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師
(常州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高校大學生的戲劇藝術實踐,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戲劇史上,“校園戲劇”曾經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國現代戲劇對西方戲劇的吸收和傳播都是從校園戲劇開始的。因此守住校園這塊陣地,培養一批喜歡參與戲劇演出的演員和觀看戲劇藝術的觀眾,對戲劇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和價值。
隨著當今科技文明的日益發展,人的道德、尊嚴、情感空間被擠壓得越來越狹窄。當代大學生迫于就業的壓力,學習功利性越來越強,目標更為明確,一切行為都是指向就業。很多人大學四年就忙著考證了。但是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往往也使大學生們身心俱疲,做任何事情都帶有很強的功利目的,對現實環境缺乏應有的熱情,那種砥礪德行、追求學問和思想自由的大學生活已經與當代大學生漸行漸遠。《論語·先進》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古代教育的自由境界,一直為后人所津津樂道。現在大學校園可以說是五光十色,充滿各種誘惑,太自由散漫,卻喪失了個性色彩,尤其在一個影像霸權的時代,當電視、電影、網絡吸引了人的眼球,占有了人的欲望,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與大眾傳媒可謂非常親近,他們是網絡寫手、歌手、買手等,大學生往往在虛幻的世界里樂此不疲,這實際上是對現實變相的逃避。朱光潛曾說:“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大學生戲劇實踐就是大學生活的舞臺,這個舞臺完全屬于大學生自己,在這個舞臺上,他們可以表達他們對人生、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盡情去展示個性和理想。不同于網絡虛幻的影像世界,這個世界完全是由大學生自己搭建的。雖然沒有錢,沒有設施,沒有服裝,沒有專業背景,但是全身心的投入讓大學生們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真實和價值。2010年7月結束的“第二屆中國校園戲劇節”中,涌現出了一批優秀劇目和校園演員,如川劇《死水微瀾》里的女主角由評委會全票通過而獲得本屆優秀演員獎;中央戲劇學院出演的中文版音樂劇《名揚四海》上演時劇院外排起了長龍。由此,大學生從看客的身份轉化為劇中被關注的主角,生活態度也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大學生戲劇實踐培養著一批有熱情、有沖勁的演員群體,也培養了一批忠實的觀眾群體,這部分年輕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角,也是將傳統戲劇藝術發揚光大的生力軍。如我國臺灣的大學普遍設立昆曲社團、開設昆曲課程,聘請昆曲專家去講學,培養了許多昆曲愛好者;有許多昆曲愛好者報考昆曲研究生,撰寫昆曲研究論文,昆曲研究的學術價值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香港的一些大學,甚至嘗試用學分制的方式,要求大學生接觸欣賞昆曲。著名學者白先勇認為:“沒有青年觀眾,昆曲就沒有發展前途。而青年中最重要的大學生群體,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能力相對較高,應該成為昆曲這支雅樂的支柱群體。因此,昆曲進校園是昆曲發展的重中之重,而當今兩岸四地的學生,也需要接受昆曲這種人文積蘊深厚的藝術教育。”
藝術境界與道德境界其實是相通的。大學生戲劇實踐,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藝術教育,培養大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將大學生的校園生活藝術化,人生藝術化,是提升大學生人文修養的重要藝術形式。在戲劇藝術中,生命在陶冶中向美德自覺靠攏,向純凈沒有絲毫煩擾夾雜的人生境界升華,戲劇審美擺脫了現實的物欲與意識形態的桎梏,超越于現實的各種法則與功利之上,借助于想象的力量,在一個理想的美的空間中構筑著自由、幸福、和諧的藝術世界。舞臺藝術實踐克服了人與外部世界的分裂,同時又是對大學生實踐有限性的超越,無形中也對他們目的性的懸置起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作用。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須與生活保持適當的距離。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校校園與藝術更為親近,其生活本身就是藝術化的過程。大學戲劇藝術實踐活動,不止于娛樂,在于為藝術而藝術,也在于為人生的藝術。大學生戲劇實踐展現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傳承傳統戲曲藝術,以極具個性化的藝術形式傳達他們對現實人生和社會的理解,實際上也是大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的表現,也應是大學生對社會有所擔當的表現。中國傳統戲劇融詩樂畫為一體,詩情畫意,美輪美奐,“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和美妙的藝術享受。白先勇說:“我看昆曲唱這段《游園驚夢》,深深感覺昆曲是我們表演藝術最高貴、最精致的一種形式,它詞藻的美、音樂的美、身段的美,可以說別的戲劇形式都比不上,我看了之后嘆為觀止。”藝術在復現社會現實時,永遠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如實的機械的再現,任何再現都是一種創見。成功的創見應是富于想象的,要求創作者本身對生活有敏感細致的觀察。如戲劇中的細節描寫正需要如此。從細節的這種重想象、虛構、創造的意義上來說,細節就是一種感覺,對感覺的摹畫應是個人化的,但又必須是真實的。做到這種感覺即情感的真實和情節的真實對戲劇創作者和演員之間的要求很高。需要我們大學生既參與現實,又要游離于現實之外。但是這種“游離”不是故作高深,相反是一種平易近人的“淺”。清初李漁《閑情偶寄》中說:“文章做與讀書人看,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人之婦人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戲劇的語言雖淺顯卻富有滋味,是通過舞臺藝術形象讓觀眾去品味人生,是一種有滋味的藝術。
