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夏志芳
褚先生,我們永遠景仰你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夏志芳
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迎來褚紹唐先生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日。先生雖然已經仙逝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猶在,他的專業風采與育人胸懷仍然歷歷在目。
在我的印象中,先生的地理學專業功底是很深厚的。其功底之所以深厚得益于三大“法寶”:一是古文基礎好,進行歷史地理研究駕輕就熟;二是英文嫻熟,閱讀國外地理教育文獻得心應手;三是精通中外地圖,具有極強的空間位置感。先生的專業功底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平時孜孜不倦的日積月累。當年,先生給我們上一門《國外教材分析》的研究生課程,為了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先生逼著我們先預習。有時,先生自己為我們翻譯與分析,其翻譯速度之快、分析之深刻,令我們佩服。有時,先生指定我們中的一位研究生做小老師,他認真聽著并會及時糾正我們的錯誤。在先生的訓練下,我們的外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我記得,那時候先生出差的機會不太多,但令我生奇的是他對沒有去過的地方的地理位置要比我去過的還熟悉。一次,我去雁蕩山回來,先生問我不少景點,我都說不清楚他們的相對位置,而他卻如數家珍般地說出一連串景點,并在一張紙上畫起草圖,在上面標注了小龍湫、大龍湫等位置。我問先生:“您去過那里?”他說:“我沒有去過,我是在地圖上看的……”原來這是他經常研讀地圖的緣故。我們發現,平時先生在書房里不是看書,就是用放大鏡在仔細看地圖,他看圖往往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幾乎是上了癮。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先生就是一張活地圖,尤其是中國地圖,就好像裝入他的頭腦一樣,你和他一談什么地方,隨時就能檢索出來。與先生相比,我們學生輩中無人可及。
先生的學術思想是很推崇創新的。二十世紀80年代,我國正處在一個百廢待興、萬物復蘇的時期,當時上海沒有高中地理教科書,先生借鑒了國外經驗,編寫了反映地理學發展新成果的教材,對振興上海高中地理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為豐富中學地理教學的手段,先生主張進行地理實驗活動,帶領我們收集了不少國外地理實驗的案例,我記得我在講課與報告中經常列舉的魚缸里的“鋒面”演示實驗的例子就是當年先生極力推薦的一例。在先生指導下,我在1985年撰寫了“地理實驗與學生智力發展”一文,發表在《課程·教材·教法》雜志上。先生非常重視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尤其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與發散思維等,有一次,他向我們推薦了美國高中教科書中的一則閱讀材料,他說:“這份閱讀材料介紹了美國科學家對火山爆發導致氣候變化的不同觀點,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想。盡管不一致的學術觀點不適合編入教材正文,但編入閱讀欄目還是很有必要的。”
先生對于后輩的關心、愛護、提攜、激勵,是我不斷進步的動力。當我們生活發生困難時,先生會照顧我們。在讀研的那段日子,女兒才2歲不到,還不能進
托兒所。先生就讓我把女兒抱來學習,上課了,先生就讓師母照料我女兒。師母非常有耐心,一會兒教她念兒歌,一會兒喂她吃,一會兒哄她睡,讓我很過意不去。我寫的論文題目是研究中學生的地理學習心理。先生非常支持我深入中學開展實證研究,并給予許多指點。論文寫完后,他還向陳爾壽先生做了推薦。論文得到了陳先生的好評,他說,這篇論文非常貼近中學地理教學實際,寫得很實在,有一定獨到見解。這件事對我鼓舞很大。留校工作后,先生一直激勵我在專業發展道路上勇往直前。陳澄和我成為教授、博導后,先生經常鼓勵我們珍惜地理教育發展的大好時期,經常關心課程改革情況,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想到這一切,我就會深深陷入思念,眼淚潸然而下,緬懷之情油然升起。先生是我們專業發展的楷模,更是我們做人的表率。此生能夠師從先生是我們這輩子的幸福與驕傲。沒有先生的親切教誨,怎么會有今天的我!
先生是在研究中逝去的,在最后的日子里,他還在翻閱有關研究徐霞客的論文。我們要向先生學習,做一個終身學習者與研究者,讓生命的晚霞更加絢麗!
教科書的一些觀念與想法,無不與褚先生的教育思想有關。當時,我們隨褚先生參加每年一度的全國地理教學研究會的年會,目睹褚先生在全國同行中倍受尊重。80年代起,我國的教育事業百廢待興,褚紹唐和張子幀、陳爾壽、諸亞平等一批老專家對培養研究生都傾注了巨大的心血,把推動我國地理教育事業發展的期望寄托于我們。我們在獲得當時為數不多的碩士學位以后,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沒有忘記導師的教誨。我在以后編寫了《上海市鄉土地理》教科書和地圖冊,獲得了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還編寫了不少其他教材。褚先生是《地理教學》雜志的創始人,我們當時經常看到褚先生為普通教師的來稿字斟句酌,下班還帶了一疊稿件回家修改。可以說,許多《地理教學》的作者至今未曾知道自己的文章經過了主編的精心修改。我在褚先生的帶領下,也承擔了多年《地理教學》的編輯工作,在為作者修改文章的同時,自己的寫作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華東師大地理系的研究生們直到現在都繼承了這一傳統。1992年我到華東師大二附中擔任領導工作,因為不忘褚先生對我的專業培養,所以一直在中學實踐的層面上,繼續在地理課堂教學、課外科技活動、學校課程開發、校本教材編寫等領域進行一些探索與研究。在褚先生90高齡以后,我每次去他家中探望,老人家總是饒有興趣地了解我在附中工作的情況,對于我在附中任職一直給予關心與支持。褚先生不僅是我們學術生涯的引路人,更是正直為人的楷模,他的一生淡泊名利、樸實無華,但是留下的高尚的人格、寶貴的學術成果都是永不泯滅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