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昀
(1.北京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北京100044;2.北京聯合大學人文社科部,北京100101)
法治意識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核心
張曉昀1,2
(1.北京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北京100044;2.北京聯合大學人文社科部,北京100101)
加強現代公民意識教育是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對大學生這個群體而言,公民意識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加強法治意識教育、培育法治精神。一方面,公民意識的核心要素就是協調權利與責任的法治意識,另一方面,這也是對現階段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后的選擇。
公民;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大學生;法治精神
這兩年發(fā)生的“我爸是李剛”和“西安音樂學院大學生撞人后又殺人”事件可謂轟動全國,因為事件當事人的在校大學生的身份,又引發(fā)了不少關于家庭、學校教育成與敗的話題。作為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他們理應有著比一般人更高的道德和法律素養(yǎng),但是,他們的表現缺乏一個公民起碼應有的法律意識,更談不上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現代教育理念普遍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發(fā)展的人。1998年10月,在巴黎召開“第一次全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其《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畢業(yè)生與負責任的公民。因此,必須認識到大學不僅要培養(yǎng)專門的高級人才,更是培養(yǎng)合格社會公民的基地。分析公民意識教育的內涵,結合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的核心是加強法治意識教育,培育法治精神、法律信仰。
現代民主政治的發(fā)展產生了公民,公民教育問題也隨之出現。對中國而言,“公民”是一個外來的詞匯,公民教育則是在近代中國由民族危機與社會危機所引發(fā)和啟動的憲政進程中,借鑒西方民主思想與制度形式,希望通過教育造就“新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訴求[1]。公民的概念雖然產生于西方,卻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公民意識是在現代法治環(huán)境下形成的民眾意識,或者說是一種法律意識,也是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的共性要求,它要求公民具有法治、權利、責任、正義、公平、契約、參與、平等、自主、寬容妥協等基本理念,形成對待個人與國家、社會、他人關系的正確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在學校,乃至全社會廣泛開展公民意識教育是培育現代公民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有學者認為,現代公民意識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當民眾直接面對政府權力運作時,它是民眾對于這一權力公共性質的認可以及監(jiān)督——表現為權利;二是當民眾面對公共領域時,它是對公共利益的自覺維護和積極參與——表現為責任。因此,公民意識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協調權利與責任之間的關系[2]。而關于權利與責任、義務的關系正是現代法律規(guī)定的主要內容,因此,增強法治意識、培育法治精神是公民意識教育的重中之重。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衡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實力時,除了經濟發(fā)展的各項指數這一個國家的“硬實力”之外,以其法治程度的高低為核心的國家的“軟實力”則更為重要。這一“軟實力”的社會心理文化基礎又源于本國民眾公民意識的強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市場經濟也被稱為法治經濟。因此,必須要進行以法治意識為核心的公民意識的教育和培養(yǎng),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基礎。美國學者詹姆斯·李曾經論述:“正是在公民這一層次上,而不是在精英層次上,決定著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終潛能是否存在。”[3]觀察現代法治國家不難發(fā)現,盡管因為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每個國家都具有自己的個性,但構成其現代公民意識的基本要素是有共性的。自由、民主、平等、權利、程序、公平、正義等現代公民意識的這些基本理念,集中體現為一種科學理性的精神,是現代公共生活的準則,也是現代法治精神的內核。
對于現代法治國家而言,法治意識不僅要求國家要“良法善治”,而且要求每個公民都有自由平等的權利,社會要有公平正義的價值尺度。法治國家就意味著對人的主體地位的重視和對法治文化的尊重,它不僅要以法律為基礎,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識為基礎。因為,一個法治國家,不僅要制定一套全體社會成員都要遵守的法律和規(guī)則,而且這些規(guī)則在公民心目中要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人都不能觸犯這些規(guī)則的權威性。“已成立的法律秩序獲得普遍的服從”,這是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在形式方面給“法治”下的定義,至今它還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誰違反了已經制定的規(guī)則,就要受到規(guī)則的制裁,承擔其相應的法律后果。這種形式意義上的法治的一個核心要求,就是公民的守法意識、法治精神。因此,在法治國家中現代公民意識必然包括法治精神,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就要以弘揚法治精神作為一種核心內容和目標,弘揚法治精神也需要以加強公民意識教育作為一種基礎、手段和前提。