賣方從此就將貨物運輸責任和風險轉移給買方了。表面看來FOB程序簡單,責任和義務不多。
其次,賣方容易控制成本,容易操作。更深的緣由是美國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發生以來,匯率波動加大,世界航運市場貨運價格變化加大,商品的價格波動明顯,從而使企業的進出口項目風險和利潤難以駕馭和控制。進出口企業需要具有熟識金融、貿易、法律的高層次人才,來運作和熟練掌控其他國際貿易術語進行貨物貿易的活動,但在我國,許多進出口企業,甚至包括一些大型國企,都缺乏這樣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因此出口企業出于無奈選擇責任和義務相對簡單的FOB成交方式。
國外客戶從自身利益出發,以選擇FOB作為國際貿易進口合同成交方式的首選,并加以堅持,而國內企業隨之改變初衷。對于買方而言,FOB的好處真是不少。就正常的貿易來說,FOB的確定就意味著由買方自己租船訂艙,可以在最合適的時段,委托自己最中意的貨運代理或承運人辦理貨物運輸,并得到最好的運價。FOB由買方負責保險的投保,在所運輸貨物發生貨損時能最有效的與承運人溝通。能投保最有效且保費率合適的,通常是與自己公司有歷史淵源的保險公司。當貨物需進行理賠時,能迅速有效的進行理賠。據國際船東組織的一項統計,對實施海洋運輸的貨物來說,80%以上的進口方以FOB為首選成交方式。如果采用CIF等“象征性交貨”的成交方式,并不是進口商所樂意接受的。
國內各大保險公司的海洋運輸保險費率較高,這大概是業界共識。有貨物發生意外和出現貨損時,國內保險索賠手續復雜,理賠時間過長。有時人為的因素也會干擾了客觀的評價。進出口雙方特別是進口方從保險費率這一角度出發,傾向采用FOB國外的進口方辦理貨物運輸保險,有利于提高出口項目的效率以及利潤率。
總之,大多數外貿企業面對大幅波動的運輸成本以及劇烈波動的匯率,沒有專門的人才對運輸成本和匯率風險進行預測并加以控制,從而采取了程序較為簡單的FOB方式。本文試圖通過細致分析FOB合同出口的風險,對FOB貿易術語出現風險的環節有更加明確的了解,進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和手段來避免或降低風險。
初看起來,采用FOB成交方式似乎出口方風險很小,但這僅僅就貿易術語本身而言,任何貿易不能脫離世界經濟的大環境。現在美國金融危機還未徹底過去,歐洲金融體系又岌岌可危,信用體系面臨嚴峻考驗,使FOB合同的執行帶來諸多的變數。以中國信用保險公司的數據為例,近年來出口報損愈來愈多,出口壞賬大幅增加。價格和匯率大幅波動使原本誠信欠佳的進口商撕下了“誠信”的面紗。2009年9月以來,中國信用保險公司已累計接到9起鋼材、鋁材等大宗貨物的出口報損案件,平均涉案金額為280萬美元,除個別案件外都是以采用FOB作為成交方式的。那么為什么問題都出自同一種成交方式FOB呢?
