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榮
(常州工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已成為我國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承擔者。這些院校辦在地方、服務地方,與地方經濟、社會、產業緊密聯系的天然地域優勢,造就了它們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特色。實踐證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既有開展產學研合作的迫切要求,又面臨著起步晚、起點低、科研相對薄弱的客觀現實。因此,厘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的現狀,從高校視角出發探討發展策略,將有助于此類高校在產學研合作方面提升與飛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數是經由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通過高等專科學校合并、升格而來的本科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能級體系中,它們是植根地方,著眼于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并以教學型為主的本科高校。這類高校培養、輸送大量高級技能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作為承擔著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高等教育機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社會服務受制于起步晚、起點低、經費少等客觀現實制約,普遍比較薄弱。
近年來,按照國家對產學研結合工作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也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越來越多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逐步意識到,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地方本科高校實現生存、發展以及與地方經濟良性互動的重要形式和核心環節。產學研合作教育已開始得到重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逐步建立健全相應的產學研合作管理機制。以機構建制為例,多數院校確定一名校級領導主要分管科研、產學研工作,并由科研部門牽頭負責產學研合作的組織實施、協調指導和綜合管理。部分院校成立獨立機構,將產學研合作的管理工作從常規科研工作中單列出來,實施專項管理。
目前,我國產學研合作采取的主要模式有:聯合開發或委托開發、聘任科研人員到企業協助開發、共建研發機構、共建經濟實體、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建立技術創新聯盟等[1]。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產學研合作集中在與企業的產學合作、合作辦學上,模式以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為主。一方面,企業依托學校在校內為企業培養專門人才,即通常所說的“訂單式培養”。如金陵科技學院與蘇寧電器集團聯合辦了“蘇寧班”;淮陰工學院與淮鋼集團聯合辦了“淮鋼班”等。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借助當地企業的力量建立了校內外實習基地和產學研合作基地。學校與企業以協議的方式約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基地建設內容一般包括: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修訂培養計劃;邀請企業具有豐富經驗的工程師等來校授課;組織學生去企業頂崗實習;學校與企業共同承擔學生畢業設計指導、工程實踐實習;企業成為學生的就業基地等。此外,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作出創新性嘗試,結合地方產業需要,以校內部分系部為試點,與企業聯合組建學院,探索產學合作的新途徑。例如,常州工學院與常州天華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建常州新能源學院。常州新能源學院是常州工學院的二級教學和科研單位,是依托常州工學院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優勢和常州天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和研發服務優勢,以產學研結合為特色,整合校企與社會相關資源而共建的聯合科研和辦學機構。
盡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產學合作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不容回避的事實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層次和深度仍需提升。在產學合作方面,由于地方本科高校與企業之間存在利益取向的差異,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基地建設流于形式,或者說形式大于內容,難以達到產學相互促進的預期,產學合作的良性機制仍未形成。在與企業的科研合作方面,仍以教師個人的、短期的、零星的在企業承接科研開發或協助開發形式為主,以科研團隊整體、長期“輸出”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開發格局尚未形成。此外,根據企業的生產、實踐需要,利用地方本科院校科技人才、實驗室等進行的聯合開發或委托開發更是少之又少。由于人才、管理體制、經費等方面的限制,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難以及時針對地方多樣化需求搞科研,對地方經濟建設急需的高科技產業領域研究和開發能力不強,承接項目的能力和實力較弱;與企業緊密合作不夠,應用技術研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對接不夠,能夠產生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合作較少;地方高校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存在利益和制度障礙,政府搭建合作的平臺達不到可操作的程度,科技成果幾乎難以轉化為地方生產力。總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與地方的合作多停留在產學合作上,如何發揮高校自身的科技優勢,突出科研在產學研合作中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體現與解決。
