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 波 白玉榮
小學生公民責任感培養新途徑
● 蘇 波 白玉榮
構建立體式的小學生責任感教育體系,嘗試多元化的公民責任感培育途徑,有效地整合學校德育的內外環境和資源,為培養小學生較強的責任意識、責任情感、責任能力和責任行為提供思路。
整合;德育資源;公民責任感
我校從整合德育資源的角度出發,將學生公民責任感的培養融入學校德育活動、學科教學、班級輔導、家長學校和社區實踐的全過程,從強化“知情意行”四元素的角度,構建立體式的小學生責任教育體系和評價體系,尋求多元化培養學生公民責任感的新途徑。為此,我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較理想的育人效果。
人的責任感是由對責任的認識、對責任的體驗以及負責任的行為等因素構成的,是在一定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起來的。空洞的說教、程式化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對責任感教育漠然視之。因此,從學生最感興趣、最樂于參與的實踐活動入手,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認知、體驗、鍛煉,逐步內化為情感需求,從而喚起強烈的情感共鳴,激發責任感,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時,通過對學生居住社區開展公益服務體驗活動、交通安全實踐活動以及關注弱勢群體的社會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在參與中受到觸動和啟迪,得到錘煉和成長。
針對“培養社區合格小公民責任感”這一目標,我們組織學生尋求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公司、住戶的支持,對所在社區的道路設置情況、交通安全狀況、停車場的使用狀況等進行實地調查,拍攝取證,同時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形成社區交通狀況與停車安全的調查報告,并與街道辦事處、交警大隊等部門聯合召開社區懇談會,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積極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得到社區居民的高度贊揚,從而達到“我為社區出份力”的責任教育目標,學生的公民意識、責任感得到增強。
同時,充分利用我校是博山區“紅領巾交警學校”這一辦學特色,組織交通安全系列教育活動,達到不但強化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而且起到“小手拉大手,帶動三個家庭,影響六位親人”的社會責任教育效果。將小交警服定為我校的校服,開設交通安全教育課程,聘請交警大隊的干警為校外輔導員,向全區的小學生發出交通安全倡議書,承辦區交通安全書畫比賽、舉辦交通安全攝影展、小交警韻律操比賽等大型活動,小交警們走上街頭,宣傳交通安全知識,協助交警維護交通秩序,用實際行動呼喚社會公民的交通安全責任意識。
愛是奉獻,愛是責任,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離開了愛的基石,一切教育都顯得蒼白無力。在強化學生責任感教育過程中,我們時時用“愛”去撬動學生意識的盲區,用“情”去啟迪孩子們成長的智慧,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責任情感。
當代獨生子女,大部分都以自我為中心,無意關注身邊的親人、師長和伙伴,只懂索取,不知付出。那么,該怎樣讓孩子們建立起“對他人負責”的意識和習慣呢?我們從“學會感恩”入手,充分利用好教師節、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等重大節日,讓學生學會了解、理解和感恩自己的父母、老師,讓孩子們心中最真摯的愛來引領責任一路前行。
“三八”婦女節期間,學生們在“我給媽媽送快樂”活動中,挖空心思、想出各種各樣的點子給媽媽送去快樂:有的與媽媽談心,有的給媽媽寫信,了解媽媽的辛勞,有的扮演媽媽的角色當了一天家……而最感人的一幕是在“我給媽媽洗洗腳”活動中,孩子們給媽媽洗腳、捶背,許多孩子和家長的臉上洋溢著開心幸福的微笑,流淌著激動、喜悅的淚花。正如一位五年級的孩子在日記中動情地寫到:“當我捧起媽媽那雙又紅又腫的腳時,我的心象刀割一樣疼。無論嚴寒酷暑,媽媽總是站在柜臺前,一站就是大半天。我知道,為了我,媽媽就是再苦再累都毫無怨言。而我,一個堂堂男子漢,為媽媽、為這個家盡到了什么責任呢?”透過孩子的一番肺腑之言,我們能感受到來自于幼小心靈的震撼和勃發,感受到來自于一個孩子對家人、家庭的強烈責任感。
因此,通過參與極富創意、撼動心弦的活動,學生有感而發,由愛生責,因情導行,逐步內化,過度成自覺行為,學生的責任能力也就逐漸提升起來了。
“你拋棄了責任,會感到一時的輕松,但是你卻丟掉了一生的光彩!”有行為就有責任,有責任就有作為。班級和家庭是離孩子們最近的兩個集體組織,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逐步從集體責任感發展到集體榮譽感,是培養其責任感的另一重要策略。
“種下一棵責任樹”教育活動,在學生和家長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讓班級、家庭種下一棵“責任樹”,利用主題班會、家庭聯誼會等形式,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角色責任,在“責任樹”上掛起自己的“責任綠葉”,并在樹下鄭重宣誓明志。一片片“班級事務管理責任綠葉”使“班級責任樹”枝繁葉茂,“家務綠葉”、“尊老愛幼綠葉”、“力所能及綠葉”,更是讓“家庭責任樹”碩果累累。在種植責任樹的過程中,學生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責任樹”的種植過程,就是學生集體責任感的培育過程。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責任目標和諾言,讓老師、家長監督,學生自我管理,以學習、紀律、衛生、安全、文明禮儀等在校、在家一日常規作為評價標準,民主管理,競聘上崗。在主動參與的教育過程中,學生享受集體權利,承擔集體責任、旅行集體義務,集體責任感、榮譽感逐步得以強化。實踐證明,在集體管理過程中,學生參與越多,責任感就越強,集體的面貌也會越來越好。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讓孩子自己來選擇決定,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孩子都能從中得到深刻的體驗,知道“責任”兩字的份量。
應該說,對責任感形成產生影響的校風、學習條件、人際關系、活動方式,以及它們所圍繞的群體共同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諸方面,都視為責任環境。因此,樹立大德育觀,優化責任環境,包括課堂教學、德育活動、班集體活動、學校的傳統承繼、制度沿革、校園文化、人際關系狀態等顯性和隱性的責任環境,才能打造學生較強的責任能力提升責任行為。
學生責任情感和責任行為形成的主要環境是課堂教學領域。師生關系、教學氛圍的創設、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等無不滲透著責任情感的滋潤和責任行為的培養。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最穩固持久的責任情感和行為。因此,我校在充分利用各科課程環境的基礎上,整合心理健康課程和當地孝文化教育資源,開發了實踐公民責任感的校本課程——《新公民讀本》,通過學校、年級、班級、小組、個人等不同活動形式,以自主式的活動管理為機制,突出活動中師生及同學之間的互動關系,營造責任環境小氣候,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道德踐行的水平。同時,糅合心理學主導因素,開展責任心理的研究與實驗,依托團隊輔導等形式,記錄責任心理形成過程中的心理軌跡,把握責任環境中的心理要素,也是責任感培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蘇 波 白玉榮/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西冶街小學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