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曉娟 呂多靜
探究既是學習的目標,又是學習的方式。在品社課教學中要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就應當使探究過程成為一個不斷發現奇跡,不斷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應當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探究行為,促使活動的持續和深化,使教學富有成效。
即在探究活動前或創設問題情境,或提出出乎意料的話題,使學生主動地質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一種課堂氛圍,觸動學生的神經,從而使他們產生需求,激發愿望,積蓄能量,進而促使積極心理效應的產生。
在教學《祖國有多大》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祖國面積很大,陸上國界線長20000多千米,祖國的陸地鄰居就多了,是世界上鄰居最多的國家呢,請大家認真觀察地球儀找一找祖國的鄰居有哪些國家?”孩子們的好奇心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開始在地球儀上找了起來。很顯然,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的好奇心在教師的引導下轉換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行為,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兒童的生活經驗是課程的基礎,兒童只有在自己的真實生活中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為了使學生產生真切體驗,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一次活動。在教學《我認識它們》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交通標志,我大膽的帶領一列學生做汽車司機,大屏幕課件演示汽車行進過程中會隨時遇到的各種交通標志,座位上的學生觀察這些“司機”的操作。立體的視頻道路,學生的反應是真實的,暴露的問題也是真實的。有了這樣的體驗,就為下一環節的討論交流做好了鋪墊。
五六年級品社教材涉及地理、歷史等知識,教師一味的講解,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出現“一言堂大滿貫”現象。于是“專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實踐中,教師對探究活動的指導容易產生兩種極端的情況:一種是放任自流,另一種是包辦代替。放任型的老師為了體現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在確定了研究的主題,就讓學生完全依靠自己查閱資料寫小專題報告。結果是資料一大堆,重點不清楚結論不明白。包辦型的指導則是怕學生什么都不會,教師為學生設計好探究過程,提供完整的研究資料讓學生照搬照抄,按著教師既定計劃一步步地做,結果是學生得到的是統一的結論,獲得的是相同的方法。整節課缺少生生互動,氣氛不活躍。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沒有整體的認識與完整的知識建構。兩種方式都會導致專題探究的低效,長此以往,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也就漸漸喪失了。教師應該正確指導學生設計小專題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甄選資料,用多種形式進行匯報。在學生自主探究匯報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及時的介入探究學習,把握好介入的度。
《祖國有多大》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匯報我國陸上國界線長20000多千米,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感受祖國面積大、邊界線長。枯燥的數字,學生對38000多千米的長度沒有概念。我及時介入設計了一個活動:漫游祖國大陸——出示課件:祖國版圖,認識“陸上國界線”“大陸海岸線”,×××同學想圍繞祖國走一圈,他每天走8小時,每小時走3千米,走完一圈需要多少天?一年365天,大約是幾年呢?學生通過計算知道大約是1583天,走4年多一個月。學生對祖國有多大,有了一個比較形象具體的認知。
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思維碰撞交流過程中會不斷發現新問題,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提出獨特的見解。教師不能草率否定學生發表自己看法,提出自己見解,參與探究活動的權利。課堂教學是一項創造性勞動,幾乎每個教師都會面臨即時的挑戰與抉擇。如何應對教學預設之外的事件,考驗著教師的教學技能和課程意識。我們應該用自己充滿智慧的引導生成課堂未預約的精彩而使品社課堂充滿魅力。
教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一課時,孩子們通過實地觀察學校食堂看工人工作才知道他們竟然是從早晨6點就開始忙碌,買菜、摘菜、燒鍋爐、拖地、洗刷餐具、消毒等一直到下午5點多才下班,而且風雨無阻。孩子們都深深地感動了。中午一頓簡單的飯菜,食堂工作人員需要做這么多的工作,十分辛苦。這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個家里開飯店的孩子突然提出自己的見解:“我家開飯店,服務員確實很辛苦,但他們是為了賺錢才這么做的。”這顯然是一個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極不和諧的音符。怎么處理呢?如果強扭學生的觀點,灌輸工作人員的無私奉獻精神,孩子們內心深處肯定不服氣的。于是,我順著孩子的思路問道:“是呀,他們也有孩子、父母,這么辛苦,這么累的賺錢,是為了什么呢?”孩子們有的說:“可能他們是為了給孩子上大學交學費。”有的說:“可能他們家里有人生病,這份工作可以掙錢養家做醫藥費。”我趁勢說:“是呀,他們在養家糊口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服務。”交流碰撞中,孩子們的情感體驗更深了,認識更深刻、更全面了:工作人員也不是一味的不圖回報地付出,在付出勞動的同時,也獲得了報酬。我們離不開他們的勞動,社會也離不開他們的勞動。這個教學環節并不是教師課前預設的,而是教師及時捕捉到了課堂的靈動生成。順勢我及時補充社會熱點新聞“學雷鋒擦鞋班”一群殘疾人接受了社會愛心人士的救助,他們自愿組成志愿小組免費為路人擦皮鞋,希望為陌生的人們也送去一份溫暖,大家一起感受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可見,在課堂生活中,教師要高度關注課堂中的意外事件并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其為品社課堂所用,成為生成性教育資源,從而使課堂煥發出勃勃的生命力。
專題探究式學習如果沒有充足的,必須的材料,探究活動會處于蜻蜓點水浮于表面的現象,很難展開和深入。因此,教師就應該給學生留出較多的課外時間,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去開展諸如實驗、考察、調查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去調查研究實踐自己的想法,開展小組討論。不斷拓展探究空間,由教室擴展到社區乃至整個社會,讓學生在更廣闊的領域進行自主探究,才能獲得更多的發現,感受更多的收獲和喜悅!
如學習《在郵局工作的人們》一課,我帶領學生來到郵局,實地考察郵局的工作人員工作。同學們通過現場觀看、談話交流、翻閱資料知道了郵局除了寄送報刊書信包裹之外還有儲蓄業務等其他工作。
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才會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為了促進學習者的知識建構,教師要創設平等、自由、相互接納的學習氣氛,讓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爭辯和合作,教師則要耐心地聆聽學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
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許多課程資源都是在互動教學,對話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涌現和生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所蘊含的課程資源和學生所蘊含的課程資源只有在師生和諧互動的過程中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和諧的探究氛圍為師生雙方情感的協調和建立愉快、信任、合作的關系創造了條件,相信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品社課堂定會呈現出扎實有效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