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嵐
(湖南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中藥系,湖南 長沙 410014)
論《中藥鑒定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李林嵐
(湖南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中藥系,湖南 長沙 410014)
在國務院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在職業教育現代化大環境的影響下,如何認真的上好每一堂課,努力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每一個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者不得不認真思索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體會,淺談《中藥鑒定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中藥鑒定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2002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適應社會和企業需求”。在職業教育現代化大環境的影響下,如何上好每一堂課,努力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每一個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者不得不認真思索的問題。筆者所教授的中藥鑒定技術是中藥專業方向必修的一門主干專業課程,是使學生具有從事中藥調劑、中藥購銷、中藥生產等職業崗位必備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術的關鍵課程,也是學生獲取國家醫藥職業技能資格必備的專業技能之一。筆者通過對有效課堂教學理論的學習,結合其在《中藥鑒定技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有以下幾點感悟: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1]。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授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將學生培養成對常用中藥的真偽優劣具有鑒別能力,熟練掌握各種鑒別技能,具有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的高素質的勞動者。根據以上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職業態度為主要目標。如筆者在講述全草類中藥這一章時,第一學時的內容是常用中藥麻黃的鑒別,就是以麻黃的三種商品在性狀鑒別、顯微鑒別上的區別特征為主要教學目標,讓學生觀察藥材實物、觀看多媒體圖片等,從中發現其異同點,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塑造者,一個學習舞臺的導演[2]。如筆者在中藥鑒定技術教學的第一次課前,曾給學生講述了1987年11月湖南郴縣一起把天仙子誤作菟絲子而引起的中毒事件,講完后問學生造成這起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有的回答“是工作人員不認真”,有的回答是“工作人員不懂專業知識”。最后,我告訴學生是因為郴縣藥材公司的保管員、加工人員、調劑人員因不認識這兩種中藥而導致的事故。通過對這一事例的討論,說明了學習中藥鑒定技術課程的重要性。大多數學生對為什么要學習中藥鑒定技術有了明確認識,也激發了學生對中藥鑒定知識進一步探究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職業情境,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職業教育與普通學科教育不同,它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它強調“行動即學習”。創設真實的職業情境,學生可以從中主動地獲取信息,從而構筑屬于自己的新的知識結構。這樣,學習就極有效地處在一個真實的互動的學習環境中,有助于培養植根在學生自我經驗與先知土壤里的元認知能力,有助于促進學生獲得對一個新知識領域的生成性理解。創設職業情境,不但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能影響其知識的遷移。職業教育培養的對象,不但要掌握必需、夠用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掌握專業操作技能,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創設真實的職業情境,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應用。如我在講述關木通與川木通、雞血藤與大血藤、紅花與西紅花等性狀相似、容易混淆的中藥時,模擬中藥摻雜現象,將性狀相似的藥材標本放在一起,通過學生自已觀察、對比,找出各藥的特點,歸納出其鑒別特征。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不但印象深刻,掌握牢固,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同樣問題,可以采取同樣的處理方法。
學生是學習過程的行動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知識的掌握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知識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才能獲得,也就是說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誰也不能代替。因此,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由于大多數職業學校的學生,具有偏于“形象思維”、能較快的獲取經驗性知識的特點,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精講理論,少說多練”;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將發現知識的樂趣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如筆者在教授《中藥鑒定技術》第十三章第二節種子類中藥時,其中的桃仁與杏仁、肉豆蔻與檳榔、菟絲子與紫蘇子等中藥,在性狀上較為相似,不易辨別,而藥材又較細小,不利于展示。筆者在課堂教學時采用項目教學法和分組教學法,將學生分成六個小組,并將藥材標本發給每個小組,由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進行觀察、比較、討論,并記錄鑒別結果,然后對照書本,檢查鑒定結果是否正確。筆者在各組間進行巡視、指導,對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的小組及時予以表揚,對學習能力差的小組,予以引導、啟發。課堂最后10分鐘,對疑難問題進行集中講述,并對此次課的學習情況作出講評。這堂課后,90%以上的學生表示已完全掌握上述三組藥材的性狀鑒別。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由自己的行動所獲得的知識是屬于他自己的知識,從而構建了屬于本體自我的新的知識結構,獲得了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
[1]教育學考試大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姜太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G642.47
A
1674-5884(2012)07-0041-02
2012-04-26
李林嵐(1972-),女,湖南寧遠人,高級講師,主要從事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和研究。
(責任編校 羅 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