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田 李長華 孫 鵬
引領、協調和評價:農村初中學生假期管理的思考與嘗試*
● 王永田 李長華 孫 鵬
本文從調查問卷入手,通過學習理論和政策,探究以“引領、協調和評價”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途徑,努力促進學生自由、和諧和富有個性的發展,并提出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農村初中學生;假期管理;引領;協調;評價
面對一個生產力還不夠發達、升學壓力仍然很大、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的現實,我們的農村初中假期活動管理將何去何從?應該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呢?
2010年5月,我們以費縣胡陽中學這所沂蒙老區農村初中的學生為例,對此進行了研究。首先,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以期找到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調查問卷從學生對假期生活的感受,假期主要活動,對假期學習、社會實踐活動、打工的看法,假期同教師、父母的交流以及假期規劃對于假期的影響等幾方面考察了該校學生假期的生活狀況。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41份。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的各項數據,我們總結出以下幾種現象:
在“對于假期學習的態度”這一問題的調查中,有51.6%的被調查者覺得雖然學習很重要,但沒有了考試壓力就不想學習;有30.7%的同學覺得假期就應該最大程度地放松,可以暫時不學習;而表示在假期也要抓緊學習的人只占被調查者總數的17.7%?!凹倨诘闹饕顒印?,排名前三位的選項分別是看電視(22%)、睡覺(18%)、上網(16%)。大多數同學感到沒有了考試的壓力、學校的氛圍,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于是假期中不想學習、只想睡覺上網也就成為了學生中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這反映出該校許多學生并沒有養成良好的假期學習習慣,對終身學習的理念沒有真正的認知及體會。
調查中我們發現66.1%的學生認為假期外出打工是融入社會、提升自身能力的良好途徑,而在假期計劃中以打工或參與社會工作為主要內容的也占到了22.5%。這說明許多學生認識到了當今社會競爭的激烈性與殘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自身社會實踐能力的不足,并愿意在假期中參與一些實踐活動,為自己今后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在對“制定及實施假期計劃情況”的調查中,選擇制定計劃但沒有實施的受訪者所占比例最大,達到57.9%。很多學生原本對假期有著非常充實而有意義的設想,但放假后并沒有將其付諸實施,而是回到家中就開始放松,懶得學習甚至懶得出門,一味地在家中睡覺、上網、看電視;加之家長對孩子的管教較小學時期大為減少,這在客觀上滋長了初中生的惰性。
在學生“假期同父母交流頻率”這一問題的調查中,有45.6%的同學幾乎沒有在假期中和父母談過心,38.6%的同學偶爾和父母談心,只有15.8%的受訪者表示假期中同父母經常談心。這表明學生的逆反心理十分突出。
在被調查的貧困生中有50%的人認為自己的假期生活充實而有意義,這一比例大大超過了其他群體的被調查者,42.9%的被調查貧困生選擇假期中計劃以打工或參與社會工作為主要活動。
分年級構建一系列完整的假期活動計劃并告知家長,引領學生有系統的按照計劃活動,使假期活動管理有章可循,可以減少學生假期活動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這項工作主要在假期前完成。以暑假為例,在放假前,除按規定布置適量的學科暑假作業外,我們主要對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兩個方面進行了要求和指導。
首先,為確保每一位同學都能像在學校學習那樣按時完成學習任務,我們組織學生對此進行了討論,并引導學生將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向假期延伸,鼓勵學生跨班級自由結合組成人數不等的互助小組(多為本村同學),互助小組的學生在假期中遇到問題時能互助合作,互相督促,共同提高。
其次,通過班會等各種集會活動,向學生宣傳假期中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在假期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是終身學習的需要,可以改變單向封閉的學校教學系統,給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更好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收集和處理信息、分析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語言文字的表達以及團結協作等能力;培養學生關注世界、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環境的意識,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通過宣傳發動,結合各年級實際,我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動主題。
學科假期作業是假期活動的重要內容,主要由學科教師布置、學生自主計劃、本村小組互助和家長督促完成。
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是假期活動的另一重要內容,二者選題必須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學科、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只有貼近學生實際的活動才可以引起學生的活動興趣,才有可能取得家庭的支持與配合,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符合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的活動才是科學的先進的,才有活動的意義和研究的價值。學校各年級組結合學生實際分別制訂了《社會實踐活動方案》和《研究性學習方案》,從指導思想、活動目標、組織形式、時間安排、活動內容、活動總結、活動要求等方面作了統一部署。教師將課題的選擇權交與學生,由學生按照學校提供的目錄,自主選擇課題或活動上報年級,匯總整理,便于以后評價。
社會實踐活動方面,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提供了如下的課題供學生選擇:

類別 活動內容學習生活方面中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研究;中學生上網吧問題研究;中學生假期學習習慣的調查與研究;中學生零用錢數量及用途的調查。社會調查活動社區生活方面節水、節電調查(家庭、私營企業、營業場所等);胡陽鎮集市市場菜價漲落調查;胡陽鎮農村文化大院活動情況調查;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農民種地效益狀況調查等。環境保護方面胡陽鎮污水處理情況調查;白色污染調查研究;關于生活節能狀況調查研究;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調查;關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調查。生活體驗我做志愿者——綠色環保宣傳;我來體驗——可以到父母打工的環境中切實感受一下父母工作的辛勞。我來當家——承包家務感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付出的辛勤勞動。我的打工經歷——直接參與到社會勞動中去。社區服務部分社區保沽活動、社區護綠活動、社區綜合宣傳活動、社區“陋習”糾察活動、社區敬老愛老活動、社區幫困助殘活動、環保志愿者活動、社區公益勞動等。