產學研合作是指學術界與產業界為共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而形成的合作交流關系。它是由產業界所啟動,以學術界的研究與開發為起點,再經過產業界成功的市場實踐,從而在高科技層次上實現的創新活動。這一活動涉及企業、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等二大領域三個不同部門,三者之間不僅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同時也與政府和整個社會大環境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而要形成產學研合作的良性運行機制,就必須創設能使內外關系協調發展的基本條件[2]。產學研合作的本質是建立在與地方經濟、產業界多向互動基礎上的交互關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遠未達到應有的高度。多數院校的主要精力仍停留在對內抓教學,產學研合作的動力不足、能力不強、思路不清。因此,這類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才剛剛起步,尚未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產學研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既是高校實現自身所承載的社會使命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參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形式。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新建,說明沒有優良的傳統,更意味著沒有歷史包袱;地方,說明不可能追求大而全的綜合性,卻凸顯了形成差異化個性的可能性。而產學研合作正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實現這一可能的助推劑。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深化與發展,將有助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有機融入地方社會,獲取自身生存、發展所需的動力、資源和能量,形成核心競爭力與特色;同時反哺地方社會,推動地方的發展與進步。盡管產學研合作發展受高校、政府、企業等多方面內外關系的制約,但高校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不應無所可為,而應無所不為,更應大有所為。基于高校視角出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內外兼修推進產學研合作,既要在校內轉變思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又要對外變被動為主動,加強外聯,積極參與地方社會發展,搭建平臺,謀求與地方政府、產業、企業建立戰略伙伴關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定位為教學型本科高校。近年來,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學工作的規范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通過評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也暴露出來。學科作為科學的分類,是大學的基本組成元素,是教師教學、科研的領地,是大學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學、科研及為社會服務也是通過具體的學科來實現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學科建設存在著學科結構的趨同化、學校發展的同型化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單一化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盲目追求學科門類齊全,片面追求學科規模擴大;學科專業設置重復,趨同率較高;沒有根據自身的性質、層次、類型、傳統等確定重復學科不同的功能和發展方向定位;人才培養的趨同化、集中化等[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解決學科建設上的困局,就必須緊密聯系地方,轉變思路,創新思維,走以產學研合作為抓手的學科建設改革之路,理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關系。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個學科基礎普遍較差,而學科建設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摸索、實踐、調整和積淀,如何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的需要并結合自身學科建設的可能,選擇、確定主、次學科,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方案,是當前多數地方本科院校所面臨的首要任務。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各地方院校的學科優勢與傳統各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盲目借鑒、照抄照搬同類或不同類高校經驗,而應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充分調研區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動態、走向與需要,積極、主動將學科發展方向保持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一脈相承并動態更新,同時遵循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建設的規律,優化學科結構,重點扶植特色學科,發展優勢學科,在與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中,形成獨樹一幟的核心競爭力。
