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新 遲國利 張翠萍
1,3本溪廣播電視大學(本溪 117000) 2遼寧廣播電視大學(沈陽 110021)
淺談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對策
呂志新1遲國利2張翠萍3
1,3本溪廣播電視大學(本溪 117000) 2遼寧廣播電視大學(沈陽 110021)
在教育技術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過程中,教師自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顯得至關重要,本文指出了在信息化時代教師教育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出相應的對策。
教育技術能力 信息化時代 對策
面對當今社會滾滾而來的信息化浪潮,教育信息化已然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教師作為這場教育變革的推行者和實行者,其自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則顯得的至關重要,如何培養和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已成為世界各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和實施科技興國戰略所面臨的最迫切問題之一。
現代教育技術是當代教育的制高點,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使教育由傳統的封閉式走向了現代的開放式,擴大了教育的規模,提高了教育質量,降低了教育成本,增加了教育、教學的效益。從具體的課堂教學來看,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內在的學習動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減輕師生負擔,有利于提高教師個體教學的質量,有利于及時進行教學反饋與校正,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智能化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已向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傳統的教室、批改作業等一系列極為熟悉的教學活動,正在被網絡、屏幕、數字化信息等現代傳播技術產物所代替,教師在教學中的絕對控制地位已不復存在。因此,教師對自身職業角色必須重新審視、重新定位,理智地、勇敢地面對新的挑戰。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未來教育的方向。
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一部分老教師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在心理上認為新技術的學習和使用是下一代的責任,與已無關。這種態度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對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工作,導致教師難以全面掌握教育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論,不能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無法最大限度的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所應帶來的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學校受資金問題的困擾,缺少教育信息化開展的硬件設施。
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使教師作為信息權威的地位不復存在,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使命逐步發生了變化。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在教育中的角色也必將發生改變。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對傳統教師角色的全盤顛覆,而是在其傳統角色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和提高。然而很大一部份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雖然教育技術改革進行多年,但是很多教師的課堂模式仍然是“滿堂灌”,學生無法主動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被動接受的地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樣不利于提高教學授課效率,現代教學設施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管理,自然授課效率還是止步不前。
教師在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上出現嚴重分化,部分學科教師經常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因而教育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而部分教師對教學資源的利用則顯不足,教育技術水平明顯不高。教育技術能力培養不僅要靠培訓,更重要的是靠平時的鍛煉和實踐應用。
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1)要加強開展以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原理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學習,使教師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并自覺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在教育技術應用過程中,研究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機制,明確教育技術在學生有效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2)加強教學設計的培訓,能夠讓廣大教師從系統論、信息論的角度分析教育技術應用對課堂教學的實際作用,合理設計教學目標,精心篩選教學內容,科學選擇技術手段。
(3)各級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門要跳出教育技術的圈子來評價教育技術的應用,要堅持從構建學生主體性課堂的角度,從有效性的角度評價教育技術的應用。
(4)把握好在信息社會下教師的角色定位。在教育信息化的當前時代,教師在教與學過程中仍然非常重要。教育信息化沒有弱化教師的角色,而是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育信息化使教師從繁重的知識教學中解脫出來,從而有更多精力去關注學生心性的發展和道德品質的養成。③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教師和學生逐漸變為處于平等的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脫去“權威”的光環,成為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梁。③成為研究者和學習者,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理念,人要生存,就必須堅持學習。作為教育信息傳遞的主要成員,教師更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信息化已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的潮流,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辦學水平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教師只有全面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切實提高自身在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技術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好的為學生服務。教育技術是整合教育資源、推進教學改革的 “利器”,愿廣大教育工作者利器在手,共同開創一方教育探索研究新領域。
[1]王嘯.全球化與中國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2]祝智庭.教育技術的新高地,中國電化教育.2001(2).
[3]曹衛真.步入信息時代的教育技術培訓目標初探.中小學電教, 2006(8).
[4]張永生.對提高高校教師信息素質與能力的思考.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2006(8).
[5]李愛娟.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研究.繼續教育研究, 2010(4).
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