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中建
重視基礎教育中的技術教育問題
● 趙中建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比較中外基礎教育,有一個問題引起了我國學者的注意并日益重視起來,這就是如何在基礎教育中開展好技術教育的問題。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如此一致,甚至有的學者,一方面表達著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又同時主張“應當認真學習美國和德國在基礎教育中的‘技術教育’”。認為“中國與美國、德國這些重視早期技術教育的國家相比,差距實在太大”。提出“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當將‘綜合技術教育’(包括‘信息技術’)列為正規課程、正式課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綜合技術課程標準’和‘綜合技術通用教材’…”。[1]可見這個問題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只是,其實我們早在2003年就已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增加了“技術”學習領域。但就是這樣一個大家都認為很重要的課題,我們對于它的研究卻一直很薄弱。令人欣喜的是,前不久,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馬開劍教授的著作《國際視野中的高中技術教育—基于課程和史實的研究》,開辟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天地,極大地改變了這種薄弱局面。
我本人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始于1999年,那時我正以富布萊特學者身份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研究生院作訪問研究。適逢美國國際技術教育協會推出了《技術素養標準:技術學習之內容》,聯想到1996年就已經出版的第一份項目報告《面向全體美國人的技術:技術學習的原理與結構》,我意識到技術教育是一個有待于挖掘的新的研究領域,也為此發表了幾篇論文。2000年回國后,適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剛開始啟動,我欣奇地發現在教育部2003年發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增加了一個以前未曾引起大家關注的學科領域——技術。毫無疑問,大家都對它感覺很陌生。的確,技術這個東西,在很多人的眼里,似乎很神秘,高不可攀,這或許是我國技術教育研究與實踐很薄弱的原因之一。將技術看成是物質手段?這或許是絕大多數人的觀點。在這一點上,該書的觀點頗有新意,它將技術看成是一種獨特的知識,一種區別于科學知識的行動知識,這一看法突破了將技術教育看作是一種教育類型的束縛。由此,技術教育既可以存在于職業教育中,當然也可以像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那樣,存在于普通教育活動中,這是一種思維上的突破。類似這種對常規思維的突破在該書中還有很多。比如,該書認為我國普通高中并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基礎教育”,它在課程結構上應該關照“學科”與“術科”平衡,而高中傳統課程的最大缺陷就在于由“術科”比例過低而造成的結構失衡。循此,作者巧妙地完成了“技術”進入普通高中課程結構的論證。
作為高中技術教育研究領域的標志性成果,其視野相當開闊。既研究了技術教育史,同時也考察了技術發展史;既有技術課程的研究,也有相應社會背景的剖析;既有國際視野,更指向于我國高中技術課程實踐。在這本書里,您能發現國際高中技術教育發生了怎樣的目標轉向;課程內容領域已經發展到了何種程度;我國高中技術教育與國際水準的差距等。讀罷此書,對我國在現行高中課程結構中增加“技術”這一新的學習領域所蘊含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很有豁然開朗之感。特別是,本書的所有章節,對于真正理解高中技術教育、構建更好的高中技術課程均有幫助和指導價值。在第六章,作者還專門系統研究了高中技術課程的實施問題,對現行高中技術課程改革實踐具有很直接的參照價值。對技術教育的課程構建與教材編寫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從中找到思維的啟發。
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盡管理性思維充滿字里行間,但作者文筆之流暢,使閱讀本書成了一種快樂的思維旅行。收獲與愉悅相伴。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完成初稿后,曾于2009年3月應《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研制組組長、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顧建軍教授的邀請,給相關專業的博士生、碩士生和來自全國一線從事高中技術教育的教研員、一線教師,連續作了三天關于高中技術教育的學術報告,頗受歡迎。本書的學術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由此可見。
[1]查有梁.三論新課程改革的“軟著陸”[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5-13.
趙中建/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 斌)