好看就是戲劇的“滋味”。老子認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在老子看來,“無味”之“味”,是滋味的極致,不囿于個別的味道,是各種味道的中和,是味道的和諧一致,是“無味”,其“味”的極致實質就是“道”的顯現。王弼《老子注》云:“以恬淡為味。”“無味”是一種“恬淡”之“味”。“道”具有惚恍迷離、不可捉摸的特性,恬淡無味,不可言說,無法以語言邏輯概念分析的方式把握,這即是“道”的特征。把握它的最好方式,只能是“味”,即體味、體驗、體悟。因此,好看的戲劇就是要通過音樂、舞蹈和文學這些藝術元素表現出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境界,引導大學生觀眾去欣賞、揣摩和體驗。戲劇優美的藝術形式就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引領觀者進入簡淡悠遠的意境,讓大學生去品味、體悟,從而獲得一種審美的凈化。宗白華說:“藝術的境界,既使心靈和宇宙凈化,又使心靈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脫的胸襟里體味到宇宙的深境。”
一切為了人和人的發展完善,是人類漫長歷史進程中一以貫之的主旋律。正因為如此,歷來偉大思想家總是以完美的理想召喚著人們。馬爾庫塞說:“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人的思想道德的進一步完善。”人的諸多渴望與本能,人的本能的解放,實質上是一條通往審美的道路。中國戲劇美學要求審美意識具有純潔高尚的道德感,注意審美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反對沉溺于低級無聊的官能享受。老莊所講的“天人合一”,要求人們必須修身養德,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堅守心靈的寧靜才能做到靜則生慧。待人不驕不躁,誠懇謙虛,包容萬物。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及“克己復禮”等原則,注重調整天人關系、人際關系和各種意識形態的關系維護道德倫理原則,以建立起寬容、和諧的社會秩序,這些思想內核將在戲劇藝術世界里構建一個和諧優美的倫理世界,大學生戲劇實踐的倫理價值亦在于此。
校園戲劇實踐的內容不僅應該好看,而且應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的內蘊。大學生的戲劇實踐應更加關心校園內外的人和世界,直面現實,正確地認識現實矛盾并對其加以否定和克服,進而促進他們自身的全面發展和自我提升。社會競爭的激烈與無情使很多人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問題,追求人的個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是一旦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還是堅持以自我為中心,而忽略了社會倫理價值。大學生戲劇實踐應對社會的丑惡現象進行批判和反思,堅守道德的底線,傳承人文精神,有勇氣和膽量去揭露社會的陰暗面,敢于承擔當代大學生應有的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
在全球一體化的語境下,差異是交流和對話的基礎。一個民族的文化應該是特立獨行,有其特殊的魅力,也只有堅守這種魅力才能擁有與人對話的資格,也才擁有與世界對話的資本和媒介。藝術本身都是相通的。不管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民族藝術實際上都面臨著停足不前的困境,培養一批戲劇觀眾是戲劇藝術得以發展的要務之一,而大學校園是培養戲劇觀眾的搖籃。昆曲、越劇、錫劇、淮劇、揚州清曲、柳琴戲等傳統戲曲是高校戲劇實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資源,中國傳統戲劇無論其內容和形式,還是人物刻畫、音樂和舞臺設計、故事情節等都極具中國文化韻味,都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話的重要資本。通過校園戲劇實踐,傳播戲劇藝術和戲劇文化,在喧囂紛繁的現實世界為戲劇發展保留一塊清凈之地,為年輕人拓展其文化和藝術的生存空間,必將能迎來戲劇藝術的繁榮和發展。當然校園戲劇的發展需要政府有所作為和社會各界藝術家的大力支持,藝術教育實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會提高大學生素質,而且也必將回饋社會,營造一個更加和諧幸福的社會環境。
高校的戲劇實踐,應立足于傳統文化,傳播戲劇藝術。大學戲劇藝術舞臺,是催生戲劇藝術演員和觀眾的搖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戲劇藝術健康發展的肥沃土壤。高校戲劇演出,對戲劇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白先勇.為逝去的美造像[M]//第六只手指.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
[2]李漁.閑情偶寄[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