如何通過產學研合作推進學科建設呢?其一,以滿足地方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目的設置、調整本科專業。新建本科院校要依據地方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適時申報、增設一批地方急需的本科專業,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其二,以地方產業發展對人才的個性要求為依據打造專業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建設的基礎比較薄弱,必須以地方產業發展對人才的個性要求為依據打造專業特色,以獲得專業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和服務地方的競爭力。其三,以服務地方產業群發展為目標建設學科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學科基礎比較薄弱,學科促進地方產業發展的能力有限,必須結合地方產業集群發展目標,以現有學科、實驗室和實訓中心為支撐,加強相關學科建設,逐步形成能適應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的學科群[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與地方政府的隸屬關系和與地方企業的地緣關系,謀求伙伴關系的建立,拓展學校的發展空間和發展路徑。成功的伙伴關系需要三個最低條件:伙伴之間的差異性、雙方利益的滿足以及雙方為滿足自身利益所表現出的無私[5]。伙伴關系強調的是地方政府、產業和地方高校出于共同的愿景為滿足伙伴各方的利益而進行互動。一般而言,高校與地方的伙伴關系建立大致由單向、偶然的聯系,到出現雙向交流互動的合作計劃,直至形成了一種成熟的、職能部分重疊的合作關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以產學研合作為紐帶,變被動為主動,本著以服務求生存、以創新求突破、以實踐求發展的理念,積極謀求與地方伙伴關系向高層次推進、轉化。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對外應主動、自發、自覺地加強對外推介與聯絡,既要以積極的姿態、多樣的形式切實參與地方建設發展,又要讓地方政府、社會、產業、企業進一步了解、關注并參與學校建設、發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要主動走出去、引進來。走出去,即走出校園、走進企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為校內科研團隊與企業對接牽線搭橋;集中優勢力量,將人力、物力向項目傾斜;開通綠色通道,實施靈活管理,面向地方、面向中小企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與互惠互利,形成技術創新合力。引進來,即引導地方企業以同呼吸、共命運的態度參與高校的改革與發展,增強高校活力。地方本科高校除了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為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決策提供咨詢服務外,要為企業參與學校發展提供渠道與路徑,理順學校與企業關系,建立均衡利益分配機制,推動高校評價機制改革,增強地方高校服務社會能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積極充分利用地屬資源,以創新和服務的思路,整合各種地方資源,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途徑。而整合外部資源的前提是要進一步整合內部資源,要深化校內改革,加強服務地方的體制、機制研究與建設。在組織保障機制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成立由學校主要領導、地方官員和行業專家組成的服務地方領導小組,主動尋求與地方政府、企業共同合作的領導和辦事機構的聯系,制定科學的規劃與實施計劃,爭取建立穩固有效的服務與支持關系。在內部管理體制上,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可以產學研合作為中心,加大改革力度,構建靈活多樣的管理機制與體系。如在人事制度上,建立、健全服務地方的人才評價機制和管理體系,完善高校內部分類考核制度,對從事教學、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的工作量進行分類評價,將分類評價措施引入職稱評審制度,保證產、學、研合作各方面人員具有同等地位;在科研管理上,可建立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負責教師研究成果向企業技術轉移工作,建立健全成果轉移機制,加大對科研成果轉化率及其實施效果的考評;在教學管理上,推動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引導高校主動與企業對接,將項目、資金、人才、技術、成果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主動與地方政府接洽,獲取地方政府的宏觀規劃和資金支持,構建官產學研結合的立體體系。作為涉及不同行業、不同部門間的合作,其發展自然離不開政府的促進和支持。在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為了提升本國產業技術競爭力,政府從來都是不遺余力地通過立法和科技計劃等多種措施推動產學研合作發展。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本處于中小城市,產學研合作開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政府、院校和企業對于產學研合作的機制、體制、途徑、功效都處于探索階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用超前眼光,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主動開展調查、研究、論證與實踐,為地方政府平臺搭建、政策導向、資金支持和體系建設提供參考,為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外部支持。
此外,地方本科院校應基于自身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和高教系統中的地位,創新發展思路,探求發展途徑,走錯位發展的特色之路。地方本科院校既要借鑒老牌本科院校的辦學路子,又要防止盲目追求層次上的升格、升級;既要保留優良的辦學傳統與特色,又要與時俱進,防止墨守成規。自主創新無疑是提升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一般地方高校服務和發展的動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雖地處中小城市,在人才引進、學術交流、信息溝通等方面有不利之處,但是立足地方、面向地方,以產學研合作為突破口,憑借其地方緊密的依存關系,必然能成為地方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地方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崔旭,邢莉.我國產學研合作模式與制約因素研究——基于政府、企業、高校三方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6):45-47.
[2]劉力.產學研合作的歷史考察及比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1:15.
[3]姜正國,盛正發.以產學研合作促進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41-144.
[4]董毅,高善春.基于創新與服務理念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展方略[C].全國高等教育質量工程論壇暨中國特色高教管理模式研討會論文集,2009:270.
[5]沈振鋒,馮寧.現代農業視野下高校與企業的伙伴關系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14):8 781-8 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