分析出口方采用FOB貿易術語的風險,有如下幾種情況:
根據慣例,貿易合同簽訂后,賣方準備生產備貨,買方開始申請開立信用證。一旦信用證開立,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期通常在開證后的28天之內,對于賣方來說,時間緊急不可有一點懈怠。如果對特殊商品,一旦備貨不暢或許可證和其他出口所需文件不能按期開立,免不了耽誤了正常的發運日期。在FOB貿易術語成交的條件下,如果買方所定艙之船按期抵達裝運港并給予了賣方提前的通知,而賣方因貨未備齊或由于其它原因,也許就差幾個小時就能備齊所有出關手續,原本采用其他成交方式極易解決的問題,在使用FOB下卻成了難以解決的死結,會導致貨物未能裝上指定的船只,則賣方應承擔未按合同履約的后果。如果買方延遲派船,問題雖出自買方,但麻煩與風險也不小。賣方要增加倉儲費用,增加退關、退箱等一系列的繁雜手續,增加時間成本。
2008年11月,我國某省某公司跟國外某公司簽訂了一份出口合同。合同規定:“買方需于翌年2月份派船到廈門港接貨,如果在此期間內不能派船接貨,賣方同意保留28天,但倉儲、利息、保險等費用皆由買方承擔。”
翌年3月1日,賣方在貨物備妥后電告國外買方應盡快派船接貨,但是,一直未接到對方派船信息。3月28日,買方仍未派船。賣方向買方提出將撤銷合同并保留索賠權。5月5日,買方在沒有與賣方進行任何聯系的情況下,通知賣方貨船已抵達廈門港。賣方拒絕交貨并提出損失賠償,買方則以未訂到船只為由拒絕賠償損失,雙方爭議不能和解,賣方起訴到法院。最后通過庭外和解,賣方最終沒能得到他所應得到的所有賠償。
在FOB成交的條件下,買方一定會指定出口國貨運代理,承擔辦理租船訂艙、清關、分撥集運、物流等服務。買方指定的貨運代理與所指派的船公司一般都有著特殊的關系。如果賣方把關不嚴,買方想利用貨代或串通貨代騙取賣方貨物,是很容易辦到的。在FOB成交方式下,如果貨代辦理租船訂艙,他只會向賣方出具貨代提單,而買方自己則握有船公司海洋運輸提單。如果買方有意詐騙,他可先擔保提貨,貨到手后再拖延付款。并盡力去尋找借口,比如說質量有瑕疵,規格不準確,單證繕制有不符之處等,制造種種麻煩,拖延至信用證過期,或錯過規定的交單期。結果賣方只能要求買方申請把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期限和有效期展期,這必然增加大量費用。對于進口不誠信的商家來說,一旦市場行情有變化,他們可能制造各種借口把信用證項下的銀行信用改為D/P、D/A等商業信用結算。這時,賣方手中如果只持有結匯之用的貨代提單,而沒有船公司提單的話,買方則無法去銀行贖單,賣方則可能處于貨、財兩空的悲慘局面。
2007年3月,中國一家公司與美國一家公司簽訂了一筆一百二十萬美元的貨物出口合同,成交方式為FOB上海,結算條件為D/P atSight,出口貨代為買方指定的意蘭公司。由于此前中國公司與該美國公司用L/C結算方式簽訂出口合同,并通過意蘭公司運過兩單貨,沒出什么差錯。但2007年3月此單合同簽訂結算條件已更改,卻未引起中國公司的注意,中國公司沒有對意蘭公司進行詳細資信調查。中國公司將貨物發出后,將包括三份正本貨代提單在內的全套貨運單據通過中國的托收行交對方指定的代收行收款,但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收到貨款,經調查,發現貨在美國已被買方提走。公司一面和買方交涉,一面派法律顧問前往上海,對貨代公司采取行動。后發現意蘭公司早已人去樓空,其實意蘭公司根本沒有貨代資質,僅為一家運輸咨詢公司。
在FOB成交方式下,如果買方所指派的貨代將海運提單的托運人寫成買方,而賣方沒有及時糾正和更改,風險就更難以控制了。此時買方指定已有良好關系的承運人,并與承運人訂立運輸合同,買方在所辦理租船訂艙委托書中,以自己作為托運人,那么在海洋運輸提單上沒有任何賣方的的痕跡。這時買方可以提單托運人的名義指示承運人將貨物交給他指定的收貨人。隨后賣方就是手持這樣的提單去船公司提貨,船公司也不會換發貨物提貨單。如果賣方向法院起訴承運人無單放貨,法院也會以無權起訴為由予以駁回。因為托運人欄內寫的那一方才是權利人,擁有處理貨物的權力。