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說明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已經從知識界的呼吁變成黨和國家的意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學生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中堅力量,高校是大學生實現自身現代化的重要場所,因此,深入研究和加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是高校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關于公民意識教育的內涵,學者們都已經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非常全面、深刻的論述,但是,增強公民意識教育的實效性,還應該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而有所側重。結合社會形勢的發(fā)展狀況以及當前大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分析,筆者認為,對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必須以加強法治意識教育、培育法治精神為核心。
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實踐進程中,現在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正在日益增強。但是在生活中對于如何協調權利與責任之間的關系,一部分大學生還欠缺科學理性的理解,很多學者都認為我國大學生目前并不缺乏權利意識,但是缺乏正確行使權利、正確主張權利的意識[4];他們自我責任意識增強,但是家庭、社會責任意識相對薄弱。除了轟動一時的“我爸是李剛”和“大學生撞人后又殺人”的事件外,近年來不斷出現的大學生狀告母校的很多案例也告訴我們,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日益增強的同時,還明顯暴露出他們對自身合法權利的內涵存在一些誤解的情況。如過分強調了自己的權利、學校的義務,而漠視自己所應承擔的義務和學校作為管理者所必需的權利。同時,社會用人單位也普遍反映,現階段為數眾多的大學畢業(yè)生不善于合作,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權利,缺乏責任觀念。
從一定意義上說,現代社會不是一個單純強調權利義務交換的社會,而是一個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之上的道德高尚的法治社會、公民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每個公民都應該注意到自己的權利是有邊界的,在依法享有個人權利和自由的同時,必須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和自由。公民意識首先是一種法律意識,不片面強調公民的社會義務,也不過分強化公民的權利。這樣的公民意識,是法治國家的思想基礎和基本理念。如果真正理解了這些,李啟銘和藥家鑫們就應該知道自己有在路上行駛的權利,還應該尊重別人同樣的權利,更應該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存在。所以,學校在實施公民意識教育時,應著重于培養(yǎng)大學生權責統(tǒng)一的法治意識。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國家建設的生力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大學生加強以法治意識為核心的公民意識教育,并不是只是教育他們對法律條文的死板恪守,而是應該培養(yǎng)他們對法律賴以存在的價值體系的認同和信仰。因為法治的實現要求那種外在的、他律的規(guī)則具有普遍的權威性,更要求民眾內在的信仰、自覺服從法律的意識。只有思想上真正信奉法律的人,才能自覺地接受法律的約束。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新教育改革發(fā)起人、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說:“一個全球化時代的中國人,不必是個血脈里流淌著‘六經’大寫的人,但必須是一個有著現代公民素養(yǎng)的世界人,一個骨子里沒有臣民意識的人,一個珍愛公平、自由、正義、平等的人。”[5]培育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是我國自近代啟蒙以來就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梁啟超認為,奴性、愚昧、虛偽、為我、怯懦等千百年來的“臣民”觀念造成了中國人的人格缺欠,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從我國當前的現實情況來看,這一歷史任務尚未完成。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慎之先生指出:“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而要培養(yǎng)現代化的公民,必要的公民意識教育是前提和基礎。
法治精神是法律信仰的靈魂,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使其成為社會的基本價值理念,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特別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大學生是將對未來社會發(fā)展進程產生較大影響的群體,他們如果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意識,確立了科學、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以一個成熟公民的形象出現在社會上才可能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也必將成為法治觀念的傳播者,成為促進國家法治化進程的積極的推動力量。
[1]朱小蔓.馮秀軍.中國公民教育發(fā)展脈絡探析[J].教育研究.2006(12):6.
[2]王菲宇.公民教育:從西方到中國[ED/OL].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1115/2880770.shtml.
[3]楊漢國.論公民意識的法治價值[J].長白學刊,2010(3):73.
[4]吳高臣.論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48.
[5]章敬平.新公民教育:續(xù)接70年前的歷史[J].南風窗,2005(9):28.
G40
A
1674-5884(2012)02-0146-02
2012-01-05
張曉昀(1971-),女,山東泰安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校 許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