研究性學習方面,注意多從學科角度進行拓展延伸、選擇內容,引起假期活動管理的主體——學生、家庭和社會的共鳴,將假期活動管理的指導者——學校的設計意圖逐步落到實處。如與語文有關的“我校學生課外閱讀的傾向”和“如何處理好課外閱讀與課本知識的關系”,與物理有關的“自行車上的力學問題研究”,與生物學有關的“校園植物分類調查”,與信息技術有關的“因特網對中學生學習作用的思考”,與生活有關的“如何存款最合算”等。
從規范辦學的角度看,學生假期中活動管理的主體是家庭、社會,學校的主要責任是按照假期前的規劃,組織協調家庭和社會力量幫助并督促學生完成假期前布置的任務。
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強化家長的假期管理意識。通過開家長會等形式明確家長在學生假期管理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家長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假期活動觀念和方式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假期生活態度。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注意發揮家庭教育持久滲透的特點,除了重視學生的課業學習之外,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為其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二是要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的作用。提高家長對假期活動管理的認識,指導家長合理科學地安排好子女雙休日和節假日的休息、學習和娛樂,推動家庭教育整體水平不斷提高,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和連貫性。三是要鼓勵家長共同參與孩子的假期活動。
搞好互助小組,把學校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延伸到假期。課堂上思維含量較高的問題可以組織合作學習小組討論解決,在假期里將這種思想加以延伸,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一自然村同一年級學生數量較多的,可以組織類似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小組,否則,可以由相近年級學生組成互助小組。
優化社會環境,把社區教育作為實施假期活動管理的一種有效載體。我校所處的胡陽鎮,處于發展中的沂蒙老區,農村經濟文化資源相對貧乏。但是這兩年逐漸好轉,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木材板皮加工如雨后春筍,蔬菜基地建役異軍崛起,經濟發展迅速;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初具規模,民俗文化比較豐富。協調社會資源搞好學生的假期活動管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充分利用學生所在的社區、村落資源,積極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在此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只有評價措施到位,才能確保假期活動管理的質與量。學生假期活動管理,是學校教育的延伸,管理的主體是家庭、社會,不同于學校的日常管理評價。假期的類型不同、時間不同,活動內容不同,評價的辦法也應不同。我們的辦法是采取多元評價。
按照計劃,定期檢查。按照假期前制定的活動計劃或方案,由學生家長定期檢查。主要檢查學生學科暑假作業以及社會實踐活動或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完成情況,保證學生按時完成各項任務,不搞突擊應付。
生生合作,相互檢查。在假期中尤其是寒暑假,時間長,各種任務相對較多,如果僅靠開學后老師的檢查,忽視了中間過程的檢查,就難以保證任務的質量。根據學生自發組成不同形式的互助小組,將校內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向校外延伸。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定期合作學習,互相檢查。
家長督促,隨時檢查。家庭、社會作為假期活動管理的主體,其督促、檢查的時間充分,是保證學科作業、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順利完成的重要保證。同時學校委派班主任、課任教師及時和家長聯系,以了解假期活動計劃的實施情況。
展示交流,形成文化。開學后班級和學校組織的統一檢查,是保證學生假期活動管理效果的重要環節,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繼續提高的平臺;擇優展示交流,在學校班級的壁報欄、德育展室等以多種形式分別展示假期作業、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成果,組織學生學習交流,并評選出優勝班級、優勝互助小組和先進個人,形成一道道亮麗的學校風景。假期活動管理在科學規劃、協調過程、注重評價、長期物化中,逐漸積淀為學校的特色文化。
在學科作業方面,由于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拓展延伸,家長的督促和開學后的檢查,各年級學生都能按時完成作業,并進行了有效的預習,為開學后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說明課堂上合作學習的思想向假期延伸是行之有效的。同時,本村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開展,也促進了家庭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對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方面,有很多的興趣小組出色的完成了自己選擇的課題任務,形成了頗有價值的匯報材料或調查報告。盡管也有些課題完成情況不理想,甚至遇到了不少挫折,但是他們從中了解了研究問題的方法,感受到了深入社會的難處,體驗了父母生活的艱辛,掌握了調查報告的寫作方法。從開學后的展示材料中可以領略到,嚴密的規劃、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行動造就了豐碩的成果,提高了學習和研究的興趣,豐富了校園文化。這都說明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初中學生在假期有計劃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是必要的。
學生假期活動管理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對此也認真地進行了思考。如大一統的假期活動計劃,不利于優秀特長生的發展,不利于部分學生個性的發展;應試壓力下家長對補習班的需求與政策規定的矛盾;學生假期活動有成人化、功利化傾向,不利于其創造能力的“順性”自由發展;農村文化大院資源相對貧乏;假期學生活動的安全保障等等。尤其是評價方面,仍然存在評價模糊,責任難以落實的問題。隨著農村初中“班班通”工程的實施,探討利用校園網平臺及時加強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家校合作與多方共管,或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1]劉光艷.中小學閑暇教育簡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3).
[2]羅春潮,莫碧珍.閑暇教育:教育和諧發展的新視野[J].廣西教育,2008,(7~8).
[3]謝志明.論閑暇教育價值取向[J].教育學術月刊,2008,(10).
[4]李雪峰.閑暇教育的反思[J].教學與管理,2006,(8).
*本文為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農村初中學生假期活動管理策略研究”,編號2010JG071,課題主持人:曹汝東
王永田/山東省費縣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李長華 孫 鵬/山東省費縣胡陽中學,中學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