使用買方作為海運提單的托運人有巨大的風險,同樣,在海洋提單上使用“記名提單”和“指示提單”也要高度警惕。如果使用的是買方為記名提單的收貨人或這樣的買方指示提單“to order of buyer”,會直接導致買方無單提貨。這樣的提單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和糾紛,如果賣方在隨后的糾紛處理中將貨物退運,轉運,或委托第三方提貨等方面都會造成難以逾越的障礙。在“買方為收貨人的記名提單”和“to order of the buyer”指示提單項下,只有買方有權對提單項下的貨物進行處置,而賣方無權過問貨物的處置。
按FOB價格條件成交的出口合同中,海運貨物保險是由買方辦理的。如果采用FOB條款,又不采用行之有效的銀行信用結算和信用保險,假如遇上不講信用的買方,或履行合同時又遇上行情對買方不利,買方就有可能不辦保險。如果貨物在運輸途中發生貨損或貨物滅失,貨物未辦保險,賣方損失可就悲慘了。
分析我國出口合同中的FOB或CFR價格條件成交國的情況表明,中東、南亞、非洲、美洲等國家風險最高。他們以中國的貨運險費率過高,堅持按FOB或CFR成交,但他們往往又不辦理貨運保險,以躲避保險費用的支出。貨物到港后直接贖單提貨。一旦貨物在運輸途中發生任何貨損貨差,本應該由保險公司負擔的風險,轉嫁給了出口人。
2008年,浙江杭州一貿易商與馬來西亞進口商簽訂了FOB條款與D/P結算條款的貿易合同。在合同執行過程中,進口商有意不辦理保險。但船舶在航行中意外失火,將船舶所載貨物大部燒毀。在索賠過程中,出口商遇到了極大麻煩。根據國際海洋貨物運輸的慣例與規則,承運人對其所承運的貨物在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短少和滅失,僅承擔有限的賠償,出口方不能從承運人那里得到全部補償。進口方躲避了保險費用的支出,而出口方由于合同執行前期的不慎,最后承受了巨大的訴訟風險,更有可能蒙受巨額的經濟損失。
FOB成交合同情況下,如果不采用銀行信用的支付方式和信用保險的話,賣方承擔的收匯風險是極大的。應盡可能選擇信用證為支付方式,除非買方愿意100%預付款。采用銀行信用的信用證支付方式風險相對較小。采用商業信用的貨到付款、T/T和托收的結算方式,如果不加以出口信用保險相配套,出口風險不可避免。
我國某公司2000年向美國Gateway公司出口工藝品。通過熟人介紹,第一筆貨物的合同,得到圓滿執行。這筆出口合同,進口商美國客戶堅持要以T/T付款,稱這樣節約費用對雙方有利。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中國出口商就答應了美國客戶的要求。出口商在裝完貨后將提單用EMS寄給美國客戶,客戶很快將貨款USD11,000匯給中方,第一筆交易順利完成。一個月后客戶返單,并再次要求T/T付款,中方同意,三個月連續4次返單總值4萬4千美金,成交方式是FOB DALIAN,目的港為墨西哥。由于中方疏忽,在出貨后既沒有及時追要貨款,更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使美國客戶在FOB條件下,沒有正本提單,卻從船公司輕松提貨。待4票貨物全部出運后,在向客戶索款為時已晚,4萬多美元如石沉大海,白白損失。
FOB條款的簽署要建立在買賣雙方的絕對信任和默契配合上,所以出口方在簽訂FOB貿易合同之前,要充分做好交易前的準備,要加強對國外客戶的資信調查,選擇好可靠的交易伙伴。
第一,選好貿易伙伴,嚴格規定合同內容。充分分析和掌握FOB條款的風險,針對不同的客戶進行不同程度的風險控制,這是出口商在簽訂和執行國際貿易合同過程中必須認真做好的必修課。對于那些不知信譽底細的客戶要嚴格遵守操作規定,盡量不選FOB方式或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配套措施如出口信用保險等。對于信譽較好的老客戶,也不可過分地掉以輕心,要隨時關注他的業務變化,并設立風險控制底線,不可將敞口開得太大,以免掉進惡性循環的泥潭。如不得已采用FOB條件成交時,應注意在合同中明確合同雙方的義務與責任,明確規定違約責任費用及損失。如果采用合同信用證結算,力爭規定可接受租船合同提單和賣方有權用倉庫收據代替提單向銀行議付等,以防在情況極其不利的時候,出口方盡可能挽回損失。
第二,運用事前控制風險途徑,規避合同風險。注意運用國際保理或出口信用保險這兩種事前控制風險的措施以及委托追賬公司追收賬款的事后補償措施。在成本許可的情況下,利用第三方力量,加強風險管理來消除商業信用風險。通過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以規避并轉化風險。利用保險公司較為完整的信用調查體系和風險追償體系,實施對買家信用以及近期資金周轉情況的調查,更好地在合同執行過程中加強應收賬款監督管理,規避合同風險。運用出口信用保險這一損失補償機制,可以更加穩健地經營進出口業務,當風險事故產生時,通過代位權的轉移,由保險公司從不同渠道對有關責任方進行追索。
第三,做好與銀行的溝通,自覺接受銀行的監督指導。選擇支付方式時盡可能爭取采用預付款的T/T方式或L/C方式。安全主動的支付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減輕FOB價格條款所帶來的風險,即便如此,也還是要積極主動接受銀行的指導,以避免意外風險。譬如先收錢后給貨的付款方式應該是無風險可言,但不要僅憑所謂的銀行付款單的傳真件就將貨付運,銀行付款單作假時有發生,最起碼要通過銀行核實到貨款確實是付往你的賬戶上了。L/C屬于銀行信用,增加了一層銀行保險,但也要對進口方所在地付款行的資信狀況做詳細的調查和跟蹤,以免進口方與銀行聯手以保函形式先行提貨。如有可能,甚至可要求由第三方資信狀況良好的銀行作保兌行,或設定一定比例的預付款,以保證在相符交單的情況下能順利結匯。L/C支付條件下還要嚴把單據質量關,杜絕單據不符點,嚴格控制擔保議付。
第四,嚴格控制運輸風險,拒絕接受貨代提單和買方托運人提單。還要拒絕接受“買方為收貨人的記名提單”,并對“to order”指示提單加以限制,不要出現如“to orderofbuyer”的指示提單。在L/C支付條件下,可接受在提單收貨人一欄中注明“憑開證行或付款行指令”(To orderof xxx bank)。在商業信用的結算條件下,慎用提單收貨人欄中“憑開證行或付款行指令”(To order of xxx bank),因為銀行在此時只是一個貨款托收辦理的機構,不承擔其他義務與責任。另外,提單背書轉讓時,要盡量使用“空白背書”,否則一旦雙方發生爭執,賣方想要對滯于目的港碼頭的貨物進行處置,將會遭遇巨大的困難。
總之,FOB貿易術語目前在出口交易中采用得最多,作為出口方應充分了解其帶來的風險并靈活處理FOB術語下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FOB條款下,不管采取什么樣的防范措施,所面臨的風險并不能完全避免。譬如很多時候雙方對國際貿易術語內容自行延伸以適應交易的需要,這也會改變FOB合同的性質,在此不做贅述。應盡可能在不同的情況下靈活采用《INCOTERMS》其他條款,以有效地避免采用FOB出現的上述風險。
[1]William Tetley“. Seven Rules of Interpretation (Construction)of Bills of Lading”[M].Antwerp:Liber Amicorum Robert Wijffels,2001.
[2]張宏宇.《論FOB貿易術語的應用研究.》山西財經大學2006(9).
[3]郭靜.《FOB出口合同賣方的風險與防范》中國商界(Business China)2009(3).
[4]徐暉.《FOB、CIF價格條件下海運貨物的保險利益》金卡工程·經濟與法 2010(08).
[5]王溶花,鮑平平.《選擇FOB與CIF術語的風險及防范》經